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民网 首页 河南公益 公益人物 查看内容

牛振西:水上义务救援12年 称“无事可做”是最大的成就

2018-3-14 12:57 |原作者: 柴可 | 评论: 0|来自: 映象网

摘要: 映象网讯(记者 柴可)按说冬季的水上救援工作不忙,但采访郑州市红十字水上义务救援队队长牛振西,预约了一周才见到他。 这一周,他先是在南阳训练,后到陕西救援,回到郑州,又到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参加水上安全讲 ...

       映象网讯(记者 柴可)按说冬季的水上救援工作不忙,但采访郑州市红十字水上义务救援队队长牛振西,预约了一周才见到他。

       这一周,他先是在南阳训练,后到陕西救援,回到郑州,又到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参加水上安全讲座,一周的马不停蹄,使得牛振西看起来有些疲惫,但说起来救援队的故事,他立刻像打了鸡血。

       牛振西说,因为爱好冬泳,他偶然参与了打捞溺水者,没想到此后就在这个“行当”里越走越远。12年来,他组建了水上义务救援队,参与400多次救援,救援队目前共打捞出351名溺水身亡者,现场救起落水者80多位,全部为义务救援。

       成立救援队,一开始只因想游泳

       牛振西今年55岁,工作单位是郑州城管局下属的二级机构。他平时喜欢游泳,2004年接触冬泳后,更加一发不可收拾。成立救援队,就跟这个爱好有关。

回想起第一次救援,牛振西说:“当时很偶然,大概是个二十多岁的小伙子在湖里游泳,扑腾了几下就不见人影了。出事后很多人吓跑了,但是我们还想好好游泳啊,明知道水里有人,还怎么游?”出于这种想法,牛振西和就几个朋友下水找人。

       第一次打捞,没有专业工具,他们就用竹竿捣,实在找不到,就手拉手一起下水摸寻。有人先摸到了,吓得想往回游,“都很害怕,不能往回,最后是几个人相互壮胆,才打捞出来。”牛振西说。

       夏天,爱玩水的人多,郑州周边水库、黄河边等水域常有落水事故,牛振西有了第一次救援经验,第二次出现这种事情,就有人找他帮忙。“帮的忙多了,就帮成事情了,后来附近有落水的,都给我打电话,甚至110指挥中心都找我们。”他说。

“一个普通老百姓,那么多人找你帮忙,很有成就感啊。当时还有挟尸要价的新闻,遇到溺水了,家属本来就很痛心,有的还要花几万块钱请人打捞,这个我看不下去。”牛振西说,于是他和几个老伙计就组了个义务救援队,免费帮助有需要的人水上救援。

牛振西

       遭到质疑,决心成为“正规军”

       然而救援队成立后,他们却遭到了不少质疑。有人问:“你们真的免费吗?网上可都有‘挟尸要价’,你们不是骗人的吧?”还有人说:“110、119都来了,为什么让你们去救援?”

义务救援,一分钱不要,装备都是队友自掏钱买的,还听到这样那样的疑问,牛振西很委屈也很无奈。

       “水上救援成本高风险大,专业性强。110擅长侦查、119擅长救火,水里的救援,我们擅长。但是自发成立的队伍,还是得不到认可。”牛振西说。

       这让大伙意识到,成立‘正规军’的必要性。2012年,救援队接受郑州市红十字会指导,成为正规的民间公益组织。救援队还与110、119指挥中心建立了联动机制,遇到水上救援等紧急情况,指挥中心都会立刻通知救援队。目前队伍已有登记队员150多人,骨干队员80余名。

       牛振西的爱人李女士说:“一开始家里很反对,都是普通工薪阶层,救援不但要自己出钱出力,还很危险,而且觉得很忌讳,所以没收过他的工资卡,不想让他去。至于态度改变,是在亲眼看到一次现场救援之后,当时他们救了一个落水孩子,虽然最后没有救活,但是我看到队员的拼命,听到家属的撕心裂肺的悲痛,当时也落泪了。老百姓常说活要见人,死要见尸,如果那个孩子就那样消失了,家人一辈子不死心,才感到他们做的事情是有意义的,也就开始理解老牛了。”

牛振西的手机联系人各地110占了一大部分

       坚持12年,队员们推着他往前走

       12年来,牛振西和队友们不停地在各地救援,他们参与过深井救援,打捞过沉船、汽车,甚至观光飞机,帮助公安机关打捞过作案工具等命案的物证。但是参与最多的,还是打捞落水者的尸体。

       落水者的尸体被水浸泡之后,脸色恐怖面容肿胀,每次队员面对的时候,都有巨大的心理压力。有的队员开始几天都吃不下去饭,有的队员家人受不了,觉得晦气不让进家门,救援回来得先住澡堂。

       为啥坚持了下来?牛振西说:“参与救援多了,家属撕心裂肺的哭声、溺水者挣扎求助的表情和眼神、救援后发自内心的成就感,都牵动着队员的神经,很多队员一听到有救援任务,就坐不住了,想立刻去现场。”

       夏季,救援任务特别多,有时候一天会遇到好几起,牛振西也会感到头疼身体受不了,但队员们却不想轻易放弃。“有时候我觉得难度太大,他们就说,牛队去吧,我觉得有希望。要不咱们就去看看,实在不行再回来?”牛振西告诉记者。

       “他们想去,我做队长的就得跟着去,这样一群热心队员,很多时候,是他们在推着我往前走。”牛振西说。

       72岁的老队员樊荣4年前加入了救援队,“我觉得帮助别人比打牌出去玩有意义,加入救援队,在有生之年尽一份力,说明社会还需要我。而且救援队的氛围很好,大家都愿意付出,我也想贡献点力量。”他说。

       队员推着牛振西往前,牛振西的坚持也让更多的人加入了救援队。路宽就是这样入队的,路宽是牛振西单位里的部门领导。牛振西经常出去救援,单位里的事路宽帮他担了很多。2014年,路宽看到救援队在宣传上有短板,就主动帮忙申请了微博号,擅长摄影文字的他,还为救援队做了许多水上安全宣讲课件。

       "因为宣传需要素材,就跟跑了几次现场之后,被队员的精神感动了,也加入了救援队了,投入的精力越来越多,也越来越喜欢这个队伍。”路宽说。

外出救援,老队员也是一份简餐

       35米深井里救出的小男孩认他当爷爷

       牛振西自己印象最深的一次救援,是2015年救的一个孩子。

       2015年腊月二十五,人们都在准备过年,牛振西接到了110打来的电话:荥阳市广武镇的一个小孩掉入一口枯井,两岁四个月,机井深35米,直径50厘米,情况危急。

       牛振西和队友赶到现场后,已是夜里12点了,当地政府计划从地面挖开土方再人工破井救援,但挖掘机挖到距离井底一半的时候,发生塌方的风险增大,不敢再挖了。

       凭借多年的救援经验,牛振西想到通过视频探头观察,用探杆把鱼钩挂到孩子的衣服上,挂结实后再把孩子拉上来。虽然这个方案也有风险,但实在没有更好的办法。

       家属同意后,牛振西和队员用固定在探杆上钩子,小心翼翼地勾住孩子的衣服,接近4个小时,固定钩子的队员,手都冻肿了,最终固定了四个钩子,队员们一起用力,把孩子一点点拉了上来,看到孩子被救出,家属当场跪倒在救援队员面前表示感谢,救援官兵也一起敬礼致敬。

       “那一刻真的很高兴,救了一个孩子就是救了一个家庭。”牛振西说。

       后来,这个孩子认了牛振西当爷爷,他还记得自己掉进窟窿时,是牛爷爷把他救了出来。“我们全家人都很感激牛队,孩子很喜欢牛爷爷,让孩子认到牛队跟前,是我们全家人的心愿,想让他多向牛队学学,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孩子的爸爸吴先生告诉记者。

       不愿接到求救电话,不愿看到水上悲剧

       黄河边、东区龙湖、龙子湖、郑州周边水库等都是人们经常去的休闲之地,但危险也最容易发生在这些水域。以黄河为例,虽然岸边常见“禁止下水”的警示牌,但大多数游客视若无睹,经常在浅水区嬉戏打闹,他们不知道水下暗藏的凶险,仅2015年的夏天,郑州黄河边就出现了20多起溺亡事故。

       每年的5月-11月是救援队最为忙碌的时候。有时甚至一天要接到来自110、119指挥中心两三起溺水求助电话。

       “2015年夏天的一天,黄河南裹头4岁半男孩失足坠河,当天没找到,就在救援队打捞之时,原阳段黄河边又有3名儿童溺水,当天也没有找到。”牛振西回忆。

       今年暑假,一个18岁的男孩在黄河边落水,三波救援队打捞三天,没找到遗体,男孩的父母在岸边来回走,边走边哭,最后双双中暑倒下了,两天后,男孩的遗体在20公里外浮出水面。三天后,一位17岁的高二女孩来郑州看期望已久的大学校园,随后和亲戚到黄河边玩,同一个位置,落水后再也没有上来。

       牛振西的手机全年365天,每天24小时不关机。他介绍,“有时候一天能连续接到几起儿童溺水警情。”每每接到求救电话,牛振西和队员们都是又紧张又沉重,因为每一件事故的背后都有可能意味着一个家庭的破裂和生命的逝去。牛振西说:“不愿再看到这样的悲剧发生,不愿频繁的有救援出现。”

       开办安全讲座,事前预防胜过事后救援

       “人间无溺亡,水上救援队没有溺水者可打捞,无事可做,才是最大的成效。”牛振西认为,主动宣传水上安全知识,让人们有安全意识,才能从根本上减少溺亡事故。

       从2012年开始,牛振西和队友们,到校园里、社区里讲水上安全知识。公益讲座5年多,受益的中小学生、大学生两万多名。

给孩子们开展水上安全教育讲座

       最开始给学生上课,牛振西笑称:“我觉得有点‘装腔作势’,讲得太书面化了,说水里危险、不要下水等等,孩子们听得没精打采。”

后来,队员们直接把救援现场的照片、视频搬到讲座上。“一看到照片视频,三分钟一个人没影了,看到出事就是在身边的河,出事的人甚至就是认识的,他们知道害怕了,知道什么是危险了。”牛振西说。

       在他们印制的水上安全教育宣传册上,印着“平时多关注,最好别联系”还有救援队编的打油诗、顺口溜,并特别强调“救人不舍己”和“见义智为”的科学救生理念。“把有意义的事做的有意思,让孩子们乐于接受。”牛振西说。

       此外,他们还积极组建各地市的义务救援分队,并面向全省免费培训潜水员,“分队可以分担各地救援任务,也能更快到达现场。潜水员是救援发展的趋势,不能光靠扎猛子,得跟上时代的发展。”牛振西说。

       牛振西还告诉记者救援队招募的原则:只要愿意参与,人人都可以加入。水性好的,可以经过训练参加水上救援,不擅长水上救援的,也可以用其他方式宣传水上安全。

       “夏天河边,看到有孩子游泳,你去制止他一下,能把他劝走,做安全教育,那也是一名合格的队员。”牛振西说。

       对话牛振西:

       记者:义务救援队都是义务救援,靠什么生存?

       牛振西:救援队的装备和经费一直有缺口,很多装备都是队员自己掏钱买的,现在救援队开的车,也是一位队员拿了十多万买的。不过,随着救援队的影响越来越大,也有企业提供潜水装备的赞助,保险公司还免费为队员们提供了人身保险。

       平时也有爱心人士通过捐赠、朋友圈转账支持我们救援。很多朋友知道我们在做这个事情都很支持,你五十、他一百的捐赠。

    牛振西微博上晒出来爱心人士的捐赠和捐赠证书

       记者:救援队成立以来,你投进去多少钱?

       牛振西:没有算,没办法算,算了心累。一开始都是在郑州救援,出去一次费用还不算高。后来参与外地救援的多了,出去救援一次至少千把块钱,都是队员自己掏钱,大家都没算过。

       记者:家人有没有因此产生过矛盾?

       牛振西:以前有,开始的两年,工资卡被都被没收了。后来说也没有用,我还是要去,我不抽烟不喝酒没有不良嗜好,就是去现场救援,家人后来慢慢理解了。现在我爱人退休了,孩子也成家立业了,我救援不向他们要钱,就不再多管我了。

       记者:在救援上投入很多时间,影响了工作吗?

       牛振西:开始做水上救援,因为是好人好事,单位表态是支持的,但投入的时间多了,工作还是会受影响,就尽量少在上班时间出去救援。

       记者:因为经常救援生活不规律,你身体也落下病根,权衡得失,你觉得值不值?

       牛振西:不干这个就没毛病了吗?很多人不干这个也生病。我们做的事情是对社会有利的,出来帮人家救援,得到社会认可了,家属也感谢,我们感到被需要了,这很有成就感。

       记者:你今年多大年纪,想干到什么时候?

       牛振西:55岁了,一方面,我一天都不想干了,不需要救援了,没有落水事故了,最好。但是有救援了还是要去,干到什么时候我说不准,能干一天是一天,干不动了为止吧。

       记者:如果哪天干不动了,对救援队有什么期望?

       牛振西:虽然队员经常开玩笑说,你要不干了,第二天队伍就解散,那是逼着我继续干才说的。真是有一天我干不动了,我相信他们就会把这事情担下来了,我对他们挺自信的,队员们是铁了心的要把救援队做好。

来自: 映象网 ;原作者: 柴可 赵丽红



难过

郁闷

无聊

擦汗

奋斗

慵懒

最新评论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