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塑的起源,来自于生活。我国古代民间很多地方流传着逢年过节庆喜时用面粉做"饽饽"、"枣花"、"月糕"、"面鱼"、"面羊"的风俗 , 这些面食一般 是作为蕴含祝福意义的食品或者祭祀的供品。这些用面做的"果实花样"既好吃,又好看,还蕴含着求吉纳福的祝愿,深受人们喜爱。慢慢的也就出现专门的捏面人 的师傅,用模子或者手捏成各种人物、动物摆到街市上,沿街叫卖,那些彩色的面人儿逐渐就成了专供欣赏的传统民间工艺。2018年2月6日上午铁道家园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传承者”青少年冬令营活动迎来了这样一位“有绝活”的王老师——郑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塑传承人。 当王老师将之前的作品带来放到桌子上的时候,孩子们已经被王老师的作品折服了,纷纷提问各种问题,比如:里面五颜六色的东西是怎么整上去的?面塑的面可以吃吗?关公是怎么做出来的……可见孩子们非常喜欢这些面塑小人,都要求老师立即教自己如何做这些小人。 王老师先讲解了面塑有哪些注意事项,又根据孩子们的水平,选择小狗为教学目标,孩子们的积极性被充分的调动起来,跟着老师一步步的做起来,不一会儿,各自的作品都完工了,孩子们看着有模有样的作品,都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王老师在教孩子们学习的过程中借物喻人,讲了很多人生哲理和感悟,孩子们也很喜欢王老师的授课方式。
郑州彩虹社工
|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