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讯(通讯员 梁凯凯 赵鹏琦 图 姚博文)为传承红色基因、探寻历史文脉。近期河南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组织多支社会实践团队陆续开展“三下乡”活动。实践团队成员们循着历史足迹,在实地探访中触摸先辈初心,在文化感知中汲取奋进力量,让青春在扎根大地的实践中绽放光彩。 探红色根脉,承先辈精神 6月28日,该院寻迹安沟-文化推介实践团奔赴登封市徐庄镇孙桥八路军河南军区司令部驻地旧址,他们怀着对历史的崇高敬意,开启“三下乡”红色访寻之旅。 踏入场馆,古朴的建筑诉说着往昔岁月。成员们驻足于中国工农红军旗帜前,凝视那抹鲜艳的红,仿佛看见先辈们浴血奋战的身影;王树声大将的雕像静静伫立,传递着革命先辈的坚毅和永不言败的气质。旧灶台、老农具与详实史料交织,重现当年军民鱼水情;凝视着毛泽东、朱德等先辈画像,聆听革命故事,先辈们的智慧与勇气,深深烙印在成员们心中。 团队成员们穿梭于展室间,从“党委军区 统领河南”的历史叙述里,触摸革命先辈扎根敌后、救亡图存的热血担当。大家围站在展板前,专注研读史料,让红色基因在凝视与聆听中,融入青春血脉。 此次实践,是一场与历史的深情对话。于青年而言,明确了自己作为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使命;于学院而言,充分展示了机电学子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于社会而言,此次活动提高了大家对红色历史的关注。这份红色滋养,将化作前行动力,让青春在传承中闪光,让革命精神在新时代永续流传 。 马渡村历史文化研学实践 6月26日至27日,该院青苗逐光社会实践团前往郑州金水区马渡村,开展以“黄河沿岸马渡村历史研究”为主题的学习实践活动。 团队通过走访村民、观访马渡村史馆开展实践活动,马渡村因“泥马渡康王”传说得名,其文化象征流传千年。团队成员在党支部委员尹金领同志的带领下深入了解马渡村的历史文化底蕴,此地曾为唐宋黄河渡口、明清交通枢纽,现存的马渡险工更见证了从清代决口到现代防洪工程的演变。 最后成员感慨:“传说与史实的碰撞,让我看到村落文化的生命力。”本次实践不仅深化了成员们对农村改革的切身体会,更为马渡村历史传承注入新鲜力量。 以行践知,学习红色精神 7月12日,该院寻忆-逐梦实践团队前往红旗渠,在纪念馆及青年洞开启三下乡实践之旅,用行动书写青春担当。 红旗渠展览馆内一幅幅历史照片,一件件简陋的工具,一个个道具模型,诉说着当年林县的真实写照:十年九旱,水贵如油。为了摆脱这样的困境,为了子孙后代,勤劳勇敢的十万林州人民,用一锤一铲,生生在太行山悬崖峭壁上修成了这全长1500公里的红旗渠。在那个修建红旗渠的十年中,林县人民付出了巨大的牺牲,凝聚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 此次活动让团队成员深刻认识到红旗渠精神所蕴含的独立自主之基、艰苦创业之魂、无私奉献之核与团结协作之力,既是对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的传承发展,更是激励当代人砥砺前行的精神火炬。 无论是红色旧址的精神洗礼、古村落的文化寻根,还是红旗渠的精神传承,都让该院学子在与历史对话中坚定了理想信念,在深入实践中明晰了时代责任。这份浸润心灵的实践收获,将化作推动青年成长的动力,更将凝聚成传承文化、赓续精神的磅礴力量,让红色基因与历史文脉在新时代的实践中持续焕发新的生机。
机电工程学院
|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