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民网 首页 河南教育 政策 查看内容

新高考改革:孩子的未来将如何规划?

2016-11-12 19:01 | 评论: 0

摘要: 2014年,高考改革方案发布。截至目前,作为先行者的浙江与上海已经开始试水。那么,试水后效果如何呢?各方反响不一,其中浙江省的改革引起的讨论最为激烈。浙江高考改革方案,按照3+3计分方式,即语文、数学、外语3 ...

2014年,高考改革方案发布。截至目前,作为先行者的浙江与上海已经开始试水。那么,试水后效果如何呢?各方反响不一,其中浙江省的改革引起的讨论最为激烈。

浙江高考改革方案,按照3+3计分方式,即语文、数学、外语3门为统一必考科目,3门为选考科目,考生可从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7门科目中选3门作为选考科目。也就是我们俗称的“7选3”。

但是这个方案实施之后,引发了学校老师、学生的诸多“不适”,比如很多学生不清楚怎么选科目更恰当,老师休息时间更少……那么,对于这场改革的利与弊,社会各界到底是怎样看待的呢?

一、学生怎么说?

谈起高考改革,才进入高一年级学习的小A同学脱口而出:“我觉得自己就像‘小白鼠’,有些迷茫”,虽然高考对她来说是两年之后的事,但她要在这个7月做出一个重要的决定:选择哪3门选考科目。

“家里人对新的高考方案一知半解,自己也不知道未来想干什么,妈妈和哥哥的意见永远不统一,只能哪几门考得好就选哪几门了。”她和班里的大部分同学都将考试成绩作为选择依据,心里却仍有顾虑:万一只是这次考试碰巧成绩好怎么办?自己到底擅长和喜欢哪些科目?大学应该选择什么专业?

显然,在这道人生规划的选择题面前,一年的学习生活没有让小A得出答案。那么到了高二年级,这个选择是否就会变得清晰了呢?似乎也不然。

对小E这样的高二学生来说,选考科目早已尘埃落定,更令她苦恼的是眼下的学习。她主动报名了4月举行的第二次选考,可班级气氛却不太理想:有好多同学不参加这次考试,不忙着复习。早自习的铃声响了,她坐在课桌前,却总是静不下心来,“考试的机会多了,但选考学考同时进行,作业量的负担挺重的。”小E有些害怕却又期待着明年4月的到来:2017年4月后,她将结束所有选考科目的考试,到时就可以全身心投入语数外的课程复习中。

同样的问题,也发生在小陈身上。其困惑源自于各门功课比较均衡而不知作何选择。

新高考给予学生自主权,很大程度上是希望他们在高中阶段就确立好职业规划。但就目前来看,学生普遍对未来职业仍然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

而今年一位刚刚考完的考生梨洲在网站“知乎”上如此写道:

首先,虽说改革初衷是为了让考生有更多的选择机会,但前面几届的学生非常的吃亏。弊端主要是赋分结果不容乐观,有可能不能形成评测学生素质测试成绩的硬性标准。

其次,中档的学校学生夹在中间非常尴尬。由于理化相对较难,教育水平无法跟一线城市如杭州等各知名高校拼选考赋分,因此,为了取得较好的赋分成绩,选政史地的人数会明显上升,其中包含擅长文科的学生和不得已选文科的学生。

弊端有三:(1)导致某些教育资源本不拔尖的地区文理两极分化日趋严重。(2)文科的地位在某种程度上被提高,在另一种意义上又被降低。(3)事实上可供选择的自由并没有扩大多少,反而受到了这样那样的限制。

第三,某些学生家长务农或经商等等的,受教育水平不高的,对新高考多半一知半解或一头雾水,部分学生也完全不能对新高考有全面的理解,导致选课容易轻率决定。

第四,某些学校教育资源设备跟不上,教育水平进一步被拉开。

第五,改革初衷是为高三减负,但事实上造成了把压力转移到了高一高二年级。作为刚步入高中生活的高一,一下子就进入了高强度的学习状态,往往无法适应。压力可想而知。

第六、选课后重新分班由于缺少经验,很多学校仍然非常混乱,实行走班制课堂纪律也相对难以维持,花在路上的时间更属不必要。

第七,所谓的给学生提供更多选择的初衷难以真正落实。相当一部分学校会限制学生选课,学校提供一定数量约十几种的选课方案供学生选择,如某种方案选择人数不足以设置一个班级,校方会让这部分学生重新选课。

高考改革伊始说的35种选课自由绝对不可能,其一,师资力量不允许,学校不可能为个位数或者十几个学生专门开一个班级配备老师。其二,若把选课的小部分学生拼凑成一个班,这个班级相较于选课相同的班级来说,不好管理,学风也会比较懒散,会影响学生正常的学习状态。为以防上述情况出现,学校一般会限制一部分的选课自由性,绝对的选课自由主观上客观上都不适用于现在的教育环境。

第八,高二学考与高三选考学生使用同一张试卷,并参与同一个学考等级比例中的竞争。这就等于,高二的学考学生,本身已不擅长这门学科,却要和选考学生一起竞争,选考的考生已经在同等基础上多复习整整一年,且选考的学生大多是擅长这门学科所以才选课的。擅长且多复习一年,不擅长且复习时间少,这两种考生一起竞争,还存在公平吗?

新高考改革:孩子的未来将如何规划?

二、社会怎么看?

小陈的妈妈觉得在高中阶段就要求孩子做出选择实在太为难:“就说我自己,我在三十多岁的时候,都还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适合什么工作呢。”读高中前,小陈全家每年都会在假期安排一次一周以上的长途旅行,进入高中后,一年两次的学考选考,分别紧跟着寒暑假,长途出游被迫中断。

舟山一位有着23年教龄的高中老师在朋友圈的留言,也引起了许多家长的共鸣。他在留言中有一段话:

我只知道原来的高三。那时也辛苦,但一年磨一剑,是死是活,经历一次足矣。 然而现在要经历4月份的选考、10月份的选考,大半年就考两次,而明年还会有两次!战线如此漫长,冲锋号一再吹响。百日的准备,30天的挑战,冲刺的煎熬,每一轮都要走一遍!无论你是两门,还是三门,四门,煎熬的感受是一样的。

                           新高考改革:孩子的未来将如何规划?

三、专家怎么谈?

方案实施前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就表达了他的忧虑

北京大学考试研究院院长秦春华认为浙江的这次改革的关键还在于要把招生录取的自主选择权还给高校,不能以考试成绩作为录取的唯一依据,否则可能出现一定的问题和风险,大致概括为以下几点:

1、浙江方案几乎排斥了高校在招生录取过程中的主动选择作用。

招生录取的主体应当是大学,现在变成了省教育考试院。从表面上看,方案似乎给了高校一定的选择权——高校可以根据自身人才选拔和培养需求,预先提出招生录取的相应科目需求。但实质上,高校在两年之前提出科目要求之后,就完全丧失了主动选择学生的任何可能性。它最终见到的仍然是“分”而不是“人”。如果提出科目需求可以算作选择权的话,理论上这样的选择权高校可以不要——它不是问题的关键,不要也无伤大雅。

2、学生的选择权可能被中学老师所替代,文理分科可能变成“纸面表述”。

学生的选择权同样不可能得到完全实现。对学生而言,选择性体现在,除语、数、外3门高考科目之外,学生可以在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7个科目中自由确定3个选考科目。从理论上说,7选3存在35种组合。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扬长避短,文理交叉,选择自己最擅长的3门作为选考科目。但这完全是书斋里的想象,而且只推演了最好的一种结果。实际上,由于多个利益相关者从不同的目标函数出发分别采取自身利益最大化行动,有可能出现多种复杂甚至是坏的情况。

大学提出科目需求的意义并不大——中学仍旧会将资源投入到这6个传统科目上。所谓“文理不分科”就成了纸面上的表述,中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仍然会“文理分科”,而且可能分化得更为严重。原因很简单,分工产生效率。资源越是集中到某一学科,专业化训练程度越强,学生所取得的考试成绩就可能越高。

3、中学有可能演化为“特色”鲜明的专科学校。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一旦中学将自己最具比较优势的某3科作为集中攻克的对象,就会不得不放弃其他4科。既不可能平均使用力量,而且也无此必要,因为只要“集中优势兵力”,突破3科就可以实现自己的战略目标。

由此可能导致的结果是,中学将逐步演化为一个一个“特色”鲜明的专科学校。由于浙江方案的录取模式是“志愿清”——分数直接和专业挂钩——这一点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强化。政策制定者当初所设计的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选择机会就变成了一座看上去很美的空中楼阁。这完全是在和当代高等教育潮流背道而驰。

新高考改革:孩子的未来将如何规划?

新高考改革:孩子的未来将如何规划?

扭转“唯分数论” 需要学生全面发展

高考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是高考的最终目的还是在于孩子未来的发展。很多家长认为还有大学作为工作的过渡期,就业似乎遥不可及。但是现实是每年高考结束后,都有少部分学生因为成绩或者多方面因素未能被理想大学录取,甚至落榜。

虽然如今教育的多元化,使得落榜生可以选择复读,但“最难就业季”年年发生,如何规划好未来的发展才是家长们目前需要解决的问题。孩子能够金榜题名那是最好的结果,但更加注重培养孩子个性特长成为主流趋势。

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 培养一技之能

从报考志愿角度分析,很多家长已经开始为孩子选择报考专业,每年毕业季,因为选择专业失误影响孩子发展的例子数不胜数,因为没有就读于喜欢的专业造成未来就业不能选择自己喜欢的工作,这些遗憾对孩子的未来职业发展都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与其让孩子选择热门专业,不如选择孩子感兴趣的专业。很多学生是工作之后才发现大学的知识根本不足以支撑自己的工作需求,让他们意识到只有培养一技之能,才能在社会立足。深入了解职场需求才能对症下药,选择最适合孩子的教育,才是对孩子未来职业生涯负责任。

曲金强



难过

郁闷

无聊

擦汗

奋斗

慵懒

最新评论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