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民网 首页 河南公益 公益人物 查看内容

中原十大公益慈善人物候选人——陈俊延

2018-4-14 07:49 |原作者: 责任编辑:马娟 | 评论: 0|来自: 国搜河南

摘要: 金一集团董事长陈俊延仁爱俊延 义行中原中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河南,更是先贤辈出,英雄逐鹿的地方。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行走着一位用良心做企业、用爱心做事业的大爱之人,他——就是陈俊延先生。陈俊延 ...

金一集团董事长陈俊延

仁爱俊延 义行中原

中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河南,更是先贤辈出,英雄逐鹿的地方。在这片古老而神奇的土地上,行走着一位用良心做企业、用爱心做事业的大爱之人,他——就是陈俊延先生。

陈俊延,出生在河南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自幼家贫如洗。大学毕业后,他不甘心留在贫穷的农村,毅然背起行囊,独自踏上了外出闯荡之路。

陈俊延从南国到北疆,经历风雨、饱受磨难,做过保安,摆过地摊,搞过建筑,开过宾馆……自强不息的他凭着一颗仁爱之心,历经十几年的拼搏,最终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他,还有一个更大的梦想,就是希望能够帮助更多人实现梦想。陈俊延先生,在发展事业的同时,几十年来,一直默默的行走在中原大地上践行着大爱。为众多绝望的家庭播种希望,带来温暖。

一、 血浓于水 鹿邑兄弟

血浓于水,兄弟情深。深受杜明祥兄弟情感染的陈俊延,在2015年6月,第5次来到老子故里—鹿邑,看望这位60年不离不弃,照顾弟弟的80岁老人杜明祥。

杜明祥,80岁,鹿邑赵村人。自从弟弟16岁那年患了类风湿瘫痪在床之后,哥哥杜明祥就一直照顾弟弟,这一照顾就是60年。60年来,为了生活不能自理的弟弟,他忍辱负重,离县城仅十公里,他却一辈子没有去过几次。

已是老朋友的陈俊延,这次到来,让老哥俩倍感亲切。弟弟杜明瑞拉着陈俊延的手说:“没想到你,5年来一直还挂念着我”。陈俊延看到卧床60年仍然坚强的活着的杜明瑞,感慨万千:“要不是哥哥的照顾,弟弟就不会活到现在”。他再次留下几千元的现金,并嘱咐杜明祥老人注意身体。

年近80岁的哥哥杜明祥拉住陈俊延的手说; “我只要活一天,就会照顾他一天,我活着,他就不会死。”

鹿邑之行,让陈俊延先生感触颇深。哥哥60年能不离不弃的照顾弟弟实属不易,他决心把这种兄弟情发扬下去,让天下更多的兄弟彼此温暖起来。

二、特殊学校 商水孤儿

陈俊延跟着记者来到了,这所人们都不敢靠近的学校---正生爱之学校。这里住着37个失去双亲。单亲以及艾滋病毒的儿童。学校是由香港慈善会投资创办的一所非盈利性学校,成立于2004年,位于河南省商水县黄寨镇赵营林场。

艾滋病的孩子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受到家人及社会的歧视,不能像正常的孩子一样生活。患病孩子的家人,往往扛不住舆论的压力,无奈的把孩子送到这里。因为艾滋病患者的特殊性,很多人不敢靠近这里。这里的孩子也变得相对孤独起来,过着和常人不一样的生活。

这位天真的小男孩,今年7岁。当时因为家里穷,又无人照顾。在一个冬天把双脚都冻伤了,造成现在这个样子。这位可爱的小女孩,今年8岁,母亲患病去世,父亲由于受不了周围人的压力,把孩子送到了这里。从此她便与亲人一墙之隔,和其他的小伙伴在这里一起过着特殊的生活。父亲由于忙,也很少来看她,她想爸爸的时候,就只能打电话。

(给爸爸打电话)

没能和姐姐通上话,她有点失望。眼角滚动的泪水始终没让她掉下来,她知道自己只能坚强的面对。对她来讲,有时候和亲人说句话,就会变得那么遥远。坚强的她还乐观的说:“长大了,要实现自己的梦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陈俊延坐在孩子旁边,心里酸酸的。他深知这里的孩子多么需要关爱。

这次陈叔叔的到来,不仅给他们带来了很多好吃的,还给他们捐了钱,让他们买新衣服、新鞋子。孩子们高兴极了,在门前唱了一首《感恩的心》,来表达对陈叔叔的敬意。

陈俊延看到他们如此坚强和懂得感恩,深深的祈祷:“希望孩子们的明天会更好”。

因为有了很多像陈叔叔这样的人,他们变得不再孤单。我们也希望有更多的爱心人士能关注这里,让他们的生活充满阳光。

三、相依为命 辉县祖孙

在辉县市百泉镇西井峪村,住着9岁的小路敏和89岁的奶奶。

小路敏遭遇坎坷,身世可怜。2岁的时候,母亲离家出走,至今杳无音信。两年前,其父亲又因病去世。从此,她只能跟着年迈的奶奶相依为命。破旧的石头房子和屋里破旧凌乱的杂物,让我们不得不担心祖孙俩的生活。

虽然政府提供的有低保。但是,89岁的奶奶和9岁的孩子的日常生活还是缺乏照料。奶奶介绍:“自己的眼睛也看不清,耳朵也不好使。给孙女做饭,都是摸瞎做的。有时候一锅饭,能吃两天”。

艰苦的生活,让小路敏有着与同龄孩子少有的成熟与担当。有时候她主动承担家务、做饭,并尽力的照顾奶奶,玩都不敢走远。

记者和陈俊延看到眼前一切,被她们的艰苦生活震惊了。破旧的被褥、开了花的枕头、一个5瓦的灯泡是全家唯一的电器。寒酸的家境让铁骨铮铮的陈俊延不忍看下去,他拿出几千块钱塞给奶奶,叮嘱奶奶给孩子买个床单和生活用品,改善一下生活,并表示将长期帮助他们。

临走时,小路敏和奶奶站在门口,久久不肯离开。

一路上陈俊延先生感慨道:“慈善这条路还很长,需要帮助的人真是太多了”。我们也相信,有了更多的像陈俊延这样的好心人的关爱。小路敏和奶奶的生活会慢慢好起来。

四、孝感天地 鹿邑男孩

在鹿邑县涡北镇梅辛行政村一间废旧的房屋里,租住着一位86岁的老奶奶和她两个孙子:13岁的梅增增和11岁的妹妹盈盈。

兄妹俩的身世,颇为坎坷。7年前,增增5岁,妹妹3岁的时候,父亲有病去世,患精神病的母亲离家出走,从此杳无音信。80多岁的奶奶独自把他们喂大,后来因奶奶无力照看两个孩子,他们被迫送往郑州的一家孤儿院。孤儿院后来解散,两个孩子又回到今年86岁的奶奶身边,目前靠政府的救济生活。增增是个孝顺的孩子,知道奶奶腿脚不便,每天帮奶奶烧热水洗脚。今年3月,因破旧的锅把断裂,一锅热水浇在了小梅增增腿上,造成大面积严重烧伤。因为没有人送医院,11岁的增增强忍痛苦,煎熬了一个夜晚。第二天,奶奶揣着仅有的500元钱,去医院给孙子治疗,因为医疗费,没有医院肯收留。最后有一位好心的医生,免费给小增增进行了简单的处理。坚强的小增增从没有埋怨过。他表示以后有能力了,要回报社会对他的帮助。

采访:

鹿邑爱心人士知道了他的情况后,自发组织并和政府有关部门一起筹集了善款,在周口的一家医院,帮忙对小增增进行了第一次治疗。由于费用过高,奶奶只能将孙子带回来在家做保守治疗。

小增增的孝心故事打动了陈俊延,连夜赶到了这里。了解小增增的伤情后,他拿出5000元现金,交给奶奶先应急。并表示:“回郑州后,资助孩子做进一步的治疗”。

五、乡村老师 大山坚守

在卫辉市狮豹头乡一个偏僻的山顶上,有一所始建于50年代初期的小学—柳树岭小学。这里只有一个老师,六个学生。

柳树岭小学,是卫辉市海拔最高、最偏远的一所“山尖上的小学”,也是当地方圆十公里唯一的一所小学。由于村民不断外迁,山上的孩子越来越少。到目前,这里只有三个年级,六个孩子上学。因为太偏僻、闭塞,其他老师都纷纷离去。

陈俊延先生,听说这个事迹后。跟着乡政府的领导,沿着崎岖的山路,来到了这所“山尖上的小学”。

这位就是朴实无华、坚守39年乡村教师——就是闫乃福。高中毕业的他,毕业后被请到村里教小学。从此,他便在这个山尖上的小学,一呆就是三十九年。

采访:

因为学校只有他一个教师,所以他既当老师,又是校长,同时又兼顾保姆。有的孩子离家远,他就在这里帮他们做饭吃。有的孩子小,生活不能自理,他就要替他们擦屎刮尿。他不仅是老师,还是孩子们的亲人。暑假,当别人忙于外出打工挣钱时,他却在学校埋头修理桌凳门窗,在他眼里学校就是自己的家。

闫老师对大山里孩子的坚持,深深打动了陈俊延先生,他拿出几千元钱,交给闫老师希望能改善一下这里的教学条件,能给孩子们一点帮助。

在辉县上八里镇鸭口村的马路旁边,住着一户人家,他们生活极度贫困。两个孩子哥哥9岁,妹妹6岁,父亲从小智障,没有能力让两个孩子正常生活和学习。再加上有严重精神病的妻子,一家人更是雪上加霜,过着常人难以想象的艰难生活。家里没有田地,只有几间破旧的平房,屋里基本没有家具,平时靠政府救济和亲戚、朋友及社会上的好心人帮助生活。

陈俊延了解这户人家的情况之后,立刻赶到这里。为他们送来了几千元钱,以解燃眉之急,并鼓励他们好好生活,尽量给孩子提供一个好的生活、学习环境。

大象无形,大爱无声。不管是遥远的山村,还是车水马龙的闹市,处处都留下陈俊延先生的爱心足迹。陈俊延先生说:“作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人,一定要回报社会,这既是责任,也是使命”。陈俊延先生,用自己的双脚踏遍了河南,他始终默默地用爱行走着、呼吁着。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传递着中华文明的大爱圣火,温暖着角落里的人。

来自: 国搜河南 ;原作者: 责任编辑:马娟 粽子哥刘明广



难过

郁闷

无聊

擦汗

奋斗

慵懒

最新评论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