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封市宣化镇 董国政供稿) (记者:刘麦根、雷秀玲、孙艳芳) 家住登封市宣化镇钟楼村的钟天庆,生于1931年1月,中共党员,曾任过登封卢店面粉厂长、登封县饲料厂长和大金店粮管所长等职,1991年退休返乡在家。如今虽耄耋之年,依然精神矍铄,腰板硬朗,不减当年。人们问他长寿秘籍。他说:“健康长寿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重要的是人得有个好心态。我认为笑是营养素、话聊是特效药、朋友是不老丹、宽容是调节器、奉献是利息收益、淡泊是免疫剂、知足是开心果、为社会服务是大智慧。” 修志留乡愁。村志是一个区域历史的真实写照和理性总结。钟天庆为了让子孙后代不忘乡土,守住那一份乡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建议村里组织编纂村志,本人自愿承担供稿,但不要分文报酬。在修志期间,他付出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只要打听到哪里有线索,也不管路途有多远、寻访有啥难度,他都不言放弃。从钟楼村的移民搬迁、农林副养、乡风民俗到生活方式的变化,哪怕是一句俗语、一幅照片、一张表格甚至是一个故事或是传说,他都要精心地加以分类整理。白天走访对村史了解的的知情人,晚上他将考证来的资料逐条整理开笔,然后将《钟楼村志》手写稿交给村里录编,受到了村两委的夸赞。 撰写回忆录。一本回忆录,是留给子孙后代的厚重家书。在次子宏伟的鼓励下,钟天庆决定写回忆录,他从旧社会随父逃荒要饭写起,到上小学受地下党教师靳北海影响,本人加入共产党参加革命工作的亲身体会,包括成功经验和难忘事例,在脑海里反复过电影,最后形成了腹稿,他一有空就在家爬格子。由于本人是工农干部,虽有基层实践经验,但文化程度不高,写作很吃力,他硬是靠字典、靠毅力坚持了下来,经过近一年的努力终于完成初稿。《我的一生》回忆录经儿子纠错把关编排后,于2019年7月印刷成书,给后代留点文化遗产的宿愿终于实现。 义务宣传员。思想宣传是党十分重要的一项工作,也是每个党员义不容辞的职责。钟天庆平常有个读书、看报习惯,因此年年自费订阅报刊杂志。因事外出新华书店必进,加上子女交际广和他的朋友多,所以家里新书不断。读完后就及时传给其他“五老”看,该人看完他就取走再传送他人,一般每年家里进书10余本、分别传阅120人次;若发现报刊有健康养生和时政方面的资料,他就剪辑成册拿到会场宣读;为了扩大宣传面,他自费到镇区门市打(复)印材料,然后分发给读友,还不定期在一起与人交流读后感;在今春新冠肺炎发生时,他首先向村支部捐款1000元作为抗疫赞助,并积极向群众宣传防护措施,配合政府打好疫情防控战。 快乐每一天。钟天庆老伴2014年因病去世,两个儿子均在郑州市政府委局工作,子女们为让他每天都能吃到如意饭,给他雇了个做饭的,甚是开心。去年孝顺的女儿放弃挣钱项目,专门来家精心伺候父亲;两个孩子、媳妇双双孝顺,一到节假日就领着孙辈、带着老人日用品回家看望,若忙回不来就用电话问候,使老人高兴倍至。生活无虑的他日程安排很满:央视《新闻联播》必看,地方戏曲必欣赏,每月党员活动日和镇老干部例会必到,还能积极发言。早晨起床先喝杯养生茶,尔后度步到广场借助器材健身;上午宅家阅读书报、抄写笔记、练毛笔字;吃吧午饭躺床休息一会儿,就外出散步或与街坊唠嗑,一次他看见本村患癌症病逝的钟锤幼女,当时就掏出50元钱让其买点东西吃;邻亲家娶媳嫁女他也去捧场,他若去超市购物从不忘买点糖果和小食品装在袋里,以便随时哄逗儿童取乐;像附近村庄的古刹会有戏,他从不缺席,用快乐度过每一天。正像原先在他家保姆所说:“老钟叔人真好,平常不舍吃,不舍穿,他的退休金好些都用于捐款、买书、复印材料啦。” 在郑州市委老干部局开展的“展示阳光心态、展示当代风采,争当时代老人、争当奉献老人”活动中,钟天庆退而不休,积极作为,成绩突出。 2019年12月份老干部例会,钟天庆被评为宣化镇老干部十佳先进个人,受到了镇党委、政府的表彰。
刘老师88
|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