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社】还记得20多年前花园路口那个老市场吗? 城市的发展日新月异,你知道现在所在的地方,以前是什么样的吗?逛习惯了大超市,习惯了外卖、网上购物,你是否怀念以前的老市场?迎着晨曦去赶早市,人们互相打招呼问候,闻着各种香喷喷的美食,听着亲切的吆喝叫卖声,人们脸上都洋溢着笑容...... 今天,彩虹社工为大家推荐一篇省供销社社区居民王奉章老师的作品,走进花园路口老市场...... 《老市场的怀念》作者:王奉章 每当我路过花园路口,脑海中总浮现出路西边的那个“老市场”。从东往西看,就像字母中的“E”型,反放在那块“宝地”上。这里街道宽不到五米,长不足三百米,两道街,却有二三十家商肄。而且生意兴隆,繁荣异常。那宽敞明亮的钢屋架“大菜场”,普通砖木结构几排平房,整洁卫生。里面“三味饭店”、“鸿兴源”食品店、“大光明”理发店、服装、印染、土产、五金应有尽有,生意兴隆。 每当我伫立在那里,思绪连篇。那廉价而实惠的商品,那原汁原味的食品,那面靥微笑而熟悉的营业员的面孔,顿时历历在目地显现在我面前。这时我仿佛油然嗅到了“三味”饭店飘出的浓香,回味到“鸿兴源”老字号点心,月饼的甘甜,回味到自己正在掂着条编篮,排着买那没有污染,没有添加剂的鲜肉、朝鲜扒皮鱼、无公害的新鲜蔬菜和水果。 昔日的清晨,这里人头攒动,熙熙攘攘,鱼贯而行,人们穿着朴实、淡雅,满面春风,见到熟人,互相打着招呼,用吉利话互相问候。充满着和谐怡然的气氛。这里没有“漫天要价、就地还钱”的怪现象,没有缺斤短两的坑骗行为。因为这里是国营合作商店。商店里没有老板,只有上级任命的经理、主任。人们的称呼中没有“小姐”、“老板娘”、“大爷”、“阿姨”.......之类的亲昵意味,只用“同志”称呼。这里部分商品、食品凭票供给、公平合理。不存在“套购抢购、囤积居奇”。营业员没有把顾客奉为“上帝”,只把他们当亲人,全心全意地为他们服务,他们之间更没有利益纷争。、 每逢星期天,为了能买到两斤五花肉、前腿肉、二斤嫩韭菜。迎着晨曦赶个早集,吃顿香喷的饺子。孩子们吃着那香浓的饺子,高兴地屁颠屁颠的。偶尔几个朋友聚到一起,花上七块八块的,到三味饭店,点上几个凉菜,几笼蒸饺,几升扎啤,美美地撮一顿,犹如茹尝一次饕餮大餐。 逢年过节,回家看望老母亲,总会到鸿兴源,买上几斤点心月饼孝敬老人。老母亲吃着笑着说:“这东西又脆又甜,真中吃。”看着她喜欢的样子,脸上饱经沧桑的皱纹舒展开时,我的心里热乎乎的,咽喉哽塞,眼眶也滚动着幸福的泪花。 在那物资较为匮乏的年代,人们却能“安贫乐道”的生活着,值得深思。 市场是物资交流的集散地,也是人交流的场所。好市场要求地理位置适中,交通便利,名优产品多,质量、服务占优势。我认为花园路市场就是当时的好市场。 回首前尘,时移事变,如今那个“老市场”已荡然无存。却荒废了十多年。眼前虽塔吊矗立,不知在建什么大厦,但那凝聚在行政区老百姓心中的那瑰“圣地”再也回不来了,但它永远遗留在我完美的回忆中。 小编有话说:老市场介绍 文章中的老市场是90年代兴起的马路市场,地理位置在花园路纬三路,“三味饭店”、“鸿兴源”等是一代人的回忆。原来鸿兴源所在地是现在的建设银行。 据网友回忆:花园路与纬三路附近,原先有一家非常有名的老字号糕点店——鸿兴源,在那一带住的老住户没有不知道的。小时候老妈经常带我在那里买点心,那里的点心就像现在的面包房,前店后厂,都是自制的。蜜三刀、桃酥、鸡蛋糕、萨其玛……一想起来就要流口水。包点心的纸都是黄色的,绳子是纸做的,每次去时我都会认真看营业员包点心,绳子在他们手中就像一件玩具,三缠两绕,再用嘴将绳子咬断,点心就包好了。如果过节还会在包点心的纸上再放一张红色的纸,带着从鸿兴源买的点心走亲访友是很体面的。 正如王老师所说,美好的事物虽然已经逝去,但它永远留在美好的记忆中。每个人都有这样的美好回忆,或是对一个地方、或是对一种美食。在此非常感谢王老师的分享,也欢迎居民朋友们将美好的回忆化成文字和大家分享。
原作者: 石文君 郑州彩虹社工
|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