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民网 首页 河南名酒 饮酒礼仪 查看内容

婚礼饮酒

2016-8-26 08:09 | 评论: 0|来自: 张弓老酒酒业有限公司

摘要:   婚礼是人生礼俗中的大礼,自古以来就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古人和现代人一样,不仅把婚姻看作是个人的终身大事,而且视其为整个社会子孙繁衍、兴旺发达的象征,所以婚姻总是和表币吉祥的酒结侔相生。直到今天,人 ...


  婚礼是人生礼俗中的大礼,自古以来就与酒结下了不解之缘。古人和现代人一样,不仅把婚姻看作是个人的终身大事,而且视其为整个社会子孙繁衍、兴旺发达的象征,所以婚姻总是和表币吉祥的酒结侔相生。直到今天,人们还把结婚称为“喝喜酒”。

  关于古代的婚姻仪礼,史籍中记载颇多。《仪礼·士昏礼》记载了周代贵族士大夫阶层举行婚礼的六个程序,这六个程序叫“六礼”,即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其中的问名、纳采、亲迎都离不开酒。问名是男家请媒人向女家主人请问女子之名,这时女家置酒款待;纳采是男方先遣媒人去女家提亲,女方同意后,男家遂派人以雁为贽礼(古代初次求见人时所送的礼物),正式向女方求婚。汉代以后,纳采要备酒;亲迎相当于后世的完婚,是新郎到女家迎娶新娘。它是整个婚礼最重要、也是最隆重热烈的阶段。新郎将新娘接入家门后,要设酒宴共食,即所谓“合卺(锦)而酳(印)”。卺,就是把一个瓠(葫芦)分成两个瓢,新婚夫妇各拿一瓢,饮酒漱口,以表币自此以后二人永结同心、相亲相爱,于是后人便以合卺作为结婚的代称。除新郎新娘合卺外,新郎家还要摆酒设宴,热情款待前来贺喜的亲朋故友、四方宾客。

  合卺的婚仪,古代极为流行。《魏书·临淮王传》载:“又夫妇之始,王化所先,共食合瓢,足以成礼。”《全宋词》无名氏作《鹧鸪天》:“倾合卺,醉淋漓。同心结了倍相宜,从今把做嫦娥着,好伴仙郎结桂枝。”不过合卺所用的瓢后来逐渐改用了杯、盏,“合咎”也多称为饮“交杯酒”、“合欢酒”了。宋王得臣《尘史·风俗》:“古者婚礼合卺,今也以双杯彩丝连足,夫妇传饮,谓之交杯。”《东京梦华录》云:“用两盏以彩结连之,互饮一盏,谓之交杯酒。”饮交杯酒的方式是新婚夫妇互换酒杯饮酒,有的饮毕还将酒杯一正一反掷于床下,以示婚后百年相好。

  古代的婚礼饮酒习俗从周代到清末一直传承不衰。清末代皇帝.溥仪大婚时仍循古礼,在向未来的皇后家“纳采礼”时也随绍兴酒40坛。大婚之日,宫中也摆下了“合卺宴”。醇亲王溥杰结婚时,亦有“合卺”之礼。结婚当日,他与新娘“坐帐”仪式后,即被人扶坐在洞房紧靠南窗的桌案中央。案上摆有一双牙箸,两只酒杯,一个酒壶,一盘子煮水饺和一大碗汤面。他的婶母先将酒倒入两个杯中,然后让他们夫妇喝了交杯酒。喝酒时,窗外的“萨妈太太”还用满语喊了一声“阿什布密”(满语祝词)。

  自古至今,少数民族的恋爱、婚姻都是比较自由的,不像汉族那样要受封建礼教的严格约束。所以整个婚姻过程,从恋爱、求婚、订婚,到结婚都更充满了喜庆、欢乐的气氛,用酒、饮酒也更为普遍。《百夷传》载:傣族聘娶,“以羊、酒、财帛之类为礼”;清乾隆《永北府志》载,普米族“婚姻备设牛、酒”,纳西族“婚姻听从父母,止用牛、羊、猪、酒聘、娶”;哈尼族“成亲三、五日,女逃归母家,然后用亲迎之礼,整酒会宴,习以为俗”(清乾隆《易门县志》);苗族、彝族男女青年多通过对歌的形式互相传递爱意,唱得投机,情意相合时,便双双“携手就酒棚并坐而饮,彼此各赠物以定情,订期相会。”(赵翼《檐曝杂记》)雍正《云南通志》还载苗族“婿步行迎妇归,置酒待客”;藏族青年男女订婚以后,“婿乃致酒二十瓦或三十瓦于女家,女家即饮此酒、受哈达。”婚礼之日,女家也“置茶酒、米粥、糖……送(女)至男家····”饮茶酒。”(徐珂《清稗类钞》)高山族平埔人嗜酒,他们“婚娶、筑舍……群坐地上,用木瓢或椰碗汲饮之。”(《台海使槎录·番俗六考》)西拉雅人婚嫁之日“执豕酌酒,请通事、土官、亲戚会饮。”(《番社采风图考》)其他民族,如蒙古族、哈萨克族、壮族、侗族等,婚礼饮宴活动同样十分热烈,他们或在毡房、竹楼之内,或在草原、溪谷之间,或在庭院之内,或在花园之中,彼此互相敬酒、唱歌、跳舞,同享幸福的美酒,共度欢乐的时光,其热烈的程度不亚于盛大的节日。
来自: 张弓老酒酒业有限公司 ;曲金强



难过

郁闷

无聊

擦汗

奋斗

慵懒
上一篇:成年礼饮酒下一篇:丧礼饮酒

最新评论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