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高德地图宣布联合河南省旅游局,在河南省推出全域旅游信息系统试点——河南省旅游扶贫地图,助力贫困地区发展乡村生态旅游,覆盖河南省省50多个贫困县的2000多个景点。 除了提供景点的基础信息,高德的扶贫地图还为用户提供了吃、住、行、药店、厕所、加油、投诉咨询以及游客评论等非常全面的信息,帮助用户提升旅游体验。作为中国顶尖的高科技互联网公司,高德做旅游不奇怪,做扶贫还是颇显情怀的。为何高德作为顶尖的互联网公司,要去做扶贫?高德会怎样用地图扶贫改善穷困地区面貌? 一、高德为何要扶贫地图 谈及高德地图为何要做扶贫地图前,先看看高德地图近年来都做了哪些公益的好事儿:高德在武汉,协助交通部门建立起交通指挥及信息服务一体化系统,在北京、南京、济南、上海与合作伙伴一起,部署智慧诱导屏,帮助司机智能路径规划躲避突发事故。用自己的交通大脑提升全社会的出行效率,降低资源的消耗。 为了帮助特殊人群出行。高德推出“无障碍地图”。目前已覆盖北、上、杭、深、广所有地铁站点,标注无障碍设施超过一千处,并已在全国上线无障碍设施上报功能,让弱势全体,特殊人群也能顺利出行。 为了帮助失踪儿童,高德地图参与并支持了寻找失踪儿童“团圆打拐”项目,2017年共推送儿童失踪和结案信息计56亿人次。在2017年,儿童失踪信息紧急发布平台共发布失踪儿童信息2378条,找回儿童2297名,找回儿童比例达到96%,5.3亿人参与团圆打拐行动。 为了方便用户出行,高德地图深度关注民生,推出了“厕所导航”、“雾霾地图”、“积水地图”,在各个民生方面发挥地图应有的作用。 高德地图一直都是一家有人文情怀的企业。公益活动高德一直在做,所以要帮助贫困地图脱贫,高德地图也义不容辞。高德与河南旅游局合作,利用自身的用户优势,数据优势,做地图扶贫是符合高德价值观的。 众所周知,高德地图属于阿里旗下,而阿里一直是高调扶贫的。马云曾经倡议,阿里旗下员工须达到“每人每年3小时”的公益时间指标,病这将作为员工KPI(绩效)考核的内容。 阿里还成立了阿里巴巴脱贫基金,5年投入100亿帮助贫困地区脱贫。阿里和马云在脱贫基金上如此认真,高德地图做精确的地图扶贫也就顺理成章了。 二、高德地图如何帮助贫困地区发展旅游? 通常,我们说扶贫,相当多都是直接给予物质援助。那么高德又是如何通过地图扶贫,来帮助贫困地区发展旅游的呢? 不久前,移动大数据服务商QuestMobile发布了《2017年中国移动互联网年度报告》。高德地图以3.2亿月活跃用户,获得地图行业的第一名。 而且高德地图市场渗透率高达38.92%,在猎豹大数据的周活跃渗透率统计中,高德地图周打开率与微博相差无几, 高德地图周人均打开次数达到13. 9 次,周渗透率5.911%。作为一个工具APP,高德地图几乎能做到和新浪微博等社交软件一个等级。 这就意味着高德地图已经是一个重要的服务入口,用户经常开启高德地图,高德地图提供的导航等服务,很大一部分就是发生在旅游场景中。 2017 年高德地图为用户导航规划次数达到 1242 亿次,相当于平均每天为用户提供导航服务超3. 4 亿次。 而且高德在阿里旗下,阿里的大数据与数亿用户也是重要的资源,可以通过大数据为用户推荐景点,实现千人千面。 河南省本身旅游资源丰富,拥有少林寺、龙门石窟和中原大佛等在内13个国家5A级景区,河南中原地区还是中国建都朝代最多,建都历史最长,古都数量最多的地区。有大量的自驾游用户。 在用户自驾游河南的时候,高德地图可以河南的乡村旅游资源展现给用户,把配套设施展示给用户,用户就能增加对自驾游景点的兴致。 在河南全省所有建档立卡贫困村中,列入旅游扶贫重点村的数量占比超过10%,对贫困地区来说,旅游业是无烟工业,消耗物资最小,效益最高。 对自驾游的用户来说,贫困地区虽然落后,但是恰恰因为落后才没有工业污染,反而有比较好的自然环境,有保存比较好的历史古迹,可以放松身心,调整终年被都市生活紧绷的神经。 所以,高德地图扶贫可以有效地帮助有旅游资源的贫困地区获取游客,获取旅游收入。 三、科技助力扶贫,河南只是开始 2018年初,高德地图与国家旅游局联手打造智慧旅游系统,已经覆盖全国所有5A景区和70%以上的4A景区,成为景区标配。用户在景区打开高德地区就可以对景点的人流、设施、周边情况了如指掌。 而此次与河南省旅游局的深度合作,让高德地图进一步升级了景区标配的连接能力,也为旅游扶贫地图扩展到全国各地积累了宝贵经验。 高德集团总裁刘振飞表示:“未来,旅游扶贫地图还将为更多地区提供服务,计划覆盖全国大约800个贫困县的36000多个景点,快速打造、传播一批精品景区,为全国贫困县的乡村游发展起到引导示范作用。”
通过高德地图提供的大数据技术和连接能力,将贫困县的旅游资源与高德地图热爱自驾游的庞大用户群体结合,既可以帮助用户参与扶贫公益,又能够帮助贫困地区通过旅游获得经济发展。
来自: 网络 ;张亞鸽
|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