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丝绸之路”为古代东西方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重大贡献,这条贸易通道被誉为全球最重要的商贸大动脉。 考古发现,在三沙各岛屿上留下了大量的海上丝绸之路遗迹:在西沙群岛的永兴岛、金银岛、珊瑚岛、东岛、北岛等岛礁相继出土一大批明代和清代的铜钱、瓷器及其他生活用品;在西沙群岛、南沙群岛的各主要岛屿上都发现海上丝绸之路站台和渔民所建的古庙遗存。 从海口白沙门、三沙沉船出土和出水的钱币,以及从东南亚等地区流通到海南岛的各类硬币、纸币,不但可以窥见海南岛在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位置和作用,还能够遥想历史上中国对海丝和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影响力。 本期海南周刊,将从现存于海南岛民间的不同历史时期一些国家钱币的实物遗存,窥斑见豹,梳理海南岛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渊源,追溯中国先民对于蓝色海洋的开拓性和冒险性。 ——编者按 金币、银币、铜币、锡币、纸币,海口市钱币收藏专家王福和的藏品林林总总,装在专门的钱币收藏夹里,颇为可观。这位痴迷钱币收藏40多年的海口人年近花甲,先后收到钱币一万余种,数量惊人。 或许每一个热爱海南本土文化的人,都对海南岛在“海上丝绸之路”上的地位有探寻之心,包括对收藏钱币并研究钱币的八旬老人,中国钱币学会会员、海南省钱币学会原秘书长张书裔。 在他们的钱币藏品中,有很大一部分与“海上丝绸之路”息息相关,透过这些古老的钱币,依然能够遥想历史的碎片。 白沙门出水的番邦钱币 海上丝绸之路沿岸的钱币,在海南岛各地都有发现。 王福和小时候经常去家住海口市海甸岛的外婆家,曾经见到过渔民从沿岸水域捞上金、银、铜、锡材质的各类货币,当时就很好奇,长大后,渐渐对钱币文化兴趣浓厚,很多钱币都是委托外婆从渔民手中购买的,有些钱币经鉴定是来自多个国家。 有一枚金币是阿巴斯王朝(750-1258)的遗物,正面和背面都有阿拉伯文字。这个王朝跨越了我国的唐宋时期,直到1258年被蒙古部族所灭。 奥斯曼帝国(1299-1922)的一枚金币,正面是一个当地风情的画面,背面为阿拉伯文。 或许是由于年代久远,这两枚金币上的文字,部分已经因为磨损而变得模糊,形状也不再那么圆。 出自苏门答腊地区的两枚小金币则显得玲珑而精致,尤其是周边还有一个个圆点状的花边纹饰,拿在手中把玩,真有点爱不释手。对于苏门答腊,我国的古书中 《元史》最早记载,称至元十九年(1282年)“苏木都刺”国遣使来朝,“苏木都刺”是中国史籍中对苏门答腊岛的最早译名,也译作“速木都刺”,此后其名 字屡见于我国的正史和多种典籍中,只是名称并不统一,到了清代改译为苏门答腊,并沿用至今。 王福和收藏的金币中,还有来自一些不知名或已经不存在的国家,譬如花剌子模国和兰芳国,让人在恶补历史的时候脑洞大开。花剌子模是一个中亚古国,公元前 6世纪就存在,7世纪末被阿拉伯人征服,1388年又被元朝征服,归波斯统治;而兰芳国则是清代时华人在今加里曼丹岛建立的一个小国,仅存在了100多年。 此外,王福和手上的外国银币也为数不少,其中最小的一枚银币,直径最宽处只有7毫米,是目前发现最小的银币,从上面的文字来判断,极有可能是与唐朝同时期的阿拉伯国家所铸造。 那么,这些钱币是怎么来到海南岛的呢? “贸易,这是商品和货币流通的结果。”张书裔说,“因为海南岛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中转站,是国内外商船的淡水和粮食的一个重要补给地。” 史料显示,早在公元前,在我国南海上就有往来航线,秦汉时期,中国的外销商品从海上运到地中海等地,并以它为纽带,同海外各民族进行了互利的友好往来和经济、文化、技术的相互交流;外国人也通过南海航线到中国来贸易,古代外国钱币开始流入我国。 对“海上丝绸之路”南海起航线的最早记载,是《汉书·地理志》。在汉武帝时,我国海船就携带大批丝绸、黄金,从雷州半岛起航途经海南、越南、泰国、马来 半岛、缅甸等地,远航到印度去换取珍珠、宝石等特产,然后从斯里兰卡返航。这也是中国丝绸作为商品传入东南亚各国的最早记录。 1992年,中央民族学院王恒杰教授自费来海南考察,在陵水发现了“半两钱”,起初以为是“秦半两”,后来经张书裔、王福和等中国钱币学会专家鉴定为“汉半两”。这一考古发现,是对“海上丝绸之路”与海南岛关系的一个佐证。 东晋时期,法显和尚由斯里兰卡乘海船,到东西方海上航路的要冲,经爪哇回国。他在《佛国记》中提到:他在斯里兰卡时见到商人供奉在佛像前的中国绢扇,便思念起祖国和故乡,不禁热泪盈眶。 可见不光中国丝绸,而且由丝绸制作的绢扇这时也通过商人之手传入斯里兰卡。 《佛国记》还记载了他途中经过的南亚、东南亚各国的历史、地理、水文、气象等情况及其航海的经历。该书成为研究当时海上丝绸之路的第一手资料。 西沙甘泉岛的“崇宁通宝” 从字面上看,王福和收藏的年代最久远的中国钱币是一枚“崇宁通宝”,文字的排序是从上到右,再到下,再向左,“通”字的右下角有一个残缺的小洞。从年号 来看,是北宋发行的,已有900多年历史。“这是一枚宋代的‘折十钱’,相当于10个铜板。”王福和说,“不过,历史上一些前朝的钱币,后来的朝代可能继 续沿用,这枚崇宁通宝在明清时期也可以流通。” 说起这枚铜币的来历,王福和要感谢中央民族学院的王恒杰教授。原来,那是1992年,王恒杰去西沙甘泉岛实地考古时发现的,回到海南岛后,在与王福和一起鉴定后,将这枚铜币无偿送给他收藏。 在西沙群岛的甘泉岛,有一处唐宋遗址,曾经出土一批唐宋瓷器、铁锅残片以及其他生产、生活用品,说明至少从唐宋时期开始,中国人尤其海南人就已经在西沙群岛居住为丝绸之路贸易的过路商船供淡水。 专家认为,既然丝绸之路是一条贸易之路,就必然存在商品交换,有商品交换,自然就有钱币流通,钱币在丝绸之路贸易中充当了交换媒介。 海口“神应港”在宋代是海南岛最大的贸易港口,海上丝绸之路往来船舶皆可入港避风,是货物出入的主要门户和贸易基地。附近的白沙便成为对外贸易的市场,长约200米的白沙街,便是海口地区最早出现的街道,日后的“海口所”也正是在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来自: 新浪收藏 ;叶春燕
|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