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中秋佳节,在这个历史悠久的节日里,不仅有传统习俗,更有许多绮丽的故事传说、诗词咏叹。古往今来,历朝历代的文人墨客也因为这轮明月,为后世留下了众多吟诵中秋的艺术精品。 本刊特别选取中国书法史上与中秋节相关的三张法帖,为读者增添一些节日气氛。 《中秋帖》,传为晋王献之书,纸本,手卷,纵27厘米,横11.9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三希堂”精品《中秋帖》 北京故宫博物院养心殿的西暖阁,是清朝乾隆皇帝的书房———“三希堂”。这位颇为嗜好书法的皇帝所书写的“三希堂”匾额,至今还悬挂在墙上。匾额两侧“怀抱观古今,深心托豪素”的对联,也保持着当年的原貌。 所谓“三希”,其实有很多种解释。最出名的有两种:一是说“士希贤,贤希圣,圣希天”,是皇帝在勉励自己。另一种是指这里藏着三件稀世珍宝,即晋朝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王軕的《伯远帖》以及王献之的《中秋帖》。 《中秋帖》共3行22个字,内容为:“中秋不復不得相還褢即甚省如何然勝人何慶等大軍”,没有落款。 《中秋帖》颇受清代乾隆皇帝的喜爱,被认为是晋代王献之“一笔书”的代表作,笔势连续不断,宛如滔滔江河,呈现出雄姿英发的爽朗之气,历来评价甚高。而事实上,创立草书“一笔书”也是王献之对书法发展的一大贡献。其将张芝的章草和其父王羲之的今草又向前推进一层,形成独特的书法风格,并在书法史上扬名。因此,这件《中秋帖》为乾隆皇帝视若珍宝,法帖正文右上角的御题签赫然标有“晉王獻之中秋帖”。 尽管如此,关于这件法帖的争论和谜团却从未因乾隆皇帝的重视而停止过,而且愈演愈烈。首先是断句:“中秋不復不得相還褢即甚省如何然勝人何慶等大軍”,这22个字,似乎是被截断之语,抑或语焉不详,如何断句依然成迷。 其次是关于书写材料。后世有专家质疑,该帖所用竹料纸,约到北宋时方才出现,从行笔判断,书写时也用的是无心笔,并非晋朝惯常使用的有心硬笔。清吴升《大观录》甚至说:“此迹书法古厚,黑采气韵鲜润,但大似肥婢,虽非钩填,恐是宋人临仿。”而当代研究者则有人推测,其为宋人所临,很可能是米芾。 关于艺术品传世溯源的争论,古往今来,从未停歇。这或许也是艺术品得以为人所重的原因。先不论其来源如何,《中秋帖》的艺术性毋庸置疑。其传承流转之过程,也为其增加了神秘色彩。 关于《中秋帖》的鉴藏和传世,还有颇多曲折的故事。此帖卷后有明董其昌、项元汴,清乾隆题跋,其中附乾隆皇帝、丁观鹏绘画各一段。卷前后及隔水钤有宋“宣和”内府、南宋内府,明项元汴、吴廷,清内府等鉴藏印。足可见此帖曾经宋代宣和、明项元汴、清内府收藏。民国时,溥仪将其携出宫外,流散民间。 1948年,郭葆昌的儿子郭昭俊把《中秋帖》和《伯远帖》带到台湾,但却没有顺利卖出去,当时急需用钱的郭昭俊只好转到香港,将这两幅宝帖抵押给一家英国银行,期限就定在1951年年底。 眼看期限将至,焦虑不安却又无可奈何的郭昭俊无计可施。这家英国银行也早就盯着这两幅宝帖,他们在催郭昭俊还款的同时,又诱惑他将宝帖卖给银行以解燃眉之急。 此时,远在2000公里之外的北京,一份关于抢救收购国宝“三希”宝帖的报告被十万火急地送进了中南海。这其中的缘由要从一个人说起。此人正是当时广东省银行香港分行的经理徐伯郊,徐家与郭家可称得上为世交朋友。他深知这两件国宝的价值,要是卖给了外国人,那可真是千古遗恨。 于是,徐伯郊在力劝郭昭俊的同时,迅速将此事告知其父——时任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员会主任委员的徐森玉,并辗转通知文化部文物局局长郑振铎、北京故宫博物院院长马衡,很快又报告了周恩来总理。 1950年11月5日,周总理指示“同意购回《中秋帖》及《伯远帖》”。为了确保国宝真实可靠,国家文物局副局长王冶秋同马衡、徐森玉等人亲往鉴宝,鉴定地点被特意安排在澳门。经过鉴定,其为真迹无疑,两件稀世国宝终于以当时的天价35万元重金回归了祖国。自此,《中秋帖》和《伯远帖》又回到了北京故宫博物院。
来自: 新浪收藏 ;叶春燕
|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