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人不要到无安全措施、无救护人员的江河、湖塘等户外水域游泳,如果要游泳,要在家长带领下到游泳场馆,游泳前首先要学会一些自救措施 炎炎夏日,冲进水里体验“亲水”乐趣成为众多青少年喜爱的消暑方式。7月25日,河南省郑州市一家游泳馆的工作人员向《法制日报》记者介绍:“暑期以来,下水游泳或学游泳的孩子很多,特别在高温天气里,下水的人多得就像下饺子一样。” 而当日15时10分左右,在河南省平顶山市叶县邓李乡妆头村和泥车村交界处的沙河河段,4名少年下河游泳时发生溺水事件。至次日凌晨1时左右,4名溺水少年遗体全部被找到并打捞上岸。 目击:孩子在水中打闹嬉戏 7月26日14时,郑州市发出高温橙色预警,提醒市民注意防暑降温。记者在位于中原区西南隅的常庄水库岸边看到,有七八个10岁左右的孩子在水中打闹嬉戏。水库巡查人员在大声喊着让他们上岸。 经常在此垂钓的一位李姓中年人说,这些偷偷到水库游泳的孩子大都租住在附近,多是在此打工的农民工子弟。 “听附近人说,暑期年年都有溺亡的,大部分是农民工的孩子。孩子们放暑假后,家长在外务工,顾不上管孩子,十来岁的孩子又特别顽皮,好奇心又强,喜欢玩水。”一位在水库边避暑的人士说。 一名水库巡查人员称,这几天气温高,来水库岸边游玩的人比平常多,发现有孩子入水游泳就驱赶他们上岸,但这些孩子老是跟你捉迷藏,总是偷偷下水。 反思:溺亡悲剧为何频频出现 记者搜索有关未成年人溺水的公开信息发现,每年暑期,都是溺水事件高发期。近两个月来,河南各地已发生36起溺水事件,一共夺去51条生命,多为疏于监管的未成年人,且父母外出打工的留守少年占多数。 那么,溺亡悲剧为何频频出现呢? “每年发生的溺亡事件中,农村留守孩子占了很大比重。”河南财政金融学院教授杨少伟说,农村留守孩子接受安全教育的机会少,安全意识淡漠。再加上父母在外打工,对其进行监管的祖父母一般岁数较大,看管孩子难度较大,家长监管处于缺位状态。 每到暑期,郑州市红十字水上义务救援队队长牛振西和队员们就显得异常繁忙。7月24日15时30分许,他接到巩义119指挥中心打来的电话,称伊洛河桥下有两人落水,当地消防官兵搜寻无果后请求援助。 原来,24日13时许,一名13岁的男孩在伊洛河东岸桥下附近的滩涂地放羊,驱赶在河边饮水的羊群时不慎落水,在岸边的父亲看到儿子落水后慌忙下水施救,结果两人很快淹没在水中。当晚8点33分,救援队分别搜寻到该父子俩,但因溺水时间过长两人已无生命迹象。 牛振西说,近半月以来,郑州红十字水上义务救援队先后在原阳、郑东新区龙湖、西郊帝湖等郑州周边大型自然水域搜救出溺水人员5人,均未能生还。根据搜救经验,溺亡存在共同的地域特征,多发生在农村地区无人看管的江河、池塘等野外水域。
来自: 中国网 ;李琳
|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