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民网 首页 河南健康 健康快讯 查看内容

医德铸魂 医术筑基 —— 郑州仲景国医学校 数十载坚守医德教育的传承与超越

2025-8-8 10:15 | 评论: 0

摘要: 医德铸魂 医术筑基 —— 郑州仲景国医学校数十载坚守医德教育的传承与超越记者:李新民 通讯员:张隆媚在中医药教育的版图上,郑州仲景国医学校始终将 “医德是灵魂” 奉为圭臬,以 “医术是根本” 为坚实支撑,构建 ...
医德铸魂 医术筑基 —— 郑州仲景国医学校
数十载坚守医德教育的传承与超越
记者:李新民 通讯员:张隆媚

在中医药教育的版图上,郑州仲景国医学校始终将 “医德是灵魂” 奉为圭臬,以 “医术是根本” 为坚实支撑,构建起以医德培育为核心的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体系。四十年来,这所植根中原沃土的中医药教育阵地,把医德涵养置于人才培养的首要位置,在传承岐黄之术的同时,更以医德教育的深耕细作,铸就了当代中医药人才的精神品格。
校史溯源:医德基因的传承脉络
郑州仲景国医学校的历史,从诞生之初就深深镌刻着医德传承的印记。1985 年,我国著名中医学家、中医世家传人赵清理教授与其子赵安业教授,怀揣着 “传承中医药薪火、培育济世英才” 的初心创办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备案的张仲景国医大学时,便将 “大医精诚” 的理念融入办学血脉。1993 年院校迁址郑州,1996 年郑州仲景国医中等专业学校作为附属中专正式建制,历经三十余载发展,成为郑州市唯一以中医药为核心特色的中等职业教育标杆院校,而 “医德为先” 的办学传统,始终是学校发展的精神主线。

图1:学校办学宗旨
医德培育:立体而深厚的体系构建
学校将医德教育视为人才培养的根基与灵魂工程,以 “发仲景奥旨,育国医精英” 为办学纲领,精心构建起 “三维一体” 且不断深化的医德培育体系,让医德教育渗透到教学与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在理论浸润层面,不仅开设《医古文》《医学三字经》等特色课程,更将医德思想融入每一门专业课程的教学中。在《中医基础理论》的课堂上,老师会结合中医 “整体观念” 讲解医者应具备的全局思维与对患者的整体关怀;在《中药方剂》的教学中,通过讲述历代药学家严谨制药、诚信用药的故事,传递 “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 的职业操守。引导学生从《黄帝内经》“上医医国,中医医人,下医医病” 的论述中,深刻体悟 “大医精诚” 的精神内核,让医德理论如春雨般润物细无声地融入学生的认知体系。

图2:中医康复课堂
在榜样引领层面,常态化邀请国医大师、省级名中医开展 “医者心路” 系列讲座,这些行业翘楚不仅分享精湛的医术,更着重讲述自己从医路上坚守医德的感人故事。有位名中医曾在讲座中提到,自己年轻时遇到家境贫寒的患者,不仅分文不取,还自掏腰包为患者抓药,他说:“医生的手,是救人的手,不能被铜臭玷污。” 这样的分享,通过一个个鲜活的临床案例解析医德实践的现实路径,让学生们真切感受到医德并非空洞的口号,而是体现在每一次诊疗中的具体行动。

图3:学生义诊
在实践淬炼层面,组建 “仲景义诊团”,年均组织社区服务、乡村巡诊。学生们在老师的带领下,走进偏远乡村,为行动不便的老人上门问诊;来到社区广场,为居民免费把脉开方。在一次乡村义诊中,一名学生为一位患有多年慢性病的老人诊治,耐心倾听老人的倾诉,细致询问病情,不仅开出了对症的药方,还留下了自己的联系方式,告诉老人有任何不适都可以随时咨询。老人感动地说:“你比我的亲儿女还上心啊!” 这样的经历,让学生们在一次次望闻问切中,深刻践行 “见彼苦恼,若己有之” 的职业操守,这种 “理论 - 榜样 - 实践” 的闭环培养,使 “医乃仁术” 的理念深植学子心田,成为他们未来从医路上不可动摇的信念。
医术精进:以医德为引领的能力提升
在医术培养上,学校独创 “六维融合” 教育模式,而这一模式始终以医德为引领,实现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因为学校深知,精湛的医术只有与高尚的医德相结合,才能真正发挥其济世救人的作用。
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深度嫁接,既要求学生熟背《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等经典原文,理解其中蕴含的诊疗智慧,又通过数字化教学系统解析中药有效成分的分子机制,让学生在传承中创新。传统医学与现代医学协同教学,在针灸推拿实训中融入神经解剖学原理,在中药炮制教学中引入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技术,提升学生的诊疗精准度,而这一切的前提是培养学生对患者高度负责的态度,因为每一个诊疗步骤都关系到患者的健康。

图4:仲景国医堂

督导与自律双向发力,建立 “教学督导 - 学生互评 - 临床考核” 三维质量监控体系,督促学生不断提升医术水平,而这种督促的背后,是让学生明白,医术的精进是对患者生命的尊重。理论与实践无缝衔接,依托中医康养实训室、中药标本馆(馆藏中药材标本 1200 余种)、模拟 病房等实训平台,实现 “课上辨证论治、课下实操演练” 的教学转化,让学生在实践中锤炼医术,同时培养他们面对患者时的沉着与担当。

图5:中药方剂i课堂
专业课与边缘学科有机结合,开设《中医药法律法规》《医患沟通学》等课程,培养复合型医疗人才,让学生懂得如何在法律框架下,以良好的沟通技巧与患者建立信任,这也是医德在现代医疗环境中的具体体现。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协同推进,在执业资格考试培训中融入临床思维训练,使毕业生执业资格通过率连续五年保持全省同类院校前列,而高通过率的背后,是学生们为了能更好地服务患者所付出的努力。全封闭半军事化管理则为这种精细化培养提供了制度保障,塑造了学子 “治医如治军” 的严谨作风,让他们明白,医者的严谨就是对患者的负责。
师资方阵:医德医术双馨的引领者
学校构建起 “校本师资 + 客座教授” 的双师型教学团队,这支队伍最大的特点就是医德医术双馨,他们不仅是学生医术上的导师,更是医德上的楷模。
以国医大师传承工作室负责人赵安业教授、中医药文献学专家许敬生教授为学术带头人,289 名专兼职教师中,37 人具有副教授以上职称,其中 12 人获评 “河南省中医药学科带头人”。他们不仅专业知识渊博,更有着高尚的医德。赵安业教授坚持临床带教,在带教过程中,他不仅传授诊疗技巧,更时刻提醒学生要关心患者的心理状态,“看病不能只看病灶,还要看病人的心” 是他常挂在嘴边的话。许敬生教授年近八旬仍主持经典研读会,他常对学生说:“读经典,不仅要学医术,更要学古人的仁心。”
学校更聘请德、日、韩等国及国内顶尖医学院校 300 余名专家担任客座教授,定期开展跨国中医药学术研讨,这些专家带来的不仅是国际前沿的医学知识,更有他们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坚守医德的宝贵经验,使教学内容始终与国际前沿接轨,也让学生的医德视野更加开阔。这种 “身教胜于言教” 的传承,成为最生动的医德教材,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将高尚医德内化为自身的行为准则。
办学成果:医德引领下的卓越成就
三十余年来,学校在医德教育的引领下,累计向社会输送合格中医药人才 3 万余人,其中 114 人考取硕士、博士研究生,16 人赴海外从事中医药诊疗与教学工作。这些毕业生无论身处何地,都将在学校培养的高尚医德作为自己的职业准则。
毕业生中涌现出 “河南省基层名中医” 李建国、“全国优秀乡村医生” 王秀莲等典型代表。李建国在基层从医二十余年,始终坚持 “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 的原则,为患者着想,减轻他们的经济负担;王秀莲扎根乡村,常年背着药箱走村串户,无论刮风下雨,只要有患者需要,她都会第一时间赶到。他们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馆、康复医院等岗位上,以 “廉医、仁医、精医” 的职业形象诠释着仲景精神,赢得了患者的广泛赞誉和社会的高度认可。
就业渠道的多元化构建为人才成长提供广阔平台。与河南中医药大学三所附属医院建立 “教学 - 实习 - 就业” 一体化合作机制,与省内外 87 家医疗机构(含 3 家三甲医院、21 家二级医院)签订战略协议,这些合作单位正是看中了学校毕业生高尚的医德和扎实的医术,才愿意为他们提供发展空间。毕业生年均就业率稳定在 95% 以上,形成 “入学即入岗、毕业即就业” 的良性循环,而这一切的根源,在于学校对医德教育的坚守。
未来展望:医德传承的持续深化
站在中医药事业振兴发展的新起点,郑州仲景国医学校将继续把 “医德是灵魂,医术是根本” 的办学初心深植于发展理念中,尤其会在医德教育的深化与创新上持续发力。
学校计划进一步丰富医德教育课程体系,增加更多与现实医疗伦理相关的案例教学,邀请更多在一线坚守医德的优秀毕业生回校分享经验,让医德教育更贴近实际。同时,将医德考核纳入学生综合评价的核心指标,建立更完善的医德评价体系,引导学生时刻以高医德标准要求自己。

图6:新校区鸟瞰图
随着新校区的建设,学校将在实训环节中融入更多医德场景模拟,让学生在提升医术的同时,不断强化医德意识。学校将进一步完善 “产学研用” 协同创新体系,在中医药特色人才培养、经典名方挖掘、中医药国际传播等领域,始终以医德为引领,为中医药事业高质量发展输送更多 “政治坚定、医德高尚、医术精湛” 的栋梁之材,让张仲景 “进则救世,退则救民” 的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更璀璨的光芒,让医德的种子在更多中医药人才心中生根发芽,传承不息。
郭编辑



难过

郁闷

无聊

擦汗

奋斗

慵懒

最新评论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