沐美德之慈霖,响精神之欢歌 经过六十年的沉淀,年久日深的社区被印刻了无数时间走过的痕迹,但也给世人留下无数节俭美德的故事与先进人士的感人事迹。2019年7月11日,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鸿志”暑期社会实践调研团走进社区传颂美德故事、弘扬先进事迹,同时也帮助社区居民开启了六十年代的时间隧道。 先进事迹永流传 时间流过宽窄巷子,却带不走时代楷模的事迹。当实践队员迎着朝阳走进社区,老奶奶们就热情的给大家打招呼,在老奶奶的对面是一位耄耋之年的人民警察,尽管他衣着朴素、身躯佝偻,却还是挡不住身上不平凡的气息。经过实践队员和张爷爷的亲切交谈才得知张爷爷在年轻的时候多次执行任务,虽然在任务中受过伤,但还是阻断不了他对人民警察这份职业的热爱与坚持。他告诉大家:“没有什么是我们不能做到的,更没有什么是让我们惧怕的,只要这世上还有一处黑暗,我们就会永远守护着每一个人!” 一心只想报国的李爷爷曾在自己年轻的时候立下雄心壮志要搞科研报国,却误打误撞走进了土建设计领域,即使如此他依然静下心来研究,他说:“不仅仅是科研研发能够报国,其实很多科研也都是离不开土建设计的,因为每一个科研基地的建成都是和土建设计紧密结合的。”虽然李教授已经退休将近三十年,但是他却比谁都清楚现在的时代发展到了什么程度、应该怎么教育新时代的大学生以及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应该去做什么,实践队员对他的讲话和他的事迹都记忆深刻、感触颇深。 节俭美德伴我身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纪念五四运动一百周年的讲话中提到:“新时代中国青年要善于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中汲取道德滋养,从英雄人物和时代楷模的身上感受道德风范,从自身内省中提升道德修为。”勤俭节约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每个家庭的传家之宝。我们的开国领袖毛泽东曾在建国后一套睡衣修修补补了70多次,穿了20多年都不舍得扔掉,那个时代的人们都特别珍惜每一粒粮食、每一滴水和每一份物资,所以才会有了流传千古的节俭美德。 社区中有不少都是将近鲐背之年的老人,提起勤俭美德他们好像有分享不完的故事,其中就有一个退休后的老教授,讲述了她们一家遇到饥荒的艰辛岁月,存有的粮食根本不够支撑一家人的生存需要,像这种家里穷的揭不开锅的窘境是我们现在所想象不到的,老教授提醒我们不管时代如何发展怎样变化,一定不能忘记节俭,无论是粮食、水源、钱财等,都要学会节俭,因为节俭本身就是一宗财产,也是我们一生中食不完的美筵。在倾听退休警察和退休教授分享他们的先进事迹以及节俭美德的故事的同时,也让实践队员们感受到了六十年代的峥嵘岁月。 崇德向善、明德惟馨,希望当代青年大学生都能够真正的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弘扬我们的民族精神,让蓬勃朝气遍布我们的整个社会!
河南省大爱郑州
|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