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刘俊涛 通讯员 高一麟 胡志广) “现在农村的工作好开展多了,多亏乡文联啊。”1月5日,太康县城郊乡党委副书记毛吉华告诉记者。
2013年以来,该乡文联围绕银城北路征地拆迁工作自编自导自演曲剧道情戏《四朵金花会乡长》、曲剧《二别子搬迁记》、河南坠子《王金良搬迁》;围绕鲁庄宅基纠纷编演了道情《王小勤上访》;围绕宣传十八大精神编演了坠子书《歌颂十八大》;围绕乡文联驻村蹲点编演了道情戏剧小品《文联轶事》等12个新唱段,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组建城郊乡文联艺术团送戏下乡,在全乡巡演150多场,在群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受到了群众的热烈欢迎,不但满足了群众的文化需求,而且促进了乡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化解了邻里纠纷,促进了时尚新风。
为引领社会新风尚,太康县城郊乡党委把乡文联的组织网络建设作为推动文化强乡的基础工作来抓,成立了音乐、戏曲、唢呐、民间艺术四个文艺工作者协会,入会成员300余人。为加强村级组织对文艺宣传工作的领导,各村明确1名支部委员兼任文艺专干,建立文化广场,成立文艺宣传队,搭建“想唱就唱文艺大舞台”。目前,全乡各村都有了自己的文艺宣传队和文化特色,其中王东月的坠子书、谢庄的舞狮、花园的唢呐、蒋湾的道情、前王的豫剧、陈庄的腰鼓、薛庄的霸王鞭等均形成了各自的文化品牌。
在城郊乡走访,记者听到的不仅是乡文联发挥的积极作用,而且还了解到文明新风、新事新办在这里已成时尚。
“这次我家办喜事,原计划要待30多桌,经村红白理事会建议,后来仅待了8桌,总共才花了3000多元,省钱不说,还风风光光把事办了。”在城郊乡陈庄村,村民程慎伟告诉记者。
在陈庄,不仅“红事”简单,“白事”也不讲排场。去年8月,村里一位老人过世,村红白理事会为老人举行了一场简单而隆重的葬礼。没有喧天的唢呐声,没有热闹的社火,过来帮忙的,每人一碗热乎乎的杂菜汤,整桩事下来花费不足千元。“要没村里的规矩,我就得四处借钱办这事。”事后,老人的儿子告诉记者。
城郊乡有3万多人,按当地风俗,一人有喜全村随礼,一家有丧全村举丧。“酒席越办越多,档次越来越高,办红白事一般要一二十桌,每桌七八百元。”该乡池庄村党支部书记王照廷感慨颇多,“近几年,大家在红白事上讲排场、比阔气,大操大办,形成了姓与姓攀比、家与家攀比的不良风气。”
为此,城郊乡党委一班人看在眼里急在心里。2014年4月20日,该乡党委专门召开乡村干部大会,研究制订了《关于专项治理红白喜事大操大办问题的实施方案》,统一办理红白事标准,要求无论办理婚丧嫁娶仪式一律从简。
现在的太康县城郊乡,傍晚村头每天定时舞曲响起、影影绰绰、人声鼎沸;小孩子们在文艺广场上嬉戏玩耍,老人们打起腰鼓敲起锣,路灯下、街道旁乐而忘返;劳累一天的人们回家冲个热水澡,舒舒服服地看看电视聊聊天,日子过得比蜜甜……
来自: 周口日报 ;原作者: 刘俊涛 一只丑丑的蛋
|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