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民网 首页 综合 省内资讯 查看内容

“面壁”幻象觉醒者彭博个展

2017-2-18 22:34 | 评论: 0|来自: 中国佛教网

摘要:   展览时间:2017-01-21-2017-02-26  开幕时间:2017-01-2115:00  展览城市:北京-北京   展览地点:一莲艺术空间   策展人:一西   主办单位:一莲艺术空间觽堂文化智库   参展人员:彭博   展览备 ...

1.jpg

  展览时间:2017-01-21-2017-02-26
  开幕时间:2017-01-2115:00
  展览城市:北京-北京
  展览地点:一莲艺术空间
  策展人:一西
  主办单位:一莲艺术空间觽堂文化智库
  参展人员:彭博
  展览备注:学术支持:高千惠盛葳
  出品人:韩效良
  总策划:陈冠洋
  执行策展人:张思佳
  展览介绍
  
  大千世界尘我相融
  
  彭博
  
  生命之轻,微尘之微。使寄居于山水之间的生命,如同一束光影中的尘埃,轻盈灵动,不可确定。人相对于山水来讲只是个像微尘一样渺小的过客,在那些我未能所见地方一定还有更宏伟的气象默默的存在着,与我共生于当下。我只能通过冥想来感受那些神秘的空境。我试图通过单一的机械运动来暂时性的拒绝头脑风暴,以获得片刻的宁静,在单纯而又重复的语言体系中练习对自我心灵的微控。
  
  十年前我和冯一村从川美毕业,怀揣着梦想北漂。当时艺术市场正红火,在北京几乎每天都有展览和聚会。白天在艺术殿堂里欣赏艺术,阔论高谈,晚上与艺术家、收藏家杯觥交错中,借兴言志,探讨艺术发展的未来。
  
  那些年,我的生活状态也像空中的微尘一样,随当代艺术的火热而蒸腾,冷却而消沉。寂寥的身影在京城迷离眩目的灯光下,跳动着渐而迷失的初心。就这样,看似浑噩地度过五年。这五年中,在人潮人海中漂来游去,却也意外地炼就出,不同环境下,诘问内心真实与虚幻的种种思辨。
  
  有人说孤独是一种于心的融入,对艺术家来说更是一种财富。但孤独于我,似乎是一种欣喜地等待。我常常孤独的面对画布和墙壁到深夜,却异常的兴奋和清醒,对周围事物细微变化也更加敏感。扑通扑通的心跳声、均匀的呼吸声、还有老座钟的钟摆声,这一切刺激着画笔触划画布,所奏响地合弦,构成画室优美的旋律。
  
  不知人类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用香的燃烧、沙尘的坠落和单摆的左右晃动,来记录时间的。虽然各自方式不同,但都是在做近乎匀速的机械运动。对于一个长期患有失眠多梦的人来讲,医生告诫我在睡前喝点牛奶,然后全身放松,再做一点匀速的机械运动有助于患者进入睡眠,抑制情绪的波动。隐约记得儿时唱读古文就有此经验,匀速的做完摇头晃脑的诵读后很容易入眠,所以我试着将自己变成一个钟摆,在画布上匀速的来回比划。这不断重复的动作,虽没有立竿见影的让自己进入梦香,但对于现实与梦境之间,有关迷幻的破译却也是寻找出的不二法门。也许有一种神力能将钟摆的时间弯曲带我穿越。
  
  人有很多个自我,有很多路,也就有很多歧途。在寻找自我的艺术道路上,充满的不确定,很难说清楚现在的选择,就是应该走的路。可能是自身的弱点导致我很难选择要不要固定下来找个工作室、买个房、谈个恋爱、结婚、生子……亦或是在各种实验中选择一条固定的艺术风格。在美院时,王小箭老师受我之邀,常让他爬到美教系六楼去看我的画。每次去,都画风迥异,他都认为很好,并时而伴有惊喜。他常戏说我应该做一个个展就叫《彭博联展》。
  
  也许是该笃定一条路到“黑”的时候了,微尘似乎也应该停下来凝聚。北京的五年后,我又像微尘一样飘回重庆。在俞可老师的帮助下,在黄桷坪坦克库建立独立工作室。转眼间,又已五年过去。回想起来,我的生存状态就像微尘一样飘来飘去,不断前行中自由奋进。所以我即微尘,只有在光的引领下显现真身。
  
  幻象觉醒者
  
  一西
  
  不曾熟读美术史的我,一直回避谈论当代艺术。参与翰海拍卖十年,现当代艺术专场与我主持的佛教艺术专场,在一个穹顶之下,同时同场展览。中国最优秀最天才与最叛逆最艳俗的绘画雕塑及装置,布满迷宫一样的展板之内,像一堵堵绕不过去的墙。
  
  撞上的次数多了,发现艺术家或结盟或效仿或独立,模糊或清晰地靠近西方美术史200年来的各个风格时期。与之谈及个人创作,当代尤其年轻艺术家讨厌定义,以至外行的我,直感艺术的性质变得不确定,至少含混不清。
  
  从星星美展至玩世主义出现,中国艺术家以绝不掉头的坚定及西方之镜,结束了一个风格类型和精神类型整齐划一的时代。当年轻人像快速反应部队一样借鉴西方,出现一个鲜明趋势,傲娇地拒绝崇拜,遂使在去定义化的情境中,没有人能肯定艺术的概念以及什么不是艺术品。
  
  我是传统的,相信艺术的存在。鉴于大众行为的组织形式,我们都是受制于环境的被动者。艺术是一个为个体实现自我发展空间的职业。这一职业,在一个缺乏发展个体的社会中,尤为重要,因为艺术的伟大之处,并非教养优雅的审美,而是在于塑造一个具有刺激力量的视觉,唤起我们改变的想象。
  
  所以,发愿做一个当代艺术展览。选择彭博,因为他的寡言沉默,近乎于木讷,有些朋友非常不适,而我有一种熟悉的感动。凡已觉者,不以语言启示,独然面壁。
  
  五官感知,各司其职。眼、耳、鼻、舌、身,佛称“五根”,功能性地转化为色、声、香、味、触,佛称“五境”,贪念五境,则生烦恼,明珠蒙尘,佛称“五尘”。达摩面壁,非未觉,是以面壁,点悟慧者:“五尘”之破,唯有以心为镜,观照本性。彭博木讷之沉默待人,是之觉悟,不肯以语言定义,一切在面壁所绘。我们亦唯有面壁观之,既可从中获得自我的感悟。艺术并非让人亲近或崇拜艺术家,超凡的艺术品,是观众在“面壁”中,获得被束缚的本性,寻回真心。
  
  彭博的绘画,我无能做出符合美术评论基本的解读,幸有高千惠老师慷慨撰写评论。卓为世界级的权威评论家,千惠老师的解读与评价,深邃地提供一个进入彭博绘画乃至当代艺术的理论与历史的通道。
  
  感谢千惠老师,感谢彭博让一个外行担任策展人的冒险勇气。彭博绘画的魅力,恰恰是藏在木讷沉默之下的冒险精神,使之艺术独一无二,泛抽象的绘画,有佛禅一样似玄而实,只要“面壁”,自会有悟。
  
  冥想录:谈谈彭博的人与画
  
  盛葳
  
  关注彭博的艺术大约有近10年时间,那时他刚从四川美术学院毕业到北京过着漂泊寻梦的生活。期间他曾有多种不同的艺术探索,从思想观念、主题形象和内容题材均有很大的变化,但是其中不变的部分是他对自我关注与私密体验的表达。在彭博北京生活期间,最有影响力的作品是“自制玩具”的系列。在现实生活和美好理想的裂隙间,他将艺术创作的焦点回溯到自己童年自己制作的那些“土”玩具中。
  
  在稍后的几年中,彭博的生活发生了变化,他将工作重心移回家乡重庆,并在四川美术学院旁边的艺术区建立自己的工作室,随之而来的艺术变化则是,作品变得更加抽象,用曲线交叠错落造型,就像手工绘制的电脑三维绘画。这构成了他今天这个展览的基础和原点。然而,这些作品并不是经典意义上的“抽象艺术”,与他之前创作也并非完全割裂,而是在深层上保持着统一。
  
  事实上,早在他的毕业创作时,这些基本的艺术语言已经在他的作品中得以显现。在那一系列被成为“X空间”的作品中,波动的线条在画面上构筑着海面、水纹、云彩,以及一些不知名的扭曲形象。与此同时,这些形象的内部则由一个个颗粒状的球体不断复制增生,填满其空间。这两种元素作为基本单位,在他之后“自制玩具”等系列作品中也得以相应的保留,而在今天展出的新作中,短曲线以及由之构成的树叶状椭圆形,则是前述两种形象的变体。
  
  那么,艺术家彭博力图通过这样的个人叙事进行如何的思想表达?在我看来,这些非具象的表达就像冥想的视觉化。只不过,再现的对象不是冥想的“内容”,而是其“过程”与“形式”。在面对一个急剧变动的外部世界时,人们往往愿意选择回到自己的内心,但这种冥想不是逃避,而是一种主动剥离自我与世界关系的“修复”。也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时间流逝,冥想主体也得以置身社会的焦虑之外,从而获得绝对个人的宁静与单纯。
  
  在“自制玩具”阶段,这种冥想有着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指向,彭博的创作也因此保留着特定的内容主题——不少艺术评论将这种“自制”,看作当代人应对工业化和信息化时代的手段;而在数年之后,在辗转反侧的失眠之夜,艺术家通过一种更为抽象和深层的冥想来抚慰自我,也让其作品推掉了青涩,脱离了再现,成为绝对冥想的幻像。
  
  无论是在社会活动中,还是在私人领地内,彭博都不算是一个行动活跃的艺术家,但这并不代表他不愿涉足公共生活,只是,他面对一切的方式是自我的,即是冥想。冥想曾经是通向宗教理想的途径,但在今天,对于现代人而言,当我们面对现实的压力和现场的鼓噪时,它却是一种救赎。因此,当我们面对这些或斑斓、或灰暗的复杂图形幻像,所看到,不仅仅是视觉,同时也是彭博本人,而在映像的另一面,则是我们每一个不尽相同却感同身受的自我。
  
  转动与伏藏
  
  /高千惠KAOChienHui
  
  1.
  
  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六世达赖喇嘛达仓央嘉措的诗作,非仅是出世与入世的人生两难之解,亦陈述了一种宗教性、艺术性的非物质精神生活,与现实的、社会的物质世界之共存处境。
  
  与一西平措识于1998年十月。因他陪我参访北京门头沟的檀柘寺与戒台寺,途中遂有机会进一步认识正进入文物收藏领域的一西。之后,我们亦参访当时北京正崛兴的一些当代艺术聚落,他也曾因芝加哥艺术馆的佛教展而至风城小聚。一西是位具有宗教信仰的文化工作者,我曾问过他,如何看待与面对将属于精神性、仪式性的宗教文物置入市场之中。这个属于价值与价格的问题,一直是艺术创作、展览与市场之间的共有矛盾。在过去唯物历史观中,马克思已从社会学与经济学的角度,探讨过这种生产状态中的异化现象,然而,大众化与消费性的文化生态仍然成为当代文化艺术的发展趋势。一西的回答,正是从「世间安得双全法」中找到另一条路线。他认为,如果能因大众化与市场性的加持,而让更多人从可见的物质中认识善知识或佛法,那么,这个入世的推广行径,或许也是一种必要的行动。
  
  从1998年至今,我看到一西从拍卖领域的学习变成独当一面的领导执行者,并且不负如来不负卿地,也成为藏传佛教界的弘教学者与文物鉴定者。他虽驰骋于繁忙的工作行程,却仍保有对生命、信仰、科学与哲学的探讨兴趣。2016年十月,我们在台北再次见面,从不同的宇宙认知与想象,谈到无具象作品中的宗教精神性,不定形艺术的审美依据,以及宗教修持与艺术创作过程中,有关重复性与意志力的生命状态与可能的对话情境。由于述及艺术创作中的一种面壁式的、执着的、伏藏的、自我疗愈的神祕精神状态,一西想介入现当代艺术领域,试图探索一条与宗教信仰有关的联结性。曾客居北京的重庆艺术家彭博,因是共同旧识,遂成为我们席间讨论的对象。
  
  彭博是位半具象的不定形艺术家。离开四川美院之后,其作品由象征性逐渐迈向抽象性。其抽象又非中国禅意表述的简笔形意,而是以精细的、重复的笔法,经营出单色取向的画面。这类型的抽象绘画,现当代的东西方已有相当丰富的文化与美学论述。但回归到艺术家生存状态下的艺术形式,则涉及了一种个人化的精神,如何以物以形作为表述的选择。而其表述的选择,自然也伏藏了创作者面对世界的态度。
  
  2.
  
  关于人的存在状况,在西方神话原型中,西西弗斯(Sisyphus)因涉及重复性与意志力,而常被引用为人类面对常态性、循环性、重复性、平凡欲望等人间作息时的一种消极观点。西西弗斯想要拥有「四季常流的河川」、制造「人间没有死亡」、排斥「人间群英云聚的冥界」,结果,他的处罚是必须在山谷之间来来回回地推动一个滚石,终身要日日重复作一件没有成就的事。20世纪存在主义作家卡缪(AlbertCamus)在其《西西弗斯神话》一文,即用西西弗斯来比喻生命本身与生命价值。卡缪以荒诞主义哲学的角度,认为当生命因单调而失去意义时,人的存在将迈向荒谬。
  
  在卡缪眼里,被神处罚的西西弗斯便是一种「荒诞人」。这些人明白生命终究无益,但却愿意执行这项荒诞行动,也因而影射了当代人朝九晚五的处境。在当代艺术领域,谢德庆的〈打卡计划〉,即指出西西弗斯式的日常行为。艺术家以打卡行为记录24小时的时间存在,让人看到日常庶务被抽离后,强制性的打卡正如钟摆式的来回滚石,变成一种机械性的重复动作。而累积的次数或快转的影录记录,让人惊觉到无自主性的重复,乃充满荒诞性。在这里,打卡机或巨石转换成主体,而人因为去服侍打卡机或巨石,而失去了自觉的自由意志。
  
  然而,在宗教与艺术领域,长期自主地去完成一个具常态性、循环性、重复性的动作或行为,却可能因时间与劳动的累积而完成某种修持、救赎或功德。从诵经、转轮、敲击、抄经、面壁等行动中,人因追求无垢世界,以及脱离此生后的未来向往,而使这些行为产生想望的意义。它们被视为具有自主性或自由意志的追求,也因时间累积的量而让人惊奇。其间,藏传佛教中的坛城沙画,经历专注而艰辛地完成后,以世间繁华不过一掬沙的宗教哲学观而消毁,则有更深一层的生命认知态度。坛城作品之毁,有众多诠释,除了以积累意念坛城的能量取代形式完成的视觉坛城,也包括揭示付出、收获与失去的生命历程。对于坛城,佛教界亦有如是解释,认为坛城以手轻拂即归空,乃呼应无常、幻化、不执着、空性的佛法本质。坛城之现与坛城之毁,重复轮生,不受停滞、执取等影响,符合宇宙不断经历生、住、异、灭之迁演。
  
  此外,藏传佛教中的伏藏,原指教徒在信仰宗教受到劫难时暂时藏匿、日后重新挖掘出来的经典。伏藏分为经书藏、圣物藏与意识藏。当有了再传条件,并在某种神秘力量启示下,授藏者能将其诵出、记录成文或传解其奥,此现象被称为伏藏之谜。具体到传承这些神秘事物的人,被命名为伏藏师。著名的伏藏师,乃隐于山岩流瀑,以渊深参禅之法,相承密典、圣像以及数世间的心意。如果,艺术是创造神秘的方法学,那么,我们不妨也以三种伏藏来看待艺术文字(经藏)、艺术作品(物藏)、艺术感知(识藏)之间的交流、啓迪与相互开发。
  
  3.
  
  以东方或西方来区分艺术或哲学态度的差异性,只基于诠释角度的选择。现象只是本质的氛围,两者形成了一种存在的处境。面对文物或艺术品的精神性与物质性之消长,同样是处境的课题。针对艺术作品背后的精神意志或神祕渲染力量,也有神祕学与非神祕学的看法。换言之,艺术的奥祕之处,有神祕之说,也有科学之解。
  
  关于抽象表现与身心状态的关系,英国评论家李德(HerbertRead)在《形像与观念》一书,曾将类似书写的抽象表现艺术称为「自我的未拓领域」。李德反对用神祕学来看待此类艺术,而是视之为「一种疾行草书的力量运作」之下,开发出一种介入普遍意识的创作能量。他视这些具个人风格的抽象绘画为「签名式的涂绘」。艺术家乃个自发现一种方法来观察或面对自我,并透过非统形绘画、不确定的结构,呈现心意状态。李德对抽象表现的美学论点,为抽象绘画与中国现代书画搭了一座桥梁。但就美国抽象表现艺术的笔势或色刷之精神性来说,美国艺评家有其一套美学辩証体系。
  
  1950年代至1960年代,美国战后艺术评论界有「文化三山」(kingsofCultureburg)。他们分别为姓氏都有「Berg」的格林伯格(ClementGreenberg,1909-1994)、哈洛˙罗森伯格(HaroldRosenberg,1906-1978)和列奥˙施坦伯格(LeoSteinberg,1920–2011)。这三位犹裔艺评家,都站在「纽约抽象艺术」的基点,以艺术史、美学、哲学等不同视野与观点,面对平面美学的继承,进行了延展性的阐述。但因艺术观点的歧义,以及不同的策略美学立场,分别又带动出不同的艺术理念发展。
  
  在创作状态上的心灵探讨,法国哲学家亨利•柏格森(HenriBergson,1859—1941)具有神祕学的直觉论述,则直接地提供艺术家一条新的创作生产方式。柏格森反对科学上的机械论、心理学上的决定论与理想主义。他认为人的生命是意识之绵延或意识之流,是一个整体,不可分割成因果关系的小单位。他重视直觉的发现,认为这种发现才是通向思想世界的入口。
  
  柏格森的《试论意识的直接材料》,提出时间并非是某种抽象的或形式的表达,而是作为永恒关涉到生命和自我的实在。他称这种持续性的时间与生命力类似,是一种「活时间」,可由一种趋向内在本源的内省、集中的意识所感知。他进而发展出直觉主义(intuitionism),强调直觉或直观在认识中的作用,认为直觉比抽象理性更是一种基本可靠的认识世界方式。这种生命哲学,也因带有反理性主义、反实证主义和反唯物主义倾向,而有重返记忆、经验的色彩。
  
  根据柏格森的论述,直觉是有别于逻辑理性的一种认识活动。相较而言,传统意义上的理性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把握,无论是通过感官去感知、表述,或通过理智去归纳、综合、整理,都是主体从外部去理解、描述、研究、说明客体。因此,主体和客体之间的联通必须以某种中介,即符号,作为桥梁。柏格森认为直觉则不同,它能使主体和客体直接融合为一。当主、客体达到某种无差别境界时,会使认识达到了绝对的领域。这种物我关系,在中国艺术思想中并不陌生。
  
  以另一种语言系统表述,柏格森认为理性、科学的理智认识,不能认识宇宙的本质。唯有通过一种内在的体验,一种神秘的直觉把握,才能认识世界的本质。其「绵延论」同样强调生命冲动的连绵性、多变性。在理论上,柏格森以「记忆」作为进入直觉意识的通关密码。柏格森认为,每个人都有直觉意识,直觉的产生与人的记忆有关。他认为记忆非源于物质,它是独立自存的。他的理由是:记忆和感觉是两回事。感觉是一种当下直接的存在,并占有空间,因为是可以计量的事物,所以也关乎物质。记忆则是过去影像的保存,它是潜在的,是脱离任何具体物质事物的。
  
  柏格森亦将生命冲动看为一种意识或超意识,它如火箭前进,其熄灭的残余碎片则下降为物质。记忆本身并不完全属于物质,而是物质与精神的交叉点,具有统一物质和精神的效用。他曾用诗性的语言作了比喻。他陈述,宇宙并无绝对静止之物,物质只是生命冲动或意识的暂时入睡,像茧蛹在茧中为自己预备翅膀一样,准备生命之创造与高飞。他认为那些仿若熄灭的残片,其实是仍具生命冲动的物质,是可被唤醒的。这一部份,也如同将记忆视为一个旧档案,如果我们努力找到关键字,便可以将被遗忘的文件唤出。然而,关键字如何搜索呢?柏格森诉之于「直觉」的演练。
  
  依其说法,如人不可能涉入相同的水流,记忆也没有可重复的东西。记忆承载绵延的每一个独一无二的异质瞬间。每一瞬间,也无法用分离方法各别储存。记忆似一团线圈交结,越绕越大,剪不断理还乱。如此,追忆似水年华,记忆与时间的绵延共构了生命的风景线。记忆也与时间一起滚动,如横轴画卷不断展开,古道照颜色。受西方的抗争意志影响,柏格森提出:只要我们的心灵能够违背自身,以逆转方向进行自我认知的突破,便可以运用直觉方法来认识实在。此意志上的努力,使人从惯性的理性思维,进入超越感性经验、理性认识的新领域。当抛弃一切概念、判断、推理等逻辑思维形式,也就不再需要什么表达符号了。显然,柏格森把艺术的起源,置于艺术家的「生命冲动」,因而与康丁斯基在《论艺术》中的「内在需要」有对照性。他认为,生命冲动乃是一种自由的创造活动,这种创造的活动,促使宇宙永远在变动中。
  
  4.
  
  我将这种生命冲动视为一种积极的、创造性的生存选择。也因此,无论具象或抽象、定形或不定形的优异艺术背后,应该伏藏一种令人感动的神祕宣染力量
  一西的尚仕雅集能储放多少精神性与物质性兼具的艺术能量?彭博的创作之路能有多少艺术语汇的转换在能量?观者能在场域内自我啓迪或被开发出多少感知?在未知下,艺术境内的物质性与精神性之对话已然啓动,信仰、美学、哲学与文化人类学的距离,没有我们想象中遥远。
  
  转动与伏藏,只是动静之别,而非两极状态。藉此重思六世达赖喇嘛之诗:「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便不至于有太多世间缺憾。人,不就是在各种相悖的人间距离中,自我安顿出一条共存的行径?彼得.法朗士(PeterFrance)在其《隐士:透视孤独》(Hermits:TheInsightsofSolitude)一书中,以在孤独中寻觅自我与照见神性的隐士,作为一种出世的精神生活修为。然而,社会也需要入世的精神补给。
  
  如是,看一西平措的尚仕雅集,以及其展览与收藏的选择,遂可理解其在物质世界与非物质世界的共存之道。如是,看艺术家在内在需要与被他者认可中寻求表现之道,也可视为面对艺术生命的个人挑战。如是,因为能够选择,我们也战战兢兢,在自觉中,但愿能书写出合于自己的生活与生命样态。
  
  艺术家简介:
  
  彭博
  1982年出生于中国重庆合川
  2006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获学士学位
  现居重庆黄桷坪坦克库
  
  个展
  2017年
  面壁-幻象觉醒者彭博,一莲艺术空间,觽堂文化智库,北京,中国
  
  2013年
  彭博—百里挑一•青年艺术个展秀,圣之空间艺术中心,798艺术区,北京,中国
  旅尘—彭博个人作品展,大理旅马咖啡馆,云南,中国
  
  群展
  2016年
  2016CIGE,国家会议中心,北京,中国
  道.同/契.合—中英当代艺术邀请展,云艺术中心,上海,中国
  上海青年艺术博览会主题展—城市变线,上海展览中心,上海,中国
  四点四色—中国当代艺术联展,艺术ISSUE艺术计划,台北,台湾,中国
  虎视眈眈—华人青年新绘画,琴山画廊,首尔,韩国
  墙势力—墙报艺术家展,今日美术馆,北京,中国
  Spoon艺术博览会,首尔,韩国
  
  2015年
  南京国际青年艺术双年展,南京书画院(金陵美术馆),南京,中国
  青年艺术100•回顾展,全国农业展览馆,北京,中国
  北京798印象展,海牙市政厅,海牙,荷兰
  青年思想家:勇气与自由,皇城艺术馆,北京,中国
  艺起来ArtUp—当代青锋艺术博览会,全国农业展览馆,北京,中国
  后黄桷坪艺术—08年以来的视觉维度,佳想安善美术馆,重庆,中国
  
  2014年
  艺术澳门博览会,澳门威尼斯人“金光会展”展览厅B馆,澳门,中国
  青年艺术100,全国农业展览馆,北京,中国
  净空,凤凰艺都,上海;凤凰艺都;798艺术区,北京,中国
  新身份,德国汽车工业协会柏林总部,柏林,德国
  青年决定未来,香港K11艺术馆,香港;艺术财经空间,北京,中国
  
  2013年
  青年艺术100全国巡展项目,北京|深圳|上海,中国
  第六届成都双年展主题展—万有引力,世纪城新国际会展中心,成都,中国
  变异—中国当代新锐艺术家推荐展,G1画廊,上海,中国
  复调—开放六月青年艺术家年度提名邀请展,黄桷坪当代美术馆,重庆,中国
  与时光交织的生活艺术展,新光文苑,新光天地,北京,中国
  首届艺术澳门博览会,澳门威尼斯人“金光会展”展览厅A馆,澳门,中国
  垒积-中英艺术家作品三人联展,501序空间,重庆,中国
  艺术北京“梅赛德斯-奔驰艺术突破”主题展,BeingAsia—中日韩艺术家推荐展,
  全国农业展览馆,北京,中国
  “SURGEART艺起”北京艺术节,三里屯太古里,北京,中国
  层出不穷,悦心斋,香港,中国
  
  2012年
  日常转译—时态第四回展,望江公舍,重庆,中国
  多重世界-2012中国国际青年艺术周,梯级艺术中心,798艺术区,北京,中国
  青年艺术100全国巡展项目,北京(阿拉里奥画廊)|成都|深圳|香港|鄂尔多斯,中国
  目击,坦克库.重庆当代艺术中心,重庆,中国
  
  2011年
  第二届“保时捷溢彩心”艺术作品展,重庆美术馆,重庆,中国
  
  2009年
  生化-虚实之间-动漫美学双年展,今日美术馆,北京,中国
  Green当代艺术展,中国国际贸易中心展厅,北京,中国
  虚物—新锐艺术家联展,就是SPACE画廊,798艺术区,北京,中国
  
  2008年
  独白-艺术的重建,水木当代艺术空间,798艺术区,北京,中国
  动漫美学百相,林大艺术中心,798艺术区,北京,中国
  同堂异梦,壹空间画廊,798艺术区,北京,中国
  漫天动海,林大画廊,上海,红坊艺术区,中国
  我们是未来,140平方米画廊,上海,中国
  亚洲顶级画廊酒店艺术博览会,ArtGate画廊,东京,日本
  UPDATING超越自我—青年艺术季展,墙美术馆,北京,中国
  漂浮的风景,K画廊,成都,中国
  
  2007年
  动漫美学超链接特展,月亮河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北京,中国
  从现代性到永恒—首届Animamix动漫美学双年展,上海当代艺术馆(MoCA),上海,中国
  新锐策展人计划—相信未来,北京TS1(宋庄壹号)当代艺术中心,北京,中国
  
  2006年
  嬉戏的图像—2006中国当代艺术邀请展,深圳美术馆,深圳,中国;
  重庆美术馆,重庆,中国,
  不乖—当代艺术七人联展,北京现在画廊,北京,中国
  
  公共收藏
  2013年成都现代艺术馆,成都,中国
  2007年上海当代艺术馆(MoCA),上海,中国
  2006年深圳美术馆,深圳,中国(中国佛教网)

来自: 中国佛教网 ;胡刘伟



难过

郁闷

无聊

擦汗

奋斗

慵懒

最新评论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