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民网 首页 河南健康 河南名医 查看内容

9岁女童患卵巢癌 郑大三附院李红雨:出现这些症状要警惕

2016-8-12 23:09 | 评论: 0|来自: 大河网

摘要: 【内容介绍】 在妇科恶性肿瘤中,卵巢癌是导致女性死亡的首要原因。目前,卵巢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由于卵巢癌早期症状不明显,常规检查不易发现,大约70%以上的病人,发现时已到晚期,所以卵巢癌在早期诊断和治疗 ...
【内容介绍】
 在妇科恶性肿瘤中,卵巢癌是导致女性死亡的首要原因。目前,卵巢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由于卵巢癌早期症状不明显,常规检查不易发现,大约70%以上的病人,发现时已到晚期,所以卵巢癌在早期诊断和治疗上仍是一大难题。
 【专家简介】
 李红雨,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妇科肿瘤病区主任,河南省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河南省卫生厅妇科内镜质量控制组专家,河南省教育厅学术带头人。

各位网友大家好,我是郑州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河南省妇幼保健院)妇科肿瘤病区李红雨。今天我跟大家聊聊,卵巢癌的哪些症状,容易被女性朋友们忽视。

  最近我接收了一位患者,20多岁就患了晚期卵巢癌。该患者刚开始只是腹痛、腹胀,等发现癌症时已是晚期,出现全腹腔转移和血性腹水,患者身体消耗增多,再加手术、化疗的副作用,身体出现恶性循环。我现在能做的,也只是尽量减轻她的痛苦,延长她的生命。这个病例让我感到非常痛惜,如果她能够及早发现,对症治疗,或许可以保住性命。

  在妇科恶性肿瘤中,卵巢癌是导致女性死亡的首要原因。目前,卵巢癌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由于卵巢癌早期症状不明显,常规检查不易发现,大约70%以上的病人,发现时已到晚期,所以卵巢癌在早期诊断和治疗上仍是一大难题。
  那么,哪些人容易患卵巢癌呢?

  卵巢癌有五大高危人群,分别是:未生育或者不孕、有子宫内膜异位症病史,单独服用雌激素药物超过10年,乳腺癌易感基因发生突变的人群,以及有卵巢肿瘤或恶性肿瘤家族遗传史,年龄50岁以上,长期抑郁、焦虑、精神压力大的女性,或居住在工业污染严重地区,经常接触放射线、吸烟饮酒、高脂肪饮食的女性。近年来卵巢癌出现年轻化趋势,其中就有新闻报道称,清远市一个9岁小女孩,罹患卵巢癌晚期,在我接诊的卵巢肿瘤患者中,年龄最小的只有4岁。卵巢肿瘤可发生在女性一生中任何年龄段,早期症状隐匿,易被忽略。如果在日常生活中,女性朋友们出现下列症状,千万要提高警惕了。
  1.腹胀
  腹胀堪称是卵巢癌的“红牌”警告,如果女性朋友经常出现腹胀,消化不良,又排除了胃肠道疾病,就要高度警惕了。这是因为,肿瘤本身压迫,并在腹腔内牵拉周围韧带,加之腹水的发生,影响胃肠道功能,使患者常有腹胀感。因此,有不明原因腹胀的妇女,特别是更年期女性,应及时做妇科检查。
  2.腹痛
  腹胀和腹痛不一定同时存在,腹痛的出现意味着卵巢癌的加重。卵巢癌浸润周围组织,或者与邻近组织发生粘连,压迫神经可引起腹痛,其性质由隐隐作痛到钝痛,甚至较剧烈的疼痛。
  3不明原因消瘦
  由于卵巢癌逐渐长大,腹水形成,可机械性压迫胃肠道,引起患者食量减少及消化不良。除此之外,癌细胞大量消耗人体养分,使患者日益消瘦,贫血乏力,面色无光。
  4.月经失调或闭经
  多数卵巢癌患者无月经的变化。若双侧卵巢均被癌组织破坏,可引起月经失调和闭经,部分卵巢功能性肿瘤,因为肿瘤细胞可以产生异常激素,可导致月经失调或闭经。
  5.下肢及外阴部水肿
  

        当下肢及外阴部出现水肿,女性朋友们要注意啦,此时应想到卵巢癌“作祟”的可能。卵巢癌在盆腔长大固定,并可压迫盆腔静脉,或影响淋巴回流,天长日久使患者出现下肢、外阴部水肿。

  出现以上情况时,一定要引起重视,尽早到医院检查,排除疾病可能。那么我们如何保养卵巢,有效预防卵巢癌的发生呢?

  在日常生活中,适龄生育、多生育并且母乳喂养,能有效保护女性的卵巢。女性在怀孕期间,有9个月的停经期,这期间停止排卵,对卵巢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此外,在哺乳期内,卵巢也暂时不排卵,可以有效预防卵巢癌的发生。对30岁以上女性或一些有过卵巢癌家族史的妇女,应该定期到医院做防癌筛查,以便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虽然卵巢癌的病因尚不完全明确,但研究显示:吸烟、酗酒、过度节食与卵巢癌的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过度节食的女性,体重会在短时间内迅速下降,影响人体激素水平变化,可能导致闭经,对卵巢的破坏作用也是比较大的。在这里我希望广大女性朋友,生活中要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一旦出现不明原因腹胀、下腹隐痛不适、消化不良等,在排除胃肠道疾病后,需要到妇科做相关检查如内诊/三维阴超/Ca125检测等,以排除卵巢肿瘤可能。

  谢谢大家。祝女性朋友身体健康。
来自: 大河网 ;赵子君



难过

郁闷

无聊

擦汗

奋斗

慵懒

最新评论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