蔺明林,本科毕业于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就读于北京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传统家具学专业,师从原明式家具学会会长、清华美院教授陈增弼。现任职于中国社科院考古所文保中心,为明式家具学会会员、中国文物学会文物专业委员会会员、中国检验认证集团艺术品评估专家。 导语 上期文章中,笔者分析了导致山西境内古建筑与家具遗存众多的自然环境与政治因素。本期文章,笔者将继续从人文与经济两个方面入手,探源山西高古家具留存问题。 核心提示 当文化的碰撞与融合发生在山西这块有着深厚民间信仰、以“社”而治的地方,这就为家具创造了最基本的传世条件,继而能够历经明清两代而继续留存于世,有样可依、有式可仿,将高古的符号基因代代相传。 人文社会因素 (一)尊神崇礼带来的敬畏心 古代的山西是一个文化相对发达的地方,不论是佛教文化、儒教文化还是道教文化都在此打下了深深的烙印。不论是城里还是乡下,不论是官修还是民建,各种寺庙宫观和供奉各种神灵的庙宇祠堂建筑,遍地开花。民众的尊神崇礼思想都很浓重,在这种民间信仰精神崇拜的支配下,他们通过各种方式不断修缮庙宇寺观,对建筑内的供桌、供案、神龛、神位等一应器具也是敬畏有加,甚至寺庙周围的一草一木也都不会毁坏。哪怕在发生战争时,这种民间自发的修缮行为也不曾中断,以此来祈求护佑一方平安或求福避祸,得到精神上的慰藉。 山西地区这种民众信仰的经久不衰,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当地民众不会随意冒犯这种很神圣的场所,对里面的神像连带其器用家什自然也怀有敬畏之心,不会轻举妄动。这样家具便一直处在一个相对稳定的环境,在不受或少受外力扰动的情况下,除了足部因常年接地受潮会出现缓慢的糟朽以及家具本身的自然变形和老化外,其放上几百年乃至千余年是完全没有问题的。日本正仓院所藏的诸多唐物能传世至今便是很好的例证,其建筑虽经历数次落架大修,但因器物为皇家所赐本就珍贵,人们对其倍加珍视,苛护备至,所以还是完好的留下来了。 而我国之所以没有唐代的木质家具传世至今,一是因为家具所能依附的建筑本身已经消失殆尽,仅有的几座唐代建筑也都经过数次大修;二是在建筑的修葺和改造过程中,家具作为附属物是最容易被忽视的,那种敬畏的心理通常在这时候也失去了作用,从而不可避免地会使家具受到扰动或被弃被换。
来自: 新浪收藏 ;叶春燕
|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