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民网 首页 河南公益 公益资讯 查看内容

启古都开封之行 普传统文化之美

2024-7-6 22:39 |原作者: 白银基 | 评论: 0|来自: 千秋公益

摘要: 本网讯(通信员 白银基 图片 李文慧)6月28日,“启程行者”社会实践小队来到开封,开展了以宣传开封文化和特色美食为主题的活动。此次活动旨在通过实地参观和讲解,向公众普及开封传统文化与美食的魅力与价值。(图 ...
本网讯(通信员 白银基 图片 李文慧)6月28日,“启程行者”社会实践小队来到开封,开展了以宣传开封文化和特色美食为主题的活动。此次活动旨在通过实地参观和讲解,向公众普及开封传统文化与美食的魅力与价值。

启古都开封之行 普传统文化之美

(图一为团队参观当地照片)
      开封的美食中最著名的当属灌汤包。下午一时许,实践小队成员们在历史悠久的禾源总店品尝了正宗的开封灌汤包。这种包子以独特的制作工艺和精细的选料而闻名,面皮薄而劲道,馅料丰富,汤汁鲜美,每一口都让人回味无穷。在与店家交流中我们了解到,制作灌汤包对火候和技巧的要求十分严格,只有经过长时间的练习和摸索,才能做出口感完美的灌汤包,同时小队成员也了解到了更多关于灌汤包的历史和文化。

      据悉,开封灌汤包起源于北宋时期。它的制作工艺独特,选用优质面粉为皮,加入鲜肉、鲜虾等食材制成馅料,再将馅料包入面皮中,最后蒸熟即可。而灵魂就是高汤的注入,保证了它鲜美的口感,在食用时,先将包子放入碗中,轻轻一吸,汤汁就会从包子的底部流出来,令人垂涎欲滴。

      此外,鲤鱼焙面也是开封的一大特色,这道菜选用当地优质的鲤鱼,经过复杂的制作工艺,再配以酥脆的焙面,口感独特,深受游客喜爱。除了这些知名的美食,开封还有许多特色小吃值得一试。比如炒凉粉、羊肉炕馍等。

      品味开封的美食,不仅仅是一种味觉的享受,更是一种对历史和文化的体验,就像这座城市的历史一样,源远流长,丰富多彩。每一道菜肴都承载着古都的记忆,每一口食物都充满了故事,每一道美食,都是开封人民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食的追求。

      傍晚时分,我们小队来到了万岁山大宋武侠城,实地观摩打铁花,火壶等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大型情景剧神舟表演,共赴一场穿越时光的精神共鸣。其中给我们团队留下最深印象的,莫过于打铁花了。
      打铁花是中国古代匠师们在铸造器皿过程中发现的一种民俗文化表演技艺,始于北宋,盛于明清,至今已有千余年历史。其多流传于黄河中下游,以河南、山西最为流行。打铁花表演时,在一处空旷场地搭出六米高的双层花棚,棚上密布新鲜柳枝,上面绑满烟花鞭炮等,棚中间竖立一根六米高的老杆,使花棚总高度达到十米以上。旁边设一熔炉化铁汁,十余名表演者轮番用花棒将千余度高温的铁汁击打到棚上,形成十几米高的铁花,铁花又点燃烟花鞭炮,再配上“龙穿花”的表演,场景蔚为壮观,呈现出惊险刺激、喜庆热闹的特点在表演开始前,在宽阔的场地上搭起一丈余高的四角大棚,称为“花棚”。花棚顶铺一层新鲜的柳树枝(柳树枝细密、绵软、水分多,不易燃烧),树枝上绑满各种烟花、鞭炮等。“花棚”顶部正中竖起一丈余高的杆子,称为“老杆”。“老杆”顶上绑上鞭炮、烟花等,称为“设彩”。花棚旁边立一座熔化铁汁用的熔炉。把事先准备好的生铁化成铁汁待用。打铁花时,先把铁汁注入事先准备好的“花棒”(一个拳头粗细、一尺多长的新鲜柳树棒,棒的顶端掏有直径3厘米大小的圆形坑槽),打花者一手拿着盛有铁汁的“花棒”,一手拿着未盛铁汁的“花棒”迅速跑至“花棚”下,用下棒猛击盛有铁汁的上棒。十几个“打花”者一棒接一棒,一人紧跟一人,往来于熔炉和花棚之间。当铁汁冲向“花棚”后遇到棚顶的柳枝立刻迸散开来,点燃了棚上的鞭炮、烟花等,瞬间铁花四溅,十几米高的金色火花在夜空中绽放,如流星般漫天划过,黑夜顿时亮如白昼。如有技高一筹的打花者能一棒击中老杆,点燃最高处的烟花、长鞭炮等,称为中彩。

启古都开封之行 普传统文化之美

(图二为当地打铁花表演照片)
      打铁花是中国民间习俗、民间艺术中富有文化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它既与民众的祈福愿望、祈福习俗密切相关,同时还融入了豫南地区的民间信仰、民间舞蹈、民间音乐等生活内容,文化内涵丰富。确山打铁花是河南省仅存的大型民间传统焰火,素有“民间焰火之最”、“中原文化奇葩”、“中华第一铁花”的美誉。而大宋武侠城的打铁花表演在传统打铁花的基础上又融入了情景剧表演,使整场表演更富有观赏性和历史的厚重感。

启古都开封之行 普传统文化之美

(图三为当地表演火壶图片)
      纸上谈兵终不如实地一行。最后,我们小队诚挚地邀请大家,亲自来开封走一走,看一看,尝一尝。让我们在享受开封美食的过程中,感受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共同体验这座古城的历史与文化。
来自: 千秋公益 ;原作者: 白银基 郭编辑



难过

郁闷

无聊

擦汗

奋斗

慵懒

最新评论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