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民网 首页 综合 省内资讯 查看内容

信阳:走活“生态棋” 实现“绿富美”

2014-11-17 10:34 |原作者: 向 炜 郭 靖 | 评论: 0|来自: 信阳新闻网-信阳日报

摘要: 大别苍苍,淮水泱泱。南北交融、承东启西,优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信阳独特的生态人文环境,“山、水、林、寺、茶、红”闻名遐迩。

一朝走活“生态棋”,世代尽享“绿富美”

生态旅游 方兴未艾

生态农业 如火如荼

          大别苍苍,淮水泱泱。南北交融、承东启西,优越的地理位置造就了信阳独特的生态人文环境,“山、水、林、寺、茶、红”闻名遐迩。


         良好的生态资源禀赋,是大自然给予信阳儿女最宝贵的财富;地处大别山老区,工业底子弱、经济欠发达又是信阳必须面对的市情。


         不发展不行,但只讲GDP不要环境更不行,怎么办?如何找到环境保护、经济发展的最佳结合点?信阳探索出了一套切合实际的发展思路:


         从吹响“生态立市”号角,到坚持“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再进一步提出“生态优势是美丽信阳的核心竞争力”……以提升和放大“前沿、生态、民智”三大优势,发展生态产业,努力走出一条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双赢”之路。


           经略既定,宏图将举。信阳通过巧做“加减”调结构,“点绿成金”谋致富和“生态旅游”绘美景,走活了一盘“生态棋”,让这里的山川更绿、百姓更富、家园更美。


           巧做“加减”调结构


         “生态美不光要体现在自然上,还要体现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建设上,建设美丽信阳,要在推动可持续发展上下功夫。”


        2012年底的一项统计数据让我们汗颜:我市全部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综合能源消费量中,高耗能行业耗能所占比例重达89.78%。这就意味着我市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状况还没有得到根本扭转,经济增长方式仍然比较粗放,污染物排放量较大。


           这种现实状况让实现“建设美丽信阳”的目标相去甚远,如何既要促进发展,又要保护生态?二者的结合点无疑就是继续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发展生态经济,把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下好这盘“生态经济”棋,需要智慧和勇气,更要有壮士断腕的果断和决心。市委、市政府多次向全市各级相关部门发出号召:


          “把主要精力和工作重心放到提质增效、转型升级上来,实现更高质量的可持续发展。”“坚决不允许重污染企业落户信阳,严禁引进高污染、高耗能项目。”


         随着《信阳市“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的出台,以电力、钢铁、化工、建材、造纸、纺织、食品加工等行业为重点目标,一系列狠抓节能降耗,淘汰落后产能、遏制“两高”行业盲目增长的行动持续开展。近年来,全市10多家立窑水泥生产线被强行拆除,淘汰360多家粘土砖瓦窑场和100多家简单珍珠岩加工企业,139家燃煤锅炉设备正逐渐退出历史“舞台”。


        11月13日,记者从市环保局了解到,按照相关要求,2014年我市安排重点减排项目共7个,其中,大唐信阳华豫发电有限公司2#机组烟气脱硝工程、安钢信阳钢铁有限责任公司3#烧结机烟气脱硫工程、市污水处理厂中水回用工程等5个项目已建成投运。截至目前,共对177个环评项目总量指标全部进行了网上核准和备案,有效控制了污染物排放增量。


         “不仅淘汰‘两高一资’项目,环境污染评估过不了关的项目,投资额再大也进不了信阳。”市统计部门工作人员陈俊平拿出一份统计数据说,“十一五”期间,通过严格环境准入,我市共否决了金光集团林氏一体化30万吨/年造纸项目、南湾湖度假村等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62个,金额达120亿元。今年,我市出台了《产业发展和区域开发环境保护负面清单(试行)》,为严防“两高一资”项目落户信阳提供政策依据。


          作为老区,工业是信阳的短板,如何跨门槛、补短板,信阳不盲目,亦不忙乱。我市坚守的是青山秀水,努力推进的是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进程。


         “我们就是要让信阳的蓝天白云、青山秀水成为客商投资创业、修身养性的乐园。生态优势不仅要联系到农业、旅游业,更要紧密地跟现代工业、新兴产业联系在一起,积极探索信阳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市委书记郭瑞民如是说。


        短短几年,圆创磁电、星天空数码、天扬液晶等一大批电子信息、高科技项目落户信阳,高端制造、新型建材、绿色食品三大产业基地和电子信息、现代家居、纺织服装、现代物流等主导产业初具规模,既形成了产业发展高地,又加快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把产业集聚区建成绿色生态文明发展的典范。


           在减少污染项目的基础上,引进高新产业,增加生态产业,让我市经济发展的路径更宽广。


         “在信阳大力发展的主导产业中,没有污染的企业,也没有大的落后产能,都是符合现在国家产业政策要求的现代工业。”市长乔新江肯定地说。2012年,我市喜获“中国绿色经济十佳城市”称号,是我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城市。


        一组最新的数据更说明了信阳产业格局正在发生的变化:今年前9个月,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汽车及零部件、现代家居、食品、服饰服装等高成长性制造业项目136个,总投资474.46亿元,2014年计划完成投资181.22亿元,占全部重大工业项目计划投资的75.2%,1月至9月已完成投资150.65亿元。


          减去污染项目,促进高新产业增长,在“加与减”的辩证法中,“生态梧桐”栖息了“工业凤凰”。我市走上经济与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之路,增长后劲十足。


         “点绿成金”谋致富


          信阳地处淮河流域源头地区和长江流域中游地区,在秦岭淮河气温分界线上,良好的生态环境,为我市发展生态农业提供了很好的条件。


         作为一个农业大市,近年来,我市致力于把现代农业科技与传统农业相结合,开展生态农业建设,打造绿色支柱产业。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潢川县经济开发区的九龙科技珍稀食用菌产业化项目基地,一幅以高科技支撑的生态农业图景,让人不由眼前一亮:


        在园区食用菌生产车间内,通过液体菌种深层发酵生物工程技术和人工智能栽培环境控制技术,智能化的车间内不仅生产出了新鲜的食用菇,还将鲜菇开发制作成不同休闲小点等产品销往全国各地。该项目前二期投产后年产值将达2.6亿元,并通过走“公司+基地+农户”之路,实现万户种植、千人就业。


       “这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生态循环生产——食用菌菇的营养来源是培育瓶底的培养基,由潢川的杨木屑、麸皮、息县的玉米芯等信阳及周边丰富的农林业生产废弃物资源制成。当菌菇采摘后,剩下的菌糠将被二次利用,既可用于肥料,也可作为牛羊猪的饲料。从生产源头到结尾形成了一个无污染的循环生产链条。”该项目负责人李龙介绍说。


        这种“资源共享、循环利用”的模式,仅是我市发展生态农业的途径之一。近年来,我市因地制宜,通过发挥资源优势,开展绿色防控,加大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措施,促使生态农业、绿色农产品在信阳遍地开花:


        浉河区的生态茶园率先开展生态技术防治茶园病虫害,56.5万亩茶产业园中,通过认证的无公害茶园达20多万亩,绿茶生产位居全国第一,2013年涉茶总产值实现51.5亿元,当地农民每年光茶叶收入就有几万元,绘就了一幅“民以茶富、区以茶名”的最美茶乡画卷。


         平桥区陆庙新型农村社区拥有万亩生态茶园和红茶加工基地,通过土地流转,开发新茶园3000余亩,完成1500亩农信核桃园一期项目建设,打造510亩银湖金稻示范园和1200亩植物观光园,实现了土地的节约、集约化经营。


        培育了“中国花木之乡”卜塔集镇的潢川县,种植苗木花卉的乡镇已扩展到十多个,种植面积由2007年的18万亩发展到如今的30多万亩,年产值达16亿元。罗山、平桥等县区,苗木花卉产业也都形成了相当的规模。


        商城县充分挖掘山林资源,发展板栗、茶叶、桑园、油桃、冬枣、珍珠菌、檬籽等经济林果生产基地,油茶挂果面积已达11万亩,年产鲜籽9600吨、精制茶油2000吨,产值1.5亿元。


       新县在山地林区发展银杏、中药材,该县箭厂河乡杨冲村农民曾广喜一家经营200亩山林,发展林下养羊业,辅以种植业,年创产值30余万元;光山县利用泼河水库水源建成闻名豫南的青虾、乌龟、甲鱼三大特种繁育基地,带动了当地水产业的发展,等等,在我市,有着“原生态”优势的产品数不胜数,显示了我市生态农业新的生机。


       生态建设上去了,绿色富民之路也越走越宽广。目前,全市初步形成了深山“林、菌、药、茶”,浅山丘陵“牧、果、养、花”,平原“种、栽、插、加”的区域生态农业格局,呈现出“山上种果茶,山下圈鸡鸭,水旁建猪场,水中养鱼虾”的农林牧渔繁荣的生态农业生产景象。


        农业资源的合理开发,也让绿色食品企业日益壮大,农业标准化生产初显端倪。昨日,记者从市农业局获悉,今年我市新增绿色食品企业1家,产品2个;续展获证企业2家,产品5个;续展申报企业4家,产品5个;年检绿色食品企业11家。


           “当前,我市还结合‘美丽乡村’活动,组织和发动各方力量推进‘农村清洁工程’和治理农业资源污染,严禁违禁农药、化肥、兽药、饲料等,投入农业生产、流通等领域,清洁田园,助力生态农业发展。”市农业局负责人介绍说。


           发展生态农业,实现了农业资源合理利用,我市生态农业发展大有潜力。未来,随着高效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做大做强,生态产业链的进一步丰富,寻常的农产品也能“点绿成金”,壮大经济,富了农民。


          “生态旅游”绘美景


           来过信阳的人常感慨地说,信阳自然资源禀赋不错,不发展旅游业就太可惜了,同时又不忘叮嘱:千万要寻找好旅游业发展和生态保护的平衡点,要是把这么好的青山绿水和密林香茶给破坏了,那就更可惜了!


            的确,信阳发展旅游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在这里,不仅有悠久的豫楚文化,鸡公山、南湾湖、黄柏山、汤泉池、金刚台等迷人的自然风光,还有“苏区首府”、“将军故里”、“千里跃进”等叫响全国的红色旅游品牌。


           绿色的山水、红色的文化,构成了信阳独有的美景。每逢节假日,—群群慕名而来的游客,在我市尽情享受着当地优美的自然环境,既能观赏到美丽的青山绿水,呼吸到清新的空气,又体验了爱国教育的精神之旅。


          据统计,今年“十一”长假,全市旅游接待237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16.1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9.5%和22.1%,各主要经济指标再创新高。


         作为绿色产业、动力产业,旅游产业早被市委、市政府纳入全市五大战略支柱产业来培育。我市先后创建4A级景区5个、3A级景区16个,其中6个红色旅游景区进入全国百家红色经典景区名录,旅游业得到了长足发展。


         与此同时,相比于全国旅游业发达的省区市,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影响我市旅游发展的短板正在制约着旅游业的发展。


        “随着近年对工业经济的推进,我市生态环境压力加大。”


        “信阳作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目前尚无一家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这与信阳的旅游资源禀赋不相匹配。”


        “信阳旅游业这几年在稳步的发展,但现在旅游业在GDP总量中占比还不太高。”


        其实,信阳旅游业起步晚,前后发展不到10年,不少基础设施配套还不完善,资源整合还不到位,存在着“小散”问题,这些瓶颈问题如果得以破解,旅游业发展的空间将会得到进一步拓展,我市的旅游生态优势才能够充分得以发挥。


        近年来,信阳紧紧围绕打造“中国山水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和“中国中部区域性文化旅游中心”的目标,坚持以特色文化旅游引领区域经济发展,提出构建“一廊、两带、四区”旅游业的发展布局:


        “一廊”,打造环南湾湖生态休闲走廊;“两带”,叫响“鸡公山-南湾湖-灵山和黄柏山-金刚台-汤泉池-西九华山两大山水生态旅游黄金带;“四区”,西部休闲度假旅游区、东部生态休闲度假区、北部旅游发展潜力区、都市休闲度假区。通过“一廊、两带、四区”生态旅游发展定值,打造中国山地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从整体上整合旅游资源,使全市旅游开发,形成完整的旅游发展链条。信阳旅游呈现出一幅红绿辉映、古今交融、山水生态、休闲宜居的美丽画卷。


        今年8月,我市正式启动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和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提出这一创建要求,是推动信阳旅游业提档升级的重要抉择,更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带动经济发展的战略选择。


        “旅游业的发展,已从过去的观光,逐渐向休闲、度假、娱乐为主转变,旅游业强大的牵引力,能带动很多产业的繁荣。”市旅游局局长童光亮介绍说:“比如南湾湖景区,生态旅游示范区的创建能使景区的生态保护与旅游发展更好地结合,同时带动南湾湖周边乡镇的观光农业;比如浉河区十三里桥乡的草莓产业,浉河区浉河港和董家河两个乡镇的茶园基地,商城县、新县很多地方都是自驾游、乡村游的好去处,间接带动了特色农业和当地农家乐的发展。”


       信阳旅游业发展得益于良好的生态,又依赖于良好的生态。对此,我市在旅游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中坚持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牢固树立“环境兴旅”观念,大力提倡环境友好型生态旅游,将旅游发展与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有机结合,使旅游业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实现旅游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相统一。


        良好的生态环境既是信阳的品牌,也是信阳长远发展的最大优势。信阳通过大力实施“碧水蓝天”工程和林业生态市建设,保护自然山体、水体,形成大面积、高容量的绿色开敞空间。


        为在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中寻找最佳结合点,我市在城市建设的规划阶段,把需要保护的生态功能区域圈起来,禁止开发;在城市建设阶段,严禁破坏山体、植被、水系;坚持生态优先、保护优先,将生态文明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建设全过程。这种可持续的城市规划建设理念保护了我市的生态环境,也保证了我市的旅游资源。


       依托生态优势,转变发展方式,“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是我市一直坚定践行的发展理念。市委书记郭瑞民、市长乔新江明确表示:“生态优势是发展新兴产业的坚实基础,前沿优势是承接产业转移的先决条件,民智优势是促进产业繁荣的力量源泉。依托三大优势,信阳正向大美转变。


      的确,在这盘“生态棋”大局中,我市正以“依托生态优势”为主线,以“调结构促转型”开局,相续落下生态农业、绿色工业、生态旅游业等绿色产业的“棋子”,既绿了城市,美了家园,也逐步圆了老区人民的致富梦。当真是一朝走活“生态棋”,世代尽享“绿富美”!




来自: 信阳新闻网-信阳日报 ;原作者: 向 炜 郭 靖 微光



难过

郁闷

无聊

擦汗

奋斗

慵懒

最新评论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