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日洛城,寒风凛冽。4日10时许,阳光穿过窗玻璃,洒落在涧西区某干休所的一间面积不大、陈设简单的房屋客厅里。面对市实施希望工程办公室工作人员,88岁的沈老先生扶了扶眼镜,淡然地说:“我要捐8万元。” 老人面容削瘦,穿着非常朴素。在看过工作人员递过来的捐赠项目材料后,老人的手像往常一样微微颤抖,但并不影响他当即做出决定:“我要资助10名贫困大学生,每人每年8000元。” 客厅的墙上挂着一些照片,多是老人的家庭合影。其中一张是10年前拍的全家福,地点是老人曾经工作过的解放军外国语学院,他被三个女儿及孙辈们簇拥着,脸上洋溢着幸福。 虽然我们多次询问,但老人始终不肯透露自己的名字。就连老人姓沈,也是记者从几天前新闻热线的记录中得知的。 老人说,他的老家在山东济宁,1948年入伍,进入华东军政大学学习。之后,他到过南京、苏州、张家口以及新疆等地。1975年,他来到洛阳,在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工作至1984年离休。大女儿在洛阳成了家,其他两个女儿在外地工作、生活。 当工作人员问他为何要捐赠时,老人望了望对面墙上他与老伴儿的合照。而在侧面的墙上,老伴儿的笑容永远定格在了那里。“老伴儿今年6月走了,孩子都成家立业了。一个人,有吃有穿,足矣。” 身边的报纸字号不小,但对老人来说,要借助放大镜才看得清楚。今年10月,老人将放大镜移到了《洛阳日报》刊登的《“扶贫日”倡议书》上。几天后,走路颤颤巍巍的他和大女儿沈女士,一起到干休所附近的银行,向市扶贫开发协会的银行账户里打入2000元捐款,同时捐出的,还有3个装满衣物的爱心包裹。 沈女士的儿子正在读博士,说到自己的外孙,老先生头脑清晰:“国家要富强,关键靠人才。人才哪里来?教育是根本。” 冬日里,老人只能在干休所里转转,与老友们打个招呼。电视,是他了解外界的另一扇窗户。 11月26日,老人看到电视里播放的希望工程25周年大会的画面,山区孩子的目光和微弱的白炽灯,让他再次想起老伴儿刚去世那会儿,自己对全家人表达的想法:资助贫困学生。 “我爸不清楚怎样捐,就打报社的新闻热线问。所捐的都是老爷子自己的积蓄,只要老爷子高兴,我们支持他的决定。”今年54岁的沈女士说。 市实施希望工程办公室主任种洁表示,老人已确定捐助意向,这是2006年以来他们收到的最大一笔个人捐款。款项到账后,老人会收到反馈,包括最后确定的每一名受资助学生的信息,都会及时告知老人,做到公开透明。 临走前,记者提出为老人拍张照片。沈老先生摆了摆微颤的手说:“我做的只是小事儿,不要多报道,不要写名字,也不要拍照,能让一些品学兼优却没钱读书的孩子上大学,就行了。” 昨日上午,记者从市实施希望工程办公室获悉,这8万元善款已经到账。(记者 苏楠 郭宁康)
![]()
来自: 洛阳网 ;不离;不弃
|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