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民网 首页 河南公益 好人好事 查看内容

小胡同里的家风故事

2017-3-15 20:03 |原作者: 朱艳艳 | 评论: 0|来自: 洛阳文明网

摘要: 汝阳县王坪乡王坪村,有一个名叫西过道的小胡同。这个胡同,不简单!  去年5月,居住在胡同里的赵小法入选“中国好人榜”,其不畏艰辛、独自撑起多难之家的感人事迹受到社会各界纷纷赞扬。其实,在这个小胡同里, ...

汝阳县王坪乡王坪村,有一个名叫西过道的小胡同。这个胡同,不简单!

  去年5月,居住在胡同里的赵小法入选“中国好人榜”,其不畏艰辛、独自撑起多难之家的感人事迹受到社会各界纷纷赞扬。其实,在这个小胡同里,还有许多感人的家风故事在上演着……

  小胡同,孝家风

  从汝阳县城出发,在崎岖的山路上蜿蜒而行了1个多小时,我们终于抵达汝阳县最偏远的王坪乡。过了乡政府,没多远就是西过道小胡同。

  胡同不长,走到尽头就是赵小法家。68岁的赵小法抱着孙子,在院里转悠,不时和智障的妻弟说说话。

  40年前,赵小法与李秀云结婚后,成了上门女婿。在当时,李秀云家是远近闻名的特困户。她的父亲李随科受伤致残,母亲任朵患有严重的心脏病,排行老二的李秀云,还有两个未嫁的妹妹和一个痴呆弟弟。

  做装卸工、建房、架桥、修路……赵小法像永不疲倦的机器人,拼了命挣钱养家,给这个穷困潦倒的家庭带来了转机。后来,李随科患上食道癌,赵小法背着他去医院治疗,晚上和他住在一起,端水喂药、倒屎倒尿。两位老人去世后,赵小法披麻戴孝,给老人送终。

  点滴见真情。赵小法几十年如一日,悉心照顾妻子一家老小的事迹感动邻里。

  赵小法家的对面,有一栋新盖的小楼。二楼,是张兵一家。43岁的张兵常年在外务工,妻子金俭省留在家里照顾公婆和两个孩子。

  张兵的父亲耳聋,母亲耳聋且患有糖尿病、腰椎间盘突出,站立、走路时勾着腰,直不起来。洗衣做饭、梳头剪指甲,金俭省把两个老人照顾得无微不至。胡同里的村民议论起来,都说“兵家的媳妇真孝顺”。

  长辈做,晚辈学

  在农村,少有成文的家规家训,家风大多靠着长辈做、晚辈学,一代一代传下来。

  张兵有一个弟弟,比他小8岁,名叫张兵力。长兄如父,眼看着哥嫂把身体残疾的父母照顾得体贴入微,张兵力记在心头。到广东创业后,张兵力时时挂念父母。每次父母身体有恙,他不论多忙都要抽身回家陪伴。结婚后,他不与哥哥分家,隔三岔五往家寄钱,生怕父母生活紧张。

  前几年,张兵力在县城给父母买了一套房子。可县城车来车往,老两口生活不便,就又搬回王坪村。去年春节,张兵力悄悄给嫂子买了一辆汽车,方便她带着父母到县城检查身体。

  “要说孝敬老人,俺家楼上的杨顺清更是学习的榜样。”金俭省摆摆手,向我们介绍起来。

  杨顺清的岳母是个聋哑人。与妻子黄娥结婚后,杨顺清就把岳母接到身边悉心照顾。12年前,他又把黄娥无人照看的侄子接回家,护养至今。

  “我妈闹脾气,不吃饭,只有顺清哄得住。”黄娥说,杨顺清对她母亲的百般照顾,胜过对待亲生父母,她自愧不如。

  杨顺清所做的这些,都是跟着父母学的。早年,杨顺清的父母曾赡养同村一位老妇并照顾她的两个儿子40余年,给老人养老送终。那时候日子苦,没有粮食,杨顺清的父亲步行几十公里到外村借粮,做饭给老人吃。老太太去世时,108岁高龄。

  扬家风,传佳话

  “像金俭省这样的好媳妇、杨顺清这样的好女婿,是真孝顺,不多见!”见我们来采访,住在胡同里的华建忍不住过来说两句。

  最让他感动的,是金俭省。原来家里条件苦,金俭省在家照顾老小,丈夫和弟弟在外打拼。如今丈夫是江西一家公司的区域经理,弟弟的生意也做到了国外,家里的生活条件今非昔比,可金俭省依然无怨无悔在偏远的山沟里照顾老人,这种付出令人敬佩。

  “要说这三家人的故事,王坪村大多数人都知道,确实是一家比一家感人。”王坪乡文化站站长申宏说。在外人看来,赵小法含辛茹苦大半辈子,给岳父岳母养老送终,已经是邻里学习的榜样了。现在已年过花甲的他,还坚持照顾妻弟。妻弟呆傻,经常跑丢。每次,赵小法都漫山遍野跑着找他。

  “住在这好家风的胡同里,自然而然有种荣耀感,要跟着学、尽孝道。”西过道小胡同村民李珍说。在家里,她常常拿赵小法、金俭省、杨顺清当典型,教育子女尽孝道,“不能给咱西过道丢人”。

  采访结束时,已是午饭时间。黄娥扶母亲、婆婆坐上饭桌,杨顺清和儿子、侄子端菜端饭。杨顺清拿起一个馒头递给岳母,岳母笑笑,也拿起一个馒头递给他……

(洛阳文明网)
来自: 洛阳文明网 ;原作者: 朱艳艳 朱亚康



难过

郁闷

无聊

擦汗

奋斗

慵懒

最新评论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