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屋山水库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建设侧记 初冬时节,寒气逼人。11月12日,记者一行驱车行驶在通往王屋山水库灌区节水配套改造项目的途中,不时看到沿途码放的建筑材料、一辆辆往返于山间的小拖车,处处是服务项目建设的场景。 “70%的工程在狭窄的山洞里” 在一个陡坡处,司机师傅告诉记者:“车只能开到这里,你们还要再步行1公里才能到达建设工地。”记者一行在满地碎石的坡上“爬”行,一个个猫着腰、低着头,一不小心就会滑倒。刚走了10多米,大家就累得直冒汗。大约40分钟后,记者一行来到了施工洞口,发现黑色的裤子变成了灰色,鞋上覆盖了一层沙土,脸也变花了。工作人员为大家一一发放安全帽和胶鞋,并嘱咐大家要穿戴好。记者一边戴安全帽,一边不解地问:“为什么还要穿胶鞋?”工作人员解释道:“洞里有积水,施工人员不仅要穿胶鞋,而且要穿防水裤。” 说话间,工作人员拿着手电筒在前边带路,记者一行紧随其后,沿着黑漆漆的山洞,蹚着没脚深的水摸索前行,不时有阵阵冷风吹来。 20分钟后,记者来到施工现场,看到工人们正在手电的光照下,进行管道衔接。每接好一根管道,工人们就要从洞里跪着挪到地面进行水泥浇筑。记者借着手电筒的光线,看到工人们的口罩上和着灰土,构成一幅褐色“云图”。“你这口罩戴多久了?”面对记者的询问,一名工人说:“施工时,到处是灰尘,还不到一天,口罩就变成这样了。” 看着山洞里狭小的空间,记者问:“这里空间如此狭小,你们是如何将建筑材料运进来的?”来自东西山村的董虎群说:“我们都是趴在管道壁上,一灰斗一灰斗地传递着运入洞中的。”“一灰斗有多重啊?”记者又问。“五六十斤。我们运了整整一夜,才完成这一段的运送任务。” “70%以上的工程在狭窄的山洞里,还有一部分露天作业。管道铺好后需要回填沙土,如何将沙土从山下运到这里,对我们而言又是一个难题。”标段现场负责人胡俊才说。 “运输大管道的小拖车, 一次只能装一根” “轰隆隆,轰隆隆……”记者循声望去,只见一道亮光由远而近。施工现场负责同志董武定说:“这是我们改造的小拖车。我们所要运送的大管道重3吨,用这样的小拖车,一次也只能装一根。从材料存放点运到这里,往返一趟需要一小时。” 采访中,记者注意到,小拖车的造型很奇特:前边有一块比较长的平板,可以放置大型建筑材料;后边有两个方向盘,施工人员在驾驶过程中,要同时操作。“这车为什么有两个方向盘?”记者问。“洞里狭窄,没有掉头的空间,需要施工人员倒着把车开出洞外。这两个方向盘,一个掌握两个前轮,另一个掌握两个后轮。只有这样,才能顺利往返此洞。”施工人员郭东风一边开车,一边解答记者的疑问。“那么远的路程,一天可以往返几趟呀?”他笑着说:“外边是山路,坡陡、弯多、有碎石;里边是山洞,狭窄、漆黑、有积水,怎么走都不好走。每天往返8趟,才运输4根大管道。这是我干这行10多年来头一次遇上。” “工人们吃住的地方, 就是一个窝棚” 随后,记者来到位于七林沟的一标段区域,看到工人们正在吃午饭。他们蹲在一个半米高的石台上,手里端着盛满了捞面条的大瓷碗,快速地吃着。不远处,有一个低矮的窝棚。窝棚中间被帘子隔开:一边摆放着米、面,另一边摆放着高低床。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工人们吃住的地方就在这里,一吃完饭就接着干活。每天有二三十人吃饭,早餐和晚餐是馍、菜、汤,午饭是面条、大锅菜。”“工人们每天都能按时吃饭吗?”记者问。“不能。工人们每次要把某一阶段的活儿干完后,才能停下来去吃饭。有时候,任务实在太重的话,工人们就直接在洞里吃饭。”来自濮阳黄龙水利水电工程有限公司的水利技术负责人贾高建说。 谈及施工时所面临的困难,贾高建说:“我干这行20多年了,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施工环境。最让人难以接受的是,洞里有积水,工人们浇筑时需要趴在水里。尽管他们都穿着防水裤,但干活时出的汗不易被排出,裤子总是被浸湿,非常难受。” 王屋山水库灌区节水配套改造工程项目指挥部指挥长李晓刚介绍,工程总投资合计为21627.90万元,设计总浇灌面积5.1万亩,可缓解山区群众生产生活用水矛盾。今年的主要任务是计划投资5000万元,对16.52千米总干渠进行改造,主要解决总干渠渗漏、坍塌及建筑物老化等问题,提高输水能力。据了解,目前,在建工程分为6个标段,已经完成6条临时道路建设、渠道清淤、洞内扩挖、支墩制作、管材定购等任务。全部工程预计2015年年底竣工。
来自: 济源网 ;原作者: 张佩佩 李莹莹 微光
|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