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民网 首页 环保频道 生态保护 查看内容

河南三门峡:老子著经地,生态开新篇

2016-11-27 18:36 | 评论: 0|来自: 人民网

摘要: “望三门,三门开,黄河之水天上来”,河南省三门峡市,1957年随着万里黄河第一坝——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崛起在黄河之滨。它东临河洛,西扼关中;南接宛地,北望晋峰。黄河在这里创造了灿烂的地域文化。从仰 ...

        “望三门,三门开,黄河之水天上来”,河南省三门峡市,1957年随着万里黄河第一坝——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崛起在黄河之滨。它东临河洛,西扼关中;南接宛地,北望晋峰。黄河在这里创造了灿烂的地域文化。从仰韶文明到雄关函谷,从假虞灭虢到秦赵会盟,从崤函古道到中流砥柱,从黄帝铸鼎到老子著经,这片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精彩呈览中华文明历史褶皱,绚丽再现华夏发展的勃勃生机。近日,人民网记者走进三门峡,亲身感受到这个年轻而厚重的城市所蕴藏的澎湃活力。 


生态之美:碧水青山,五彩斑斓,翩翩天鹅舞锦绣崤函

       黄河之滨,美丽的天鹅湖嵌在城中。每年10月到翌年3月,成千上万只大天鹅从西伯利亚出发,飞过高山,穿越河流,回到三门峡安家越冬。

       初冬清晨,轻纱掩城。还没等靠近天鹅湖国家城市湿地公园,就有天鹅的呼唤声传来。闻声望去,只见偌大的湖面上“繁星”点点,洁白一片。进而观之,它们或三两成群、嬉戏打闹,或你追我赶、相互喙啄,或卧或立、或游或走、或翔或奔。空中,不断有北方迁徙而来的同伴优美地滑翔降落于“大部队”之中。

        茹文东是在这里工作了8年的“老人”,他说:“白天鹅对空气质量和水质极为挑剔和敏感。不是‘请吃顿饭’就能留住客,它们是用翅膀‘投票’的!”

        天鹅“回家”前,湿地公园先换水,又栽芦苇、蒲草等水生植物1万多平米。天鹅回来后,工作人员全天候巡护,随时监测“仙客”们的健康情况。

        去年5月25日,因伤滞留在此的一对白天鹅,成功孵化出了6只美丽可爱的“天鹅宝宝”,创造了野生大天鹅国内自然繁殖孵化的奇迹。如今,越来越多的天鹅相继在三门峡安“家”。资料显示,每年选择在这里栖息越冬的天鹅达1万余只,占全国一半以上。

崤函大地的村庄同样美不胜收。

       站在渑池县洪阳镇柳庄村的山头,极目远眺,一幅美丽乡村画卷舒展开来:山坡上梯田如链,果树葱茏;笔直干净的道路直通村落,畛河倒映着青山;岸边,蔬菜大棚一字排开,村旁,老人在健身器材上舒展筋骨。

       村里的变化让百岁老人岳东山高兴地合不拢嘴,他的顺口溜透着满心欢喜:太阳能路边安,健身器材都俱全。大钩机来翻山,坡沟岭地变良田。左山核桃树,右山石榴园,后山的柿子赛蜜甜。

       2012年春,村里的“能人”武安伟,带领群众在千亩荒山上整出一道道梯田,栽下1.5万株核桃树、2千株石榴树、2千株柿子树,还建成了60个大棚,带领全村走上了农业产业化发展之路。今年,柳庄村被评为“全国生态文化村”。

生态改良促进了旅游业的蓬勃发展。
        陕州的土塬上,星罗棋布地散布着世界独有的奇特民居——地坑院。地坑院距今已有4000多年历史,被誉为“地下的四合院”“人类穴居文明的活化石”。“见树不见村、进村不见房、入户不见门、闻声不见人”是它最真实的写照。

       然而,很长一段岁月中,陕州地坑院沉寂在地平线下。直到近几年,三门峡探索绿色转型发展的新路子,沉睡千年的地坑院才如一位美丽的新娘,撩开了她迷人的面纱。

       陕州区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薛冰慧算了一笔账:自今年“五一”以来,地坑院景区已接待游客180万人次,旅游收入近3000万元。同时,景区还带动了当地农民脱贫致富。

        绿水青山也是“金山银山”。今年“十一”黄金周期间,三门峡共接待游客159万人次,同比增长14.78%;实现旅游收入4.86亿元,同比增长15.39%。前8个月共接待游客2220.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92亿元。三门峡业已成为一座新兴的旅游城市。

        随着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三门峡先后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中国大天鹅之乡、中国内陆城市氧吧50强等诸多美誉。

         三门峡拥有2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4个国家级森林公园、6个省级森林公园、2个市级森林公园,森林覆盖率达50.72%,居河南省第一位。三门峡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9.1平方米,市民走出家门,步行500米即可进入一块城市公园绿地。

       “林随人走、树伴人长、花向人开”的和谐愿景,正在三门峡成为现实。


   文化厚重:紫气东来,女娲补穹,函关古道听秦赵会盟

       大河汤汤,演绎华夏。黄河之畔,魅力三门峡,以深厚文化诠释民族根魂。

        这里是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是“华夏之花”艺术发源地,是早期中国的文化中心。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社科院考古所原所长刘庆柱先生曾说:“最早的‘中国’,应该说就是从三门峡地区走出去的。”

        在诗人高杰的笔端,三门峡因文化灿烂而灵动,因积淀深厚而文明。仰韶彩陶,黄帝铸鼎;夸父逐日,女娲补穹。剪纸面塑,千姿百态述世间善恶;高跷垛子,风光社火演快活人生。佛道相容,空厢只履媲道德两经;紫气东来,函关古道听秦赵会盟。

         三门峡,因历尽沧桑而波澜不惊,随岁月变迁而富饶亨通。夏归都邑,商属天中;周封虢国,汉设府城。北魏置陕州,从此一千五百年为郡;解放立公署,新中国数度筹谋绘新景。虢公车马,在历史的天空中激越嘶鸣;上阳故城,与黄河明珠在岁月的长河中交相辉映。

        文化因传承而发展,因发扬而光大。三门峡人并没有躺在祖先的功劳簿上孤芳自赏。

        黄河岸边,烟雨湖畔,81岁高龄的宋育文老人左手叉腰,右手不时划出一道优雅的弧线,颇有些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味道。老人幽默地说:“我腰不好,站着说话不腰疼,你就坐着记吧。”

        老人曾是三门峡老子研究会会长,潜心研究老子及《道德经》30多年,出版《道德经译注》等10多本著作。他研究的方向是老子思想在当代的价值及意义,这在国内绝无仅有。近几年,老人不顾年事已高,到处讲学、作报告,不遗余力为《道德经》的普及推广贡献余热。



函谷关前365米长石刻《道德经》 王玉兴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巍巍函谷关下,稚嫩的童声久久回荡,一群身着汉服的孩童在朗声诵读《道德经》。

       灵宝市函谷关,是老子《道德经》的诞生地,也是4A级景区。今年初,景区的管理部门针对少年儿童开展了汉代主题体验游,诵读经典《道德经》,感悟国学文化,复原蹴鞠等古代游戏,寓教于乐。至今全国已有6000学童到访。

       依托函谷关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三门峡市纪检监察机关在函谷关建设了修德养廉教育基地,着重习读老子的廉政思想。

       “起锚!”“喂号、喂号、喂喂号……”黄河会兴古渡口,83岁老船工张君厚扯开了嗓子。白羊肚手巾扎裹着满头银发,眼神依旧深邃坚毅。

       老船工们相继离世,张君厚老人成了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黄河船工号子”的唯一传承人。

        为了抢救这一行将消失的艺术,三门峡民间文化人士李鸿雁以歌舞剧的形式,把它搬上了舞台。历经千年风雨的《黄河船工号子》,重获新生。
       “走一岭、又一洼,那洼里住着好人家。”陕州地坑院文化旅游区第19号院,激昂的锣鼓和着粗犷的唱腔,“非遗”传承人秦仙绸带领一班人表演的“陕州锣鼓书”吸引了大批游客。

        “陕州锣鼓书” 是流传于当地的一种古老的戏曲艺术。它开场前要先奏一阵锣鼓,烘托氛围、招徕听众。表演者不仅要演奏多种乐器,还要分饰不同角色,唱词道白,极具地方特色,堪称中国的“架子鼓”和“爵士乐”。

        秦仙绸说:“近两年,三门峡加快发展文化旅游,几乎要失传的锣鼓书再次被唱响。”

        听,高阳山下,“锣鼓书”“快板书”“扬高戏”曲韵悠扬;看,地坑院中,“陕州剪纸”“澄泥砚”“捶草印花”争奇斗艳。多种豫西地区的民俗文化和传统技艺,丰富了地坑院的文化内涵,同时,地坑院也给文化的传承提供了空间。

崤函大地,文化丰厚,欣欣向荣。
      特色富农:左山核桃树,右山石榴园,后山的柿子赛蜜甜

       “山高坡陡路艰难,地薄少产实可怜,姑娘出山小伙走,丢下老人把门守”,这是渑池县四龙庙村过去的真实写照。四龙庙村是渑池东北部深山区的一个小山村,1364口人散居在27平方公里的山山垴垴、沟沟坎坎。

        “五山四陵一分川”的三门峡市总人口226万,其中乡村人口167万,耕地面积243万亩,其中有效灌溉面积仅有68万亩。如何从土里刨食、山里淘金?

       “党旗飘起来,党徽戴起来,党员干起来。”四龙庙村党支部书记张东堂说,在村党支部的引领下,党员主动带头,全村走上了“特产富民,旅游兴村”的发展之路。

        时值深秋,层林尽染,四龙庙村呈现出丰收的喜悦。房前屋后,阵阵椒香扑面而来;巷头村尾,金灿灿的牛心柿挂满枝头。村民陈花巧正忙着制作牛心柿饼,“今年打了6000斤柿子,晒1500斤柿饼没有问题,大概能收入两万多元。”

        “到2020年全村人均收入将达到1万元,这是我对大家的承诺。” 60多岁的张东堂声音铿锵。

       牛心柿饼是渑池县的特产,陕县“二仙坡”的苹果同样声名远播。


         说起二仙坡,不能不说赵跃进。

         1999年开始,做生物肥料起家的赵跃进看中了家乡丘陵坡地,这里海拔高、光照足、雨量适中,昼夜温差大,无污染,处于“中国苹果优势产业带”核心区。

       通过对荒山土岭综合整理,兴修水利设施节水灌溉,引进组织细胞培养技术,大力发展绿色(有机)果品产业,赵跃进实现了“千年丘陵旱坡地,如今层层绿果园”。二仙坡已成为国内面积最大、生产设施先进、管理水平高的现代化优质果品生产基地之一。

       如今,二仙坡成了名副其实的花果山。赵跃进介绍说:“公司所产苹果经过权威机构检测,农药和重金属‘零残留’,出口欧美60多个国家。”

灵宝香菇也是三门峡特色农业的支柱品牌。

       南安亮,灵宝市尹庄镇前店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2014年,为改变前店村贫穷落后面貌,他筹集资金6000万元,流转土地350余亩,建成了豫西地区规模最大、设施一流的香菇生产基地,拥有自己的研发团队和管理团队。

        基地还成立了电商部,在阿里巴巴三门峡产业带等全国知名网站设立6家网店,形成线上线下齐头并进的格局。

       传统农产品“触电”后,插上了快速发展的“翅膀”。背靠卢氏木耳等知名农产品的产地优势,“山果演义”“太阳果”等电商品牌在淘宝等平台上销售量保持行业前十名。“产地+互联网+精准粉丝”的销售模式,实现了农产品销售质的飞跃。

       在三门峡市电子商务发展领导小组负责人看来,“电子商务一头连着生产企业,一头联系千家万户,与百姓的生产生活关系越来越密切。三门峡计划用3年时间依托龙头企业建成国内有影响、中西部最大的电商云仓,三门峡苹果、大枣、红梨、猕猴桃、核桃、食用菌将借助这个平台,通过云仓走出国门。”

         绿色发展最终的目的是为民,这也是三门峡市七次党代会报告的一条主线。

        “调结构、抓特色、转方式、增收入”,做大做强特色农业,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目前,三门峡初步形成以果、牧、林、烟、菌、菜、药、水产这八大特色产业为核心的农业发展格局,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85%以上,对农民收入的贡献率达到60%。

        富起来的农民笑开颜。2015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1084元,与上年同比增长9.7%,增速位居河南省前列。
      绿色转型:蜕去“黄白黑”,注入新活力, 黄河明珠展秀美画卷

        汉山,位于灵宝市故县镇,海拔2413.8米的主峰老鸦岔垴是河南省的最高峰。

        这里曾经是灵宝市主要金矿的集中地。多年的矿山开发,留下累累伤痕。河道里、山坡上到处是废渣,存在极大的地质灾害隐患。

         汪安祥,灵宝市故县镇河西村村委会副主任,和黄金打了几十年交道。“挖了几十年的矿,我们要把环境的损失一点一点补回来。” 从2006年开始,河西村投资1.25亿元开发汉山旅游景区。几年来,累计注入资金4个多亿,目前正在冲刺国家5A级景区。

        为留住青山绿水,加快恢复矿区生态环境,故县镇启动“小秦岭废石环保治理项目”,回收微量金、铁等金属,将废渣制成蒸压砖等建筑材料。这一国家专利项目填补了国内矿山废石环保治理技术空白。

        灵宝市故县镇镇长杨晓波说:“灵宝市的矿区面积有500多平方公里,废渣有3000多万方,可以满足项目生产30年以上,经济和社会效益非常可观。”

        据了解,三门峡市目前已发现矿藏66种,保有储量居全省前3位的有31种,尤以“黄(黄金)、白(铝土矿)、黑(煤炭)”著称。曾几何时,三门峡依托丰富的矿藏资源,大力发展资源型开采、生产和加工业,成为河南省乃至全国重要的金属和能源开发与生产基地。但是,随着资源开发强度的不断加大,支撑经济发展的主要矿产开始枯竭。

        2008年爆发的金融危机,让三门峡资源依赖型的经济发展方式的缺陷暴露无遗。当时,资源性产品价格大幅下降,近30%的工业企业出现停产、减产,个别月份甚至出现经济负增长。

        为应对危机,三门峡提出一方面积极发展高科技和高成长性的新兴产业、制造业和服务业;另一方面,立足现有资源,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提升,促进产业链向终端延伸、价值链向高端攀升。


        传统优势产业升级。河南中原黄金冶炼厂通过引进“富氧底吹造锍捕金”技术,由原来单一的冶炼黄金,到现在可回收9种金属元素,大大提高资源利用率,被评为“河南省绿色企业”。

       提升传统产业附加值。东方希望铝业公司在氧化铝生产中,采用“离子交换法”,在废料中“榨”出高附加值微量元素金属镓,年产金属镓60吨,产量占全球的三分之一。

        让新材料产业“无中生有”。目前,康耀电子生产的导电玻璃替代进口,广泛应用于各种传感器、显示器上,产品供不应求。今年,“手机3D曲面玻璃保护屏研究与开发”项目已进入量产阶段。

       产业链条继续延伸。灵宝市朝辉铜业生产的压延铜箔,主要用在手机等电子产品的屏蔽、散热膜上,提供给国内部分手机厂商和“苹果”等国外品牌使用。

       调结构、促转型效果渐显。据统计,三门峡前三季度全市生产总值增长7.7%;工业经济整体呈恢复性增长态势;第三产业保持9.8%的高速增长;进口和出口总值增长均居全省第一。

       三门峡市委书记刘南昌说:“要按照河南省委主要领导所批示的‘以壮士断腕的决心推进转型发展,以舍我其谁的勇气建设省际中心城市,以敢于担当的责任感推动脱贫攻坚,以驰而不息的精神推动作风转变’的要求,结合实际闯出一条绿色发展的路子。”

        展望未来,刘南昌说,三门峡将蜕去“黄白黑”的沉重外衣,轻盈迈步做优做大做强黄金、铝、煤化工三大传统优势产业,打造中国中西部金银珠宝加工、贸易中心,推动黄金全产业链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一片沃野,千里尽风流;一座新城,处处皆美景。承负历史荣光和使命的三门峡,正在打造“省际中心城市”和“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来自: 人民网 ;王文龍



难过

郁闷

无聊

擦汗

奋斗

慵懒

最新评论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