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现在上海BA艺术中心《集物一览:古今对话》展览上的徐政夫头发花白,身穿一件翠绿色衬衫,向《第一财经日报》讲述他对艺术品收藏的看法。这位台湾知名古董商今年71岁了,但当他把话匣子打开,那种开放的心态、敏锐的思绪与谦和的态度迅速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 这种表达方式,可能与他早年的职业有关,又在之后成为他作为古董商的重要依傍。徐政夫曾在大学教授心理学与摄影。教师的职业习惯影响着他,这种乐于分享的性格,令他成为台湾重要收藏团体清玩雅集的创始人之一,也是沟通两岸收藏家交流的重要人物。 长久以来,徐政夫在对岸遥望大陆艺术品市场的发展。从艺术品拍卖业破壳而出,直至今天私人美术馆林立,变迁中的一幕幕,常令他思绪万千。艺术品的价 格远不是变化唯一的结果,但确是一个不错的标志。2014年,刘益谦以2.78亿元人民币在香港佳士得购得永乐唐卡。而这件唐卡在1977年时的价格约为 7500英镑。“我估算了一下,价格上涨了约4200倍。” “很多早期介入市场的人可能会为当时的错过而遗憾,但我觉得,这样的进步是无法预料的,也是无法人为操控的。一个国家经济强了,艺术品的买气一定会 高涨起来。”徐政夫说。他也观察到收藏观念的变化。“大陆收藏风气也一直在变,之前,大家都愿意藏之名山。现在,好像越来越多的人将分享视为一种责任。” “过动儿”的第一笔收藏 徐政夫笑言自己是 “过动儿”一枚:“一有空闲就爱到处去玩。”大约1967年前后,大陆没有收藏风气,台湾也还未走出“克难”时期,20岁出头的徐政夫尚在读大学。那时 候,他常常溜出校园,漫山遍野地游历、寻访。台湾少数民族大都居住于高山、丘陵地带,他们的木雕、佛像、陶烧、建筑构件让徐政夫深深着迷。他会出钱向当地 人买下这些日用品或古董。“当时并没有觉得这些东西会很值钱,也压根没有收藏的概念。” 直至大学毕业成为一名教师,他对收藏台湾本土文物的兴趣依旧没有消散。彼时,大陆与台湾在交流上处于相对隔绝的状态,乡土文学流行,地区文化、社区 文化受到推崇。在徐政夫看来,当时的一系列文艺作品如《兰花草》、《外婆的澎湖湾》、《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都是这种文化思潮的标志。受此影响,徐政夫也 来到金门、澎湖等地收集带有闽南文化特色的工艺品。在徐政夫看来,整个1970年代,台湾地区喜欢大陆古董和书画的群体虽然存在,但数量还很少。 真正的转折是1980年代中期。那时候,台湾经济迎来腾飞,蒋经国逐渐开放台湾到大陆的探亲。“当时的台湾教育重视对中华文化的认知,很多人在书本 上学到了中国历史与艺术,但很多东西没有亲眼见过。”两岸的逐步开放对一批爱好收藏的实业家而言似是打开一个潘多拉魔盒,他们开始跃跃欲试地进入这片领 域。“他们逐渐进入大陆,看到中国文物的多姿多彩,并到当时的中国文物集散地香港去购买大量的文物。”徐政夫说。 也是在这个节点上,徐政夫离开了学校,在富商蔡辰洋邀请下出任寒舍总经理,这便是后来全台湾最大的文物商店。在新的工作中,徐政夫把自己定义为一名“沟通者”,自1987年后,他每年都会带着台湾藏家到大陆参观考察,也会邀请大陆的文博专家到台湾与收藏家交流。 “我希望台湾藏家不要像我一样,一步步过来,其实走了不少弯路。我希望他们一开始收藏就是有体系的,就知道,什么样的东西是真正值得收藏的。”他这样告诉《第一财经日报》,“如果说一些台湾藏家收藏中犯的错误比较少的话,我觉得我是出了一份力的。”
来自: 新浪收藏 ;叶春燕
|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