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穴寺位于今汝州市北约8公里,始建于东汉初平元年(西元190年),毁于董卓之乱,重建于北齐,距今有1800余年的历史,是中国最古老的佛寺之一,因当时满山野花,芳香郁积,故名香积寺。又因寺北山峰林立,峥嵘奇秀,故名"千峰寺"。隋代又名千峰寺。后汉乾佑三年改为白云寺。北魏重建寺院时,寺院地点定在白马石沟中的银洞山下。传说当时物料齐备,正要破土动工时,一阵狂风将砖石木料刮到现在寺址,风点穴位,故名"风穴寺"。又据《风穴寺志略》载:寺东龙山阳坡有大小风穴两个,山因名风穴山,寺因山名。曾与白马寺、少林寺、相国寺齐名,被称为"中原四大名刹"。
风穴寺在明代万历年间香火最为鼎盛,曾有僧众600余人,房舍300多间,土地2000余亩。风穴寺虽是北方寺院,却不沿中轴线布局,而是依山就势而建,具有江南园林风光。周围景观星罗棋布,素有八大景、七十二小景、三十六福地之称。更重要的是风穴寺保存了祖国灿烂的文化遗产,现存唐至清历代建筑14O余间;唐开元二十六年所建的"七祖塔"为全国现存七座唐代高塔之一;宋代悬钟阁内悬挂一口宋宣和七年铁铸大钟,重9999斤,被誉为"中原第一钟";中佛殿为金代建筑,为单檐歇山式,梁架结构科学严谨;涟漪亭是河南仅有的明代双层六角亭;西面山坡上的上、下塔林是中国第三大塔林。寺内现存有明代汉白玉石佛和缅甸送的佛像及明代嘉靖年间石佛30余尊、木雕佛像7尊。寺内碑碣林立,或记事、或题咏,楷、草、隶、篆风格迥异,存有唐代的尼陀罗咒、宋代的经幢、元代的塔铭。1963年被确定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8年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三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由于风穴寺远离都市,地处深山谷中,加上文革期间有部队医院占用,在中原四大名寺中保留下诸多唐宋金元明清的建筑遗存,为中国建筑史上留下厚重的实物资料,被古建专家誉为中国的古建博物院。 风穴寺风景区主要景点有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风穴寺、上下塔林、风穴寺国家森林公园等组成一个人文景观、自然景观有机结合的旅游景区。其中以千年古刹风穴寺最为典型。风穴寺有珍珠帘、大慈泉、锦屏风、吴公洞、望州亭、玩月台、升仙桥、悬钟阁等八大景;有小龙门、石龙头、活凤尾、东山仙人等七十二小景和冬暖、夏凉的 三十六福地。风穴寺保存了唐、宋、元、明、清历代的文物和建筑,被专家称为"古建筑博物馆"。其中最完整的三个建筑是唐代七祖塔、宋代悬钟阁和金代中佛殿,这三个建筑被称作是风穴寺的三大国宝。 寺前有接圣桥,传说是拜接乾隆帝圣旨的地方,故名"接圣桥"。桥上青石栏杆雕刻玲珑。桥北是观音阁,为重檐歇山式,飞檐挑角,细工剔透。该阁俗称"水府"。因阁前有大慈泉,碧水喷涌。阁后有东西龙眼、君子、问清、盈科诸泉汇于桥下,泉水环绕"涟漪亭"一周,观音阁恰似水中龙宫,故名"水府"。 中佛殿建于金代,距今已有800多年,为单檐歇山式建筑。毗卢殿位于中佛殿后,重建于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殿内有永乐七年周王朱肃献的汉白玉释迦牟尼佛像一座。三层悬钟阁建于宋代,阁内悬挂有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铸造的铁钟一口,重4998公斤,造型浑厚古朴,铭文清晰。中佛殿,为典型的金代建筑,建于15米高的砖台上,飞檐挑角,似展翅欲飞,为河南省保存最完整的金代殿堂建筑。毗卢殿,建于明成化的间,是一座琉璃殿,殿中一尊汉白玉石佛,为明永乐七年住地开封的周王所献。 大雄宝殿之后,拾级而上,攀登108级台阶,穿过方丈殿、罗汉殿,便是望州亭。此处海拔305米,临亭俯瞰,寺内亭台楼阁、殿堂碑塔尽收眼底;向北眺望,9华里处的玉皇山紫霄峰连着紫云峰、香炉峰、沙帽峰、石榴顺峰等九峰,逶迤叠拥着寺院,宛如九条长龙,故称九龙口;向下俯视,山峦环拱,状若莲花,寺院恰居莲台中心。 现存最早的建筑是唐开元年间建造的七祖塔,高24.16米,为九层密檐方形砖塔。风穴寺寺院周围有元、明、清各代寺塔84座,是河南省第二处较大塔林。风穴寺历史悠久,不少文人墨客曾在这里留下了珍贵的足迹。新中国成立后,该寺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现已对外开放,不少国际友人慕名而至。其中七祖塔,建于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高24.16米,为方形九层密檐式砖塔,塔身外轮廓呈抛物线,是中国迄今保存完好的6座唐塔之一。 风穴寺悬钟阁,建于宋,内悬9999斤重的宋宣和七年(1125年)铸造的大铁钟,为宋代保存至今的稀有珍品。该钟铸造精致,声音洪亮,因此,"风穴钟声"为汝州八景之一。
风穴寺外有奎光塔,和寺内的至高点望州亭遥相呼应。寺院周边的山坡上还分布着上下两处大型塔林,包括唐、元、明、清和近代的僧人墓塔及其他砖塔石塔146座,数量仅次于河南登封少林寺和山东长清灵岩寺,位居中国第三。寺外有塔林数处,保存历代基塔计115座,仅次于少林寺而居河南省第二位;另存有历代碑刻和元明清各代的佛教造像等。 全寺周边山清水秀,林木葱郁,风景幽美,现已辟为一处国家森林公园。 寺内碑碣林立,上自五代时后汉乾佑三年(950年)的《风穴千峰白云禅院记》,下至宋、元、明、清碑刻,或记事,或赋诗,真、草、隶、篆,各体具备,其中不少是艺术珍品。此外,有珍珠帘、大慈泉、玩月台、升仙桥、翠风亭、银屏风、吴公洞、望州亭等八大奇景,还有小龙门、石龙门、洗风尾、东山仙人靴、西山一尊佛、半云巢、无心处等72小景。 风穴寺的佛教传承,初为天台,后为临济。唐开元间,有天台七祖贞禅师在此修习止观。唐末,禅宗临济宗之三祖南院慧,四祖风穴延沼,五祖首山省念皆在汝州广弘佛法。史料称"至南院以下,皆佛祖正传,灯灯相续。彪炳史录者,虽曰不尽出于风穴,然源流相承,肩比踵接,汝海宗风,一时独盛。固亦法运中云龙风虎之会也欤。"风穴寺景色优美,四季宜人,故名闻中外,被誉为中州大地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吸引了海内外诸多佛子游人。佛教传承历史悠久,初为天台宗,天台七祖贞禅师长期住持风穴寺,成为天台宗的大本营。五代时期,禅宗最优秀的支脉临济宗取而代之,在风穴寺将临济宗发扬光大。清初,临济三十二、三十三、三十四、三十五祖再住风穴寺传法,故风穴寺有"天台临济两祖庭"之说。与少林寺相比,风穴寺历代高僧多为学富五车的文豪,保留和传承着儒、释、道大量的精华内容,让学者专家们流连忘返,自古就有"武少林、文风穴"的说法。(新浪佛学)
来自: 新浪佛学 ;胡刘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