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初冬的早晨寒意袭人,租住在丁湾一间民房的赵育民开着一辆三轮车,拉满一车水果准备到市区周边的农村卖水果。个头较小的赵育民,皮肤黝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农闲时节出来卖水果,补贴家用。同时,他也是一个诗歌爱好者,20多年来,除了干农活、卖水果,他还利用闲暇时间写了100多首诗。
识字过程中 爱上写诗 11月21日,记者见到了准备下乡去卖水果的赵育民。他交给记者一沓厚厚的纸,上面是他认为自己写的较好的三十几首诗。可能是爱好诗词的缘故,采访中,记者发现赵育民说起话来有点诗人的浪漫主义的感觉。 “沙澧河水清泉美,晨晓男游浪花浅。初冬晨寒穿衣棉,水漂壮士真勇敢。”这是其中一首,是他看到沙澧河有人在冬泳后写的。20多年来,像这样有感而发的诗,他写了有100多篇。 今年57岁的赵育民是西平人,有一个儿子和一个女儿,两个孩子都已经工作。他告诉记者,他小时候家里太穷,连吃饭都成问题,根本没心思考虑上学。 “对于俺这种家里穷的农村人来说,那时候,上学是最不重要的事了。我到现在都记得很清楚,我是因为家里交不起三块五毛钱的学费才辍学的。”赵育民说,1976年,因为家里拿不出学费,他初中没上完,就回家干活了。 1979年,正在打工的赵育民想要学习电 焊技术,就买了一本关于电焊方面的书,但他发现自己有很多字不认识,以至于一些地方看不懂在讲什么。于是,他又买了一本字典和一本词典,没事就看看,遇到不认识的字和不理解的词语就查查。后来,他认识的字、词逐渐多了,就经常看一些有关诗词方面的书,并且越看越喜欢。 “我一直都很羡慕那些写诗的人,能随时随地就能有感而发,写一首诗,让更多人看到他们的心路历程。所以,我闲的时候就也学他们写了一些诗句。”赵育民说。 自己花钱制作诗歌挂历 看到自己写的东西发表出来,是赵育民20多年来的一个心愿。 “几年前,报社还在海河路上的时候,我每次路过那,都忍不住感叹,要是有一天我写的东西也能在报纸上发表就好了。所以,这几年我一直没有放弃写作。不管再忙,只要一有时间我就会写点东西,心里想着也许有一天就能发表了。”赵育民说。 2013年12月,这个年近60岁的农民,做了一个颇为惊人的决定。他用家里秋季卖粮食的8000多元钱,印刷了2000本挂历,把自己写的东西,印在挂历上,送给亲朋好友。 8000多元钱对一个农村的家庭来说,可能是一家人一年的吃喝开销。但为了实现自己的心愿,赵育民义无反顾地去做了。 “虽然是自己花钱印的,但是看见自己写的东西变成铅体了,我还是可高兴。”采 访中,赵育民边向记者展示他印制的挂历边一脸自豪地说。 然而,也是这2000份挂历,让这个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陷入了经济紧张的局面。 从那以后,赵育民不得不离开家,踏上了做小生意的道路。今年年初,他来到漯河,在丁湾的一家民宅租了一间小房子,每天骑着三轮车到附近的村里卖水果,成了一名流动摊贩。 无论写的好坏 只想记录感受 “十八岁月初进漯,力车步行父遂坐。当时幼槐今栋才,三十九秋日月过。”这首打油诗是前几天,赵育民路过友爱街时,看到路两旁的槐树有感而发写的。据他介绍,39年前,18岁的他跟随父亲第一次来到漯河。 “当时我就感觉漯河可好,后来我也经常到漯河来。但是那次却是我父亲最后一次来漯河了。父亲已经去世多年了,前几天,路过友爱街看到当年的小槐树已经长成大树了,感觉世事变迁,想到了父亲在世时候的样子,就写了那首诗。”赵育民告诉记者。 “自从第一次跟随父亲来过一次漯河后,我就喜欢上了这个地方。我知道自己的水平很低,也没有想过能写出啥名堂,只是想用自己写的东西来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和周围环境的变化。以后,我还会不停地写下去,不管有没有发表的那一天。”赵育民说。(尹晓玉 李林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