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通讯员 白银基 图片 屈慧琳)从南湖的“小小红船”到领航中国的“巍巍巨轮”,中国共产党历经103载的沧桑巨变,依然风华正茂。2024年7月1日,正值建党103周年,为深化红色文化教育、加强党性学习,河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洛必达”小分队前往洛阳红色遗址——八路军驻洛办事处纪念馆进行参观学习。 (图一为小组成员在洛八办门前合影) 洛八办纪念馆,位于洛阳老城区,原是洛阳富商庄氏的宅院。在1938年至1942年间,这里成为国民革命军第十八集团军驻洛办事处,对于中国的抗战历史具有不可磨灭的意义。如今,洛八办纪念馆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河南省的优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吸引着无数青年学子前来学习红色革命文化,汲取精神力量。 “洛必达”小分队的成员们,身着统一的队服,胸前佩戴着鲜艳的党徽,他们的眼神中闪烁着对历史的渴望和对未来的憧憬。在纪念馆门前,他们整齐列队,留下了一张张充满朝气的合影,这一刻,他们不仅是学生,更是新时代的青年担当,肩负着传承红色基因、弘扬革命精神的重任。 走进纪念馆中,一件件刻着峥嵘岁月痕迹的文物映入我们的眼帘,手枪、证章、手雷、子弹、炮弹、引信、军用锨、铺等军用物品和生活用品。每一件都承载着峥嵘岁月的痕迹,讲述着革命先辈们的英勇事迹。小分队的成员们驻足观看,认真聆听讲解员的介绍,她们的眼中流露出革命先烈的深深敬意。 最令成员们印象深刻的是洛八办院内的一口老井。它凿于1831年前后,见证了八路军驻洛办事处的历史。1942年,八路军被迫撤离时,工作人员把一些军用物品及各类证明身份的证章等悄悄投到院内水井中。1971年,附近居民淘井时发现了这些文物,其中10枚证章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这些文物为纪念馆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图二为老井、图三为小组参观陈列文物) 穿过走廊,小分队来到了庭院深处,这里是驻洛办事的旧址。小小的房间错落有致,各有分工,可谓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这里重现了当年的办公场景,屋内简单的陈设,一床一桌一被褥便足以使他们指点江山,激扬文字,为挽救民族危亡而奋战。单薄的衣服,简陋的住处,使小分队成员感受到了革命先烈在艰苦生活条件下无私奉献的革命情怀,这段历史将永远被我们铭记。 (图四为电台室,图五为刘少奇同志驻洛居所) 参观结束后,小分队的成员们纷纷表示,通过这次活动,他们深刻感受到了那个年代洛八办工作人员在面临未知危险时,为了党和人民的幸福所展现出的无私奉献和牺牲精神。他们认识到,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应该将这种精神融入到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通过节约、勤奋、助人等行为,体现革命先烈的优秀品质。他们还计划与同学、朋友和家人分享在洛八办的所见所闻,传播爱国主义和革命精神,利用所学知识进行相关的学术研究或参加讨论会,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思辨能力,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如志愿服务、社区服务等,以实际行动服务社会、回报祖国。 走出洛八办,回首凝望,小分队的成员们看得见在洛八办这个“抗战前哨、红色枢纽”里的中国共产党人为挽救中华民族而奋战的身影,感受得到我们这个民族对伟大复兴的殷切渴望。他们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在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心共同奋斗的精神奠基下,承载着中国人民伟大梦想的巨轮必能破浪前进,驶向光辉的彼岸。 此次参观活动不仅是一次深刻的历史教育,更是一次生动的青年担当实践。河南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洛必达”小分队的成员们,用他们的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他们将继续在学习和生活中发扬革命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青春力量。
来自: 千秋公益 ;原作者: 白银基 郭编辑
|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