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民网 首页 综合 省内资讯 查看内容

延津县民政局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

2016-8-28 18:15 |原作者: 李卫兵原超俊 | 评论: 0|来自: 新乡日报

摘要: 延津县民政局为打造民政亮点、民政特色,践行“五型民政”,牢固树立“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宗旨,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严明纪律。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做到“五个结合”,续写民政工作新篇章。 ...

      延津县民政局为打造民政亮点、民政特色,践行“五型民政”,牢固树立“以民为本、为民解困、为民服务”宗旨,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严明纪律。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做到“五个结合”,续写民政工作新篇章。

  与深入开展“晋位争优”活动相结合。结合当前正在开展“两学一做”学习讨论活动,该局全力营造强化五种意识、建设“五型民政”、实现晋位争优的浓厚氛围,旨在强化学习意识,建设“崇文型”民政;强化创新意识,建设“创新型”民政;强化服务意识,建设“阳光型”民政;强化责任意识,建设“务实型”民政;强化纪律意识,建设“清廉型”民政,为全县民政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保障。

  与落实党风廉政“一岗双责”相结合。该局“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暨“晋位争优”活动开展后,一方面专题召开党风廉政建设会议,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营造风清气正环境;贯彻落实上级各项规定,促进内部管理规范;坚持党务政务公开,规范民政施政行为;增强政风行风监管,提升为民服务水平规范;扎实推进党风廉政建设“两个责任”落实。另一方面民政减灾救灾、低保审核、双拥优抚安置、地名区划、老龄等工作流程严格按照权责清单全部阳光操作,厘清部门职责,做到公平、公开、公正、全程阳光。

  与精准扶贫民政兜底工作相结合。出台了《延津县民政局关于完善精准扶贫社保兜底措施的意见》文件,对符合农村低保的贫困户做到“应保尽保、应退进退”动态管理,对符合五保供养、临时救助、大病医疗救助的贫困户,进行精准识别并进行社会救助托底保障,最大限度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权益,确保全县贫困人口尽早脱贫。目前,该县共有贫困户5491户、16500人,计划2016年脱贫1万人,5年内计划脱贫6500人。

  与民政专项行动方案实施相结合。一是扎实开展“亮剑”专项行动工作。将城乡低保资金突出问题整治亮剑专项行动与“阳光民政”建设、城乡低保对象符合认定工作相结合,将城乡低保资金突出问题整治与构建“阳光民政”长效机制相结合,科学制订实施方案,集中力量推进城乡低保资金整治活动,取得了阶段性成果。截至目前,该县共取消城乡低保10517户,15344人,其中,农村7682户、8707人,城镇2835户、6637人(其中失地低保2206户,5177人),共发现问题线索244起,移交纪检监察部门立案32起,已调查核实25起,纪律处分24人,已追缴违规资金近19万元。二是做好拥军优抚安置工作。开展“八一”拥军优属慰问工作,按时发放抚恤补助,做好重点优抚对象医疗保障,开展清明节祭奠英烈活动,依法维护优抚对象合法权益。4月13日开始用终端设备,对该县3168名优抚对象进行逐乡逐人的年检与信息核查,目前,已全部核查完毕,累计核查2800余名优抚对象,对250名慢性病的优抚对象发放门诊补助共计7.5万元,对140名退役士兵进行免费计算机技能培训,134人获得了就业资格证书,获证率为95.7%。三是扎实推进敬老院改扩建工作。按照《延津县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三年规划建设方案》,2016年计划投资500万元新建榆林乡敬老院、改扩建僧固、丰庄、司寨3所敬老院,建成后新增建筑面积7588平方米,房屋224间,床位284张,目前,丰庄镇、僧固乡敬老院正在建设,司寨乡敬老院已签订合同,近期将开工建设,榆林乡敬老院正在招投标。四是养老服务工作方面。初步定于新乡三附院延津分院(原延津县中医院)为医养结合试点单位,拟于10月份建成运营。全县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共建成11个,乡镇覆盖率达到70%。五是在社会福利中心建设方面。累计投入1200余万元,于2015年1月高标准建成了延津县社会福利中心一期工程,并正式运营。中心占地面积15亩,总面积3933平方米,共设床位115张,累计救助270多人。

  与“民政服务机构安全管理月”相结合。成立领导小组,将全县划分为6个责任区,按照“开展五查、五强化”的要求,查消防安全、食品安全问题、夏季敬老院值班及日自查台账记录情况,查传染病疫情管理制度、查敬老院宿舍卫生。加强宣传教育,强化安全意识;完善防范措施,消除安全隐患;健全值班制度,保证信息畅通。加强消防安全设施配备和使用,先后组织民政服务机构开展消防演练30余次。目前,共发现整改安全隐患23处,已全部整改完毕。

来自: 新乡日报 ;原作者: 李卫兵原超俊 孫婷



难过

郁闷

无聊

擦汗

奋斗

慵懒

最新评论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