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实现人民生活幸福,最终要落实到人人健康上来,而全民健身就是事关人民健康、人民幸福的事业。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要牢牢树立“大健康”观念,以推动全民健身为抓手,让群众从健身中增强获得感和幸福感。 近年,济源市以“大力发展公共体育事业,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为抓手,坚持持续求进,力求先行,在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城乡公共服务功能均等化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群众体育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得到了蓬勃发展。 体育活动品牌化、设施建设标准化、服务体系网络化……玉川大地织就了一张全民“健身网”,济源这座城市因而充满无限活力。目前,济源市已率先实现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和镇体育健身工程全覆盖。全市经常锻炼人口超过总人口的40%,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86平方米。 设施标准化打造“十分钟健身圈” “锻炼完,在这里放松放松,感到很舒服。”站在单杠前做拉伸的市民牛奔说,“现在健身器材到处都有,出门就能锻炼,很方便。” 初秋的早晨,在蟒河健身步道上可以看到了许多晨练者。他们跑累了就在扭腰器、仰卧起坐板、单杠等健身器材上做一些拉伸动作。 为了满足不同层次群众的健身需求,方便群众就近锻炼身体,济源市打造了“十分钟健身圈”。济源市体育局工作人员牛亚军介绍说:“目前全市各居民区附近共建了600余个不同规模的全民健身活动站(点)。据不完全统计,直接参与人数达到20万人次。尤其是在济源市的篮球城、世纪广场、文化城等大型场所,每天早晚前来健身的人群已成为城市一景。” 近几年,济源市依托农民体育健身工程、镇体育健身工程、老年健身示范苑项目,加快推进城乡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为群众健身提供了便利。一是高标准建设村(居)体育设施。2005年以来,济源市逐步在全市高标准实施了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全市500多个行政村(居)建设了标准混凝土篮球场,配备了标准篮球架、室外乒乓球台,农民群众走出家门即可健身。二是2012年济源市又启动了镇体育健身工程项目。其中,梨林镇体育健身工程建设标准高、质量好,被评为“全国乡镇体育健身示范工程”。三是2015年济源市申请了老年健身示范苑工程。目前,济源市是全省唯一一个实现镇体育健身工程、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及老年健身示范苑工程三个全覆盖的省辖市。 “济源市现有各类体育活动场地3000余个,其中篮球场地最多。我们将逐步推进公共体育设施向公众开放。”市体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济源篮球城的室外体育场馆已免费向公众开放,大部分学校的体育场馆、体育设施也实现了定时开放。” 活动品牌化全民健身掀高潮 8月8日,济源市在承留镇文化广场举行了“全民健身日暨世界健身气功日”活动。活动现场,健身气功、陈式太极拳、健身舞等表演吸引了许多群众。 为了实现公共体育服务均等化,丰富群众体育活动,近年,济源市一方面遵循“因地制宜、业余自愿、小型多样、就近就便”的原则,持续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体活动,提高了活动的普遍化、常态化、科学化、社会化水平;另一方面依靠体育组织及镇(街道),着力打造特色鲜明的品牌活动,推动城乡公共体育协调均衡发展。 “为了推动济源体育事业的蓬勃发展,我们一是注重打造济源特色,举办了夏季篮球夜市、JBA业余篮球公开赛、河南省男子篮球联赛、王屋山国际旅游登山节、‘万洋金银杯’羽毛球邀请赛、环南山自行车公开赛、小浪底休闲垂钓公开赛等有影响力的大型赛事,吸引来自全国各地的选手参与;二是注重特色化,着力打造‘一镇一品’。目前,全市16个镇(街道)都有各自的特色群体项目。克井镇的中老年门球邀请赛、承留镇的南山钓鱼大赛、思礼镇的篮球周末夜市、沁园街道的JBA业余篮球公开赛、玉泉街道的广场舞、北海街道的象棋和空竹比赛等,已经形成届次、创出品牌。”济源市体育局群体科负责人说。 夜幕降临,在广场、公园里,熟悉的音乐响起,跳广场舞的人们也随着节拍翩翩起舞。“刚开始时,我也不会跳,就跟着前面领舞的人跳,跳多就会了。”正在跳广场舞的王青说,“这个广场舞我也跳几年了,现在身体感觉比以前好多了。” 为了引导群众参与健身活动,几年来,济源市体育局共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近3000名。这些体育指导员分布在全市各健身活动站(点),每天指导并带领群众开展健身活动。同时,全市各社区、居委会还组建了健身团队近200个,定期组织居民开展健身活动。在体育指导员和健身团队的带领下,群众参与健身的热情持续高涨,早晚健身也成为济源市民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们始终坚持充分依靠社会力量,不断完善各级组织网络体系,积极转变公共体育服务方式。”市体育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济源市基本形成了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条块结合的群众体育组织服务网络。 注重多样化,着力开展丰富活动。在每年的春节、元旦等节日和“全民健身月”“全民健身日”等特定时间,济源市均组织开展项目展示和比赛交流等群体活动。活动涉及跆拳道、轮滑、武术、拉丁舞、健美操、街舞、瑜伽、锣鼓、空竹、健身球、太极扇、太极拳、柔力球等项目。全市各镇(街道)、产业集聚(开发)区也因地制宜,组织开展拔河、登山、象棋、羽毛球、广播操等小型多样、丰富多彩的体育健身活动,为全市群众就近就便参与健身提供便利。 注重覆盖面,着力扩大服务人群。济源市以青少年、农民、职工、老年人、妇女“五个人群”为主体,积极开展各类体育活动,同时引导和支持机关、企事业单位员工和老年人、残疾人等开展健身活动。元旦长跑活动、春节群众系列体育活动、“三八妇女节”妇女运动会、重阳节老年人健步走、职工运动会、全民登山比赛等活动在济源市得到全面开展,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一致欢迎。据统计,每年“全民健身月”济源市参与总人数均超过10万人次。 培育阵地,规范管理体育组织。近年,在成立济源市体育总会的前提下,济源市相继成立了职工、老年人、妇女等特定人群体育协会和电力、农业等行业体育协会。目前全市共有体育组织82家,其中市级协会41家、体育俱乐部41个。在加强管理、推动各体育协会实体化过程中,各体育协会切实做到了有机构、有人员、有经费、有计划、有活动、有总结“六个有”。在充分发挥培训人员、组织活动和做活市场作用的同时,各体育协会的业务能力、组织能力、市场运作能力不断增强。目前,体育部门指导监督、体育总会管理实施、体育组织协调推进的良性运行工作机制已建立。 依靠基层,自上而下健全各级体育服务网络。本着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的原则,全市所有镇(街道)、产业集聚(开发)区除成立全民健身计划领导小组和全民健身协会之外,还建有全民健身志愿者队伍,形成了组织有网络、工作有人管、活动有人抓的局面。 体育改革不断创新,健康步伐不断加快,幸福指数不断上升……全民健身,在济源这座宜居城市中,定格为一幅动感且有活力的画面,形成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来自: 凤凰网 ;陈嘉祯
|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