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民网 首页 综合 省内资讯 查看内容

重温工匠精神 致敬信阳守艺人

2014-9-24 15:49 | 评论: 0|来自: 东方今报

摘要: 9月中下旬,信阳的雨季如约而至,使得小城刚兴起的小繁华,又被滴答雨声掩盖。

信阳守艺人

       口东方今报记者 王姝

  9月中下旬,信阳的雨季如约而至,使得小城刚兴起的小繁华,又被滴答雨声掩盖。

       秋雨洗去了浮华,使得一些事物浮现原本的面貌。在此期间,我们寻访了数位属于这个城市的手艺人。竹编、皮影、修表、制陶、剪纸、打铁……大概,这些字眼儿本身,就能使你想到一些似曾相识的场景,跟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的日子,抑或儿时乡村里、小镇上习以为常的欢乐时光。

  当旧时的寻常事物演变为记忆,当记忆再变成旧照片,恍惚之间有一种气质令人难以忘怀:专心做事供养生活的朴素精神,坚守阵地坚持修补的坚韧精神,尊重每一个生活物品的工匠精神。

  一根竹,一团泥,一张纸,一块铁,一张牛皮,一台年久失修的石英钟,经过他们的手,被赋予化腐朽为神奇的力量。不,也许那些原材料本身,就是神奇的方物。是他们发现它、珍视它,借助自然的力量获得自己的圆满。

  这些手艺人,坚守着即将消失的老行当,一些是为了维持生存,一些是为了难以割舍的情怀。他们大多不喜发表精辟言论,说一句是一句,诚诚恳恳。比如罗山皮影,就算已经是一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没有改变皮影艺人李世宏对它的认识,仍愿意为请他的村民演上一天的皮影戏。那种投入,与此前在华丽舞台上的演出并无二致。每一块牛皮雕刻的皮影,都得到很好的保护,既不会随着岁月流逝失去光鲜的颜色,也不会因为出现更精致的皮影受到怠慢。

  我喜欢这种认真的态度。大工业生产,带来了“用完就扔”的一次性消费观念,旧时的修修补补、反复使用的精神也渐行渐远,很多事物本身的闪光点已被忽视。这个时候,再次提起这种工匠精神,或许是有反思价值的。

  也有青年一代,珍爱手工艺,愿意继承这种事业,进行新的尝试。比如此次采访的年轻手工制陶人。旧的东西得到重视,终归是好的。在此基础上,我更愿意看到,当这些老工艺被拾起时,仍是朴素、实在的,不会因为时代变化演变为一些虚无和过于商业化的文化消费。

  手艺人,也是守艺人。长期劳作的方式,深深影响着一个人的生活态度。迷茫时,可以再跟这些人聊聊,也许人生就是这么个活法。


来自: 东方今报 ;微光



难过

郁闷

无聊

擦汗

奋斗

慵懒

最新评论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