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4日,经过早报的报道,濮阳县文留镇袁庄村村民袁战果种植的60多万斤萝卜终于售罄。而就在前几天,袁战果还在为萝卜的销路发愁。媒体报道“卖菜难”,爱心市民和商家上门购菜,“卖菜难”问题解决,皆大欢喜的背后,却是农民“卖菜难”的深深无奈。近几年,“卖菜难”问题屡现报端,农民为什么屡屡遇到蔬菜丰收却卖不出去的情况?这种局面又该如何解决?
农民屡现“卖菜难”
蔬菜丰收却遭遇卖不动的情况,这几年在我市已经不是新鲜事了。就在11月初,同样是在濮阳县,庆祖镇范寨村小伙子范春雷,种植的63亩娃娃菜喜获丰收,却因为长得像大白菜而卖不出去。经过早报的报道,百姓量贩上门收购,帮范春雷消除了尴尬。
梳理这三年来早报的报道,发现“卖菜难”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出现。2012年5月,开发区王助镇康呼村村民小张,种植了十多亩草莓,上市的季节却遇到了价格低、卖不动的残酷现实;2012年秋天,包括我市开发区王助镇和内黄县后河镇在内的很多农民,种植的白菜因卖不出去而遭遇贱价销售,为帮农民卖菜,当时早报购买爱心白菜免费赠送社区居民;2013年夏天,濮阳县五星乡东义井村几位农户,种植的40多万斤青甘蓝因卖不出去而想托媒体牵线赠送给灾区;2013年7月,濮阳县渠村乡曹闵城村农民种植的150多亩西瓜因为滞销而烂在地里,经过媒体报道,爱心商家和企业也是纷纷到滩区买西瓜。
前段时间,记者在台前县马楼镇采访一位讲诚信的大土地承包户时,他也告诉记者,去年他种植的300多亩西瓜,因为滞销而烂在地里,亏损了几十万元。
“卖菜难”伤了农民心
王助镇康呼村村民小张,已经有两年不再种菜了。他曾经梦想着做一个大种植户,但2012年首次试水承包土地种草莓,就遭遇了严重亏损,不仅没挣到钱,从银行贷的款也还不上。“种菜太累还没有保证!”小张说,他现在在村里打些零工,宁愿少挣点也不愿意种菜。小张还不忘讲述他哥哥的事情,他哥哥与人合伙种大葱,去年一个人赚了10万元,今年却因为销路不好而一人亏损了2万多,一年的工夫也搭进去了。
11月初,记者在濮阳县庆祖镇范寨村范春雷的地头采访时,谈到亏损十几万元,范春雷愁眉不展。他也是贷款种菜,也是首次种植娃娃菜,想不到一上来就碰壁。那段时间,他几乎每天都吃不下饭,范春雷的母亲谈起此事更是直抹眼泪。
2013年7月,早报记者在濮阳县渠村乡曹闵城村采访西瓜种植户陈师傅时,说起因为卖不出去而烂在地里的西瓜,67岁的陈师傅几度哽咽。为了种植西瓜,他从山东东明县到濮阳包地,从阴历二月二来到渠村乡曹闵城村,4个多月都没回家。西瓜丰收却卖不出去,对老人的打击相当大。
采访中,不少农民是愈挫愈勇,今年种这卖不出去,明年就种那。但也有人和康呼村的小张一样,因为经受不了打击、承受不了亏本等原因,最终放弃了种植业,重新走上打工的道路。
“卖菜难”有原因
濮阳县农业局蔬菜办负责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分析了农民“卖菜难”的原因。
这位负责人说,市场信息不畅是“卖菜难”的最重要原因。大部分农民在种植蔬菜时,往往依据的是上一年的市场情况,比如“姜你军”来时,很多人开始跟风种姜;“蒜你狠”来时,一些人又改行种植大蒜。正是因为这种盲目的跟风,导致不同的年份某种蔬菜供应量过大,造成价格下跌。单个农户的小规模、分散性种植,决定了他们的价格谈判能力弱,容易受到过往价格诱惑。
不法商人操纵农产品市场也是重要原因。像“蒜你狠”、“姜你军”等,最终证实都有幕后黑手在操纵农产品市场,一些黑心商人囤积产品,抬高某种农产品价格,然后再抛售,从中赚取巨大差价。而农户处于整个农产品市场的最低端,对此毫无应对能力,只能无奈接受。
部分农民对利益的短期追逐,也常常将自己陷于尴尬的境地。市民们也许会发现,每次媒体报道我市农民“卖菜难”,在购菜的爱心企业中,都少不了百姓量贩。百姓量贩生鲜部负责蔬菜采购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少部分农民,包括农业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目光相对短浅,他们在某种蔬菜价格低迷时,愿意和企业合作。一旦遇到某种蔬菜价格很高,有给价更高的买主,他们不惜违反此前已经签订好的协议,将蔬菜卖给后来的买主。这也使得不少农民缺乏长期、稳定的客户。
天气等原因也导致卖菜难。像台前县马楼镇后韩胡同村农民去年种植的西瓜,就是因为下雨天车进不了村而导致西瓜卖不出去。濮阳县渠村乡西瓜种植户的西瓜卖不出去,也是因为天气原因。
农业种植风险多
在数次种植蔬菜、西瓜等经济作物亏本后,台前县马楼镇后韩胡同村一位土地承包户,今年换了思路,全部种成粮食,结果迎来了丰收。和经济作物相比,粮食作物的市场风险相对要小,出现价格大起大落的可能性也较小。采访中,不少农民和农业专家在分析农业种植业时表示,农业种植风险较多。
种植风险。蔬菜相对娇贵,生长期较短,一旦某个环节疏忽,就会种不好。像濮阳县庆祖镇范寨村的范春雷,本来种植的是娃娃菜,最后却因为蔬菜不太像娃娃菜而遭遇了“卖菜难”。
自然风险。包括蔬菜在内的农业种植业,受天气等自然环境影响较多。比如,眼看蔬菜要丰收,一场大风就有可能让农民血本无归;大棚里的蔬菜长得好好的,一场大雪就可能让农民前功尽弃。
交通风险。部分偏远地区交通不畅,运输困难,一旦遇到阴雨天气,运输车进不去,农民就要受损失。像台前县马楼镇后韩胡同村、濮阳县渠村乡曹闵城村的农民就属于这种情况。
市场风险。就算都丰收了,也并不等于就能赚钱。像文留镇的袁战果种植的萝卜,就是如此。期盼政府多帮忙
为了让农民尽可能地减少损失,缓解“卖菜难”,近几年,我市也采取了多种方式。比如农超对接,培养一部分大型超市与农民进行对接,等农民的菜成熟后,超市直接派车去拉。这种情况既保证了蔬菜的销路,又减少了中间的流通环节,从而降低了终端菜价。但在现实操作过程中,效果并没有预期的好。 同时,我市还大力培养农业专业合作社,几十户农民联合起来,成立一个合作社,搞规模种植,让农民抱团对抗风险。但因为缺乏指导和信息不畅,不少农业合作社并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像庆祖镇范寨村的范春雷,自己本身就是一个农业合作社的带头人。
究其原因,还在于目前中国农产品供应已经完全市场化,只要有利可图,理性的市场主体就会做出反应。但另一方面,由于蔬菜市场的周期性很短,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够有能力理性地判断市场形势。长期来看,引导蔬菜种植规模化、产业化,肯定是缓解“卖菜难”的出路。如何让农业专业合作社起到真正的作用,如何让农超真正地对接起来,相关部门还需将工作做得更细一些。
采访过程中,多数农民告诉记者,他们不怕吃苦,也不怕承担风险,需要的就是帮助。他们希望在蔬菜种植季节,有相关专家为他们提供即时的市场供求信息,好让他们对种什么不种什么有相对理性的判断,而不是像瞎子一样碰运气、撞大运,碰到市场行情好大赚一笔,碰到市场行情差就亏本。此外,他们更希望政府部门在蔬菜成熟季节,能够帮助他们联系稳定的客户,让他们可以放心种菜,不再害怕蔬菜丰收了而没有客户来收购。
来自: 濮阳网 ;原作者: 濮阳网 赵思雨
|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