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民网 首页 综合 省内资讯 查看内容

太康:传统农业大县演绎的一场美丽蝶变

2016-8-3 14:33 | 评论: 0|来自: 中国太康网

摘要: 褪去农业大、财政小、工业弱的旧貌,新型工业化强县的容颜凸显。城乡巨变,多彩乡村意蕴十足,城市建设卓有品位,百姓生活越来越幸福。这一切,离不开太康县委书记王国玺带领的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为了百姓的幸福 ...
太康:传统农业大县演绎的一场美丽蝶变
    褪去农业大、财政小、工业弱的旧貌,新型工业化强县的容颜凸显。城乡巨变,多彩乡村意蕴十足,城市建设卓有品位,百姓生活越来越幸福。这一切,离不开太康县委书记王国玺带领的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为了百姓的幸福,县委、县政府迎难而上,攻坚克难,殚精竭虑地努力着。一场美丽蝶变在传统农业大县河南省太康县演绎。
  务实重干,打好经济建设牌
  幸福是什么?幸福在哪里?幸福是经济发展、百姓安居乐业,可以触摸、可以感知到的美好生活。然而,太康作为传统农区,缺乏工业基础,基础差、底子薄,如何加快经济发展?
  王国玺坚信,只要找准方向、认清差距,切实转变领导方式,实干、快干、创新干,调动群众积极性,抓住主要矛盾求突破,发挥比较优势求创新,打造特色产业求发展,就定能闯出一条康庄道,实现富民强县新跨越。
  哪里不足就往哪里发力。针对太康县长期以来工业经济薄弱,既缺乏企业群体优势,又缺个体优势的现状,王国玺上任初始,即带领新一届太康县委、县政府以产业集聚区为突破口,以开展大招商、招大商活动为载体,强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围绕产业优化升级,围绕承接产业转移,切实抓好项目储备库建设,增强发展后劲,招商引资和工业经济实现突破性进展。在做好着力调整产业结构、着力培育支柱产业、着力调整城乡结构的同时,对农业结构调整和民生改善也做好了长期规划。
  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县委、县政府强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围绕产业优化升级,围绕承接产业转移,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完善15.6平方公里的产业集聚区路桥、污水排放、供电、供水等配套设施建设,抓好4万平方米的标准化厂房建设,增加产业集聚区承载力,促产业集聚。树立“筑巢引凤”、“借梯上楼”、“借鸡生蛋”、“放水养鱼”的招商引资理念,切实抓好项目储备库建设,增强发展后劲,招商引资和工业经济实现突破性进展。
  着力调整城乡结构。按照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的要求,搞好城乡规划,加快形成以县城、重点城镇、新型居民住宅区3个层次的城镇体系,不断增强城镇经济实力和辐射力,促进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
  着力调整农业结构。太康县认真编制了新农村建设规划、高效农业发展规划、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规划、农业服务体系发展规划、农业基础设施发展规划和金融生态环境发展规划。在稳粮增效上下大工夫,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确保粮食安全。着力构建农业生产体系,积极调整农业结构,加快推进农业示范园区、现代畜牧业养殖小区和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建设。
  王书记向记者介绍,太康有两大传统产业,一是锅炉,二是纺织。从上世纪70年代至今,太康已有40多年锅炉生产历史,但自动化程度不高,集聚程度低,管理粗放。纺织产业也缺乏上规模的加工企业,更没有完整的产业链条。
  如何发挥两大传统产业资源优势,实现追赶跨越?太康围绕“纺织服装承接产业转移、传统产业提升科技水平、基础产业做大做强”的基本思路开展工作,将工作的突破点放在招商引资承接产业转移引进项目上。
  立足做大做强纺织产业,主攻长三角、紧盯江浙闽,承接产业大转移,逐步形成了纺纱-织布-染整-服装完整的产业链条;立足提升锅炉传统产业,积极推进“招商引智”和企业嫁接联合,以区域合作促产业技术升级。太康锅炉产业园被评为河南省特色装备制造产业园区。
  素有“锅炉之乡”美誉的太康县原来有15家锅炉企业,主要分散在张集、符草楼两个乡镇产业带,企业厂区小、生产条件差,处于自发和无序竞争状态,存在着能源资源消耗过高、技术落后等问题,难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在政府的参与支持下,实施“退带入园”,在产业集聚区内规划出了以锅炉制造为主的通用设备产业园,规划面积4平方公里,整个锅炉行业发生了巨变。一排排整齐的厂房、宽阔的马路,便利的交通、完善的配套措施促使整个行业获得新生,发展态势喜人。
  目前,太康全县已有锅炉生产企业27家,入驻产业集聚区11家,其中国家双A级(A级锅炉、A级压力容器)锅炉制造企业4家,B级锅炉制造资质企业13家,成为全省重要的A级锅炉生产基地。全国营销服务网点3300个,年产值50多亿元,利税5亿多元,从业人员超过万人。
  神风锅炉有限公司正酝酿与一家全国知名钢铁企业联合,在太康县成立钢板销售总部,辐射周边100公里商圈,建成后销售收入可达20亿元。除了本土锅炉企业,太康县还引进了韩国知名锅炉制造企业斯大锅炉入驻。如今,全国锅炉“三成”太康造。就国内市场占有率来说,太康县的锅炉产销量占全国的35%。产品远销马来西亚、俄罗斯、印度、韩国、蒙古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锅炉行业已占到全县工业增加值的24.9%。
  如果说太康锅炉声名远播,“棉花”则是太康的第二张名片。太康县产业集聚区的纺织产业实现了将棉花就地转化成棉纱,继而转化成面料及服装,以此拉长产业链,培育产业集群。投资100亿元的鸿闽纺织集群建成后,将有不少于50家的家纺、服装企业入驻。目前,全县投产及在建纺织企业精梳纺规模达到120万锭,年产坯布2.5亿米,年产服装可达2100万件,纺织服装成为中部地区最大的纺织服装基地,其中鸿文纺织拥有全省唯一的高档服装面料生产线。不久前,中国纺织协会流行色协会正式授予太康县“中国女裤面料研发织造基地”,并决定依托鸿文纺织集团在太康建立高档女裤销售总部,预计年收入可达20亿元。
  锅炉、纺织服装两大产业的竞相发展,太康产业集聚区发展呈现良好态势,产业集群效果明显,技术水平得到提升,服务功能逐渐完善,产城互动初步形成。如今,集聚区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建成区面积已达10.3平方公里,引进项目55个,总投资235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45个。2012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43.6亿元,同比增长20.4%;规模以上工业利润达到24.51亿元,同比增长26.17%;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0亿元,同比增长62.5%,从业人员2.6万多人。
  在产业集聚区的拉动下,太康城市面积扩大了一倍。“在建一批,储备一批,运作一批,谋划一批”的项目建设格局已经形成。“太康力争通过3-5年的努力,把产业聚集区打造成为城市的核心区,实现纺纱规模200万锭,年织布能力10亿米,服装加工1亿件,锅炉压力容器5万蒸吨,财政收入突破10亿元,中心城区人口达到50万、全县城镇人口达到100万的目标。”太康县委书记王国玺说。
  工业的突破,壮大了太康县的经济实力。2012年生产总值突破150亿元大关,比2009年增加了2倍多,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突破5亿元大关,比2009年增加了3.4倍,实现了产业集聚区从无到有,产业由散到聚的突破,实现了长期由农业主导型经济转变为工业主导型经济的历史性转变,打造了太康经济发展的升级版,被河南省委书记郭庚茂誉为“平原农区的有效突破”。
  察民情、知民意,织好民生保障网
  改善民生、保障民生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目的。太康县委、县政府通过健全公共财政体制,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切实向民生倾斜,着力办好“十项民生工程”、“十件实事”,切实解决群众最关心的行路难、上学难、就医难、住房难、吃水难等问题,让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2012年,全县县级财政支出64.2%用于民生和各项社会事业。
  一系列民生工程如雨后春笋:县人民医院新建项目即将建成,民族骨科医院项目和精神病专科医院项目前期工作进展顺利,新城区建设的第二实验小学投入使用,廉租房、经济适用房、棚户区改造工程竣工。
  太康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全县年新增城镇就业人口1万人以上。依托20多所职业技能培训学校,年培训农民工2万多人,每年为产业集聚区输送技术工人近万人,让农民实现了家门口就业。
  扶贫开发送及时雨。该县充分发挥县慈善总会、县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老促会等作用,开展“扶贫济困一日捐”活动,建立解决特殊疑难信访问题专项资金,认真落实粮食直补、中小学生“两免一补”、农村危房改造等惠民政策。广泛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实行结对扶贫活动。一年来,全县结成帮扶对子5366个,其中36个机关单位和126个村支部结对帮扶,投入帮扶资金125.6万元,实施帮扶项目23个。县财政拨付专款,为5465名65岁以上农村老党员免费检查身体。切实解决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养老保险难题,已为18080名非参保企业事业单位职工加入养老保险,4510名职工享受退休待遇。
  采访中,王国玺还为我们讲述了“民情日记”的故事。
  自2010年6月起,为切实转变全县干部作风,太康县委、县政府号召千名干部走出机关,深入乡镇和农村,驻村蹲点,入户走访,了解村情民意,倾听群众呼声,全县基层干部用一本本“民情日记”,记录群众所想,群众所需,并根据“民情日记”逐一对照解决相关问题。千名干部下基层写日记的务实工作作风赢得百姓“赞声载道”。
  一个小小的日记本,写遍人间冷暖。翻开一本本民情日记,包村干部把每天入村所做的主要工作、群众反映的问题、邻里纠纷的处理、各村民小组情况、特困户、五保户的生活情况、不稳定因素以及对发现问题的处理情况,都一一记录下来。
  为切实解决“民情日记”里所反映的问题,县里要求每个周末包村干部都要把“民情日记”交给所在管理区区委书记,由区委书记把日记里记录的问题进行汇总后,交由乡级政府班子会研究、处理。
  王国玺表示,太康县在包村干部中推行的“干部民情日记”制度,有效促进了干部作风转变,增强了干部的责任心,提高了为民办实事的能力,促进了全县的和谐发展。
  创新社会管理,百姓平安大于天
  太康县辖23个乡镇,768个行政村,146.5万人,是一个典型的农业大县、人口大县,社会管理任务艰巨且繁重。近年来,太康县以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为目标,牢牢把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的要求,坚持创新,积极实践,着力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为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群众安全感和满意度明显提升,被周口市委、市政府评为“信访工作成效显著县”。
  加强各级班子建设,发挥主力军作用。太康县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探索建立了量化比选笔试面试公信度调查选人机制,营造了风清气正的用人环境。2010年以来,两次公开选拔乡镇长共23名,有效地解决了“有人干事”的问题,树立了正确的工作导向和选人用人导向。
  健全组织网络,拓宽服务范围。太康县在健全县、乡、村三级组织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各类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的作用,积极服务社会、服务群众。目前,全县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286家,其中省级示范合作社7家,市级示范合作社29家,家庭农场38家,入社社员2.25万人,辐射带动农户10.6万户,仅此一项,年人均增收3000元。2010年6月,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经验交流会在太康召开,推广了该县的经验。
  加强“两新”组织党建工作,扩大社会管理覆盖面。该县坚持把组建党组织作为加强对“两新”组织管理的重要环节来抓,努力使党的工作触角深入到每个组织中。
  该县围绕打造和谐太康的目标,认真开展“以打击两整治”专项治理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百日攻坚”活动,解决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实现在和谐稳定中发展。
  认真开展党政“一把手”接访活动。该县完善矛盾纠纷“四级”排查、领导包案调处、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突发群体性事件应急等工作机制,营造了和谐稳定的环境。努力实现“大事不出县、小事不出乡”的目标。广泛有效的监督、方便快捷的投诉受理渠道,使干部作风明显好转,行政效能明显提升。中纪委、省纪委相继推广了该县的做法。
  实施“六个一”工程,深入开展“三走进三走遍”活动。党政领导干部每人联系1个项目、1个乡镇、1个企业、1个行政村、1个学校、10户农民,深入基层与群众“零距离”交流。
  实施“一村一干一警”,深入开展驻村工作。从2011年9月份开始,该县抽调768名乡干部、478名政法干警进驻到全县768个行政村,通过设立公示牌、实行便民服务卡,保证工作时间、建立民情台账,撰写工作日志等措施,开展平安创建,排查矛盾纠纷,帮助群众致富。
  县乡设立便民服务中心,23个乡镇设立便民服务中心将劳动就业、社会保险、社会福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及涉农补贴等纳入办理范围。一年来,县乡便民服务中心共为群众提供服务10万多人次,办结各类事项上万件,承诺件按时办结率100%。
  此外,太康构建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机制,大力纯正民风。“十行百星”评选、“双百”评选、美德少年评选等道德实践活动深入人心,群众创评活动如火如荼。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积极推进文化下乡,传播文明风尚,凝聚社会力量。通过构建新机制,创新社会管理,太康县作出了有益的探索,有力推动了县域社会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来自: 中国太康网 ;衡霞光



难过

郁闷

无聊

擦汗

奋斗

慵懒

最新评论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