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茶从一开始就与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最初,茶为僧人提供着不可替代的生活原料,而僧人和寺院又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和制茶技术的进步。茶圣陆羽在其《茶经》中就有着不少对佛教的颂扬和对僧人嗜茶的记载。在茶事实践中,茶道与佛教之间已经有着越来越多的思想内涵共通之处。禅茶就是在这样的基础上产生的,品茶如参禅,故中国历来有“茶禅一味”之说。
宜黄黄茶的种植历史,至少可以上溯到明朝的洪武年间。那时曹山宝积寺刚遭兵毁,一廖姓高僧显化禅师受命担任主持。他在正对着寺庙的一座山上发现了一蓬树龄逾百岁的再生型黄茶树。据当地山农反映,该处早先有一大一小两株茶树,后来那株小的死了,留下了这株大的在这座山上孤独地生长了一百多年。种茶经验丰富的显化禅师对这棵茶树饶有兴趣,天天与其相伴。观察、施肥、剪枝等,发现其嫩芽四季呈金黄色,鲜叶饱满,黄化程度高,制成的干茶凸显金黄,品质尊贵。无论是干茶还是冲泡后的茶汤,嫩香持久,汤色嫩黄明亮,唇齿留香。显化禅师命人将其小心侍奉,年年采得少许黄茶,精心炒制,用以接待来自天南海北的高僧大德,一时在茶界美名远播。因黄茶所在的山形状像一碗盛满的斋饭,供奉着菩萨,所以人们把这座山叫做供养山。就是这供养山的一树黄茶,给寺院带来不少美誉和香火。此后,显化禅师历经5年,“任勤劳、剪嵩莱”“修佛殿,建法堂,天王殿巍於前面,钟鼓楼列於东西”“长廊环绕,住居鳞次”,把曹山寺修整的甚为壮观,据传僧尼多达二百余人。 洪武六年(1373年),宜黄和周边县发生百年不遇的大旱,难民剧增涌入曹山寺。显化禅师毅然力排众议,将寺内积蓄的一千多担稻谷全部用来赈济灾荒,此善举声播四方。明太祖朱元璋知道后,特敕封显化为“斯道禅师”,并赐寺额为“宝积禅林”。此后,曹山寺由临济宗三十一世王如禅师、三十二世行秀禅师相继主持,他们将那棵黄茶培育、扩培到约30余亩面积布满一面山坡,成为曹山寺的大宗庙产。而真正使曹山黄茶名扬天下的应是谭纶和汤显祖这两位文、武名臣。 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三月,在浙江任布政使司右参政兼按察使司巡海的谭纶,因父亲逝世,丁忧回籍,守制三年。期间他为替母亲和父亲还愿,两进群峦叠嶂、山清水秀的曹山寺。这年的四月二日,谭纶沿曹溪漫步来到秀竹连绵、景色宜人的曹山寺前的供养山下。主持王如禅师得知谭纶来访,知道他不仅是军事家,又是戏剧活动家,品茶高手,忙远迎进入禅室。只见他把一撮黄茶放进一个茶瓯里,倒下滚烫的开水,把杯里浮起的泡沫倾倒在另一只杯子里,然后再加水冲泡。很快,山野自然的香气氤氲而起。王如禅师端起杯子敬请谭纶品尝,谭纶看着杯中的黄色黄汤,叶片莹薄透明,叶底完整均匀成朵,似片片翡翠起舞。闻着那袅袅升起的茶香,谭纶小心地喝了一小口,但觉滋味鲜爽,回味甘而生津,一股清淡的茶香涌入口中,他连忙喊:“好茶、好茶!” 王如禅师用浓重的乡土口音向他介绍了黄茶的发现、种植和制作过程,谭纶这位品茶高手,为家乡有这等好茶而感慨。于是,他们如多年未见的老友,慢慢聊着茶、品着茶,再也不管窗外溪水流淌的声音,还有那被山风吹斜的细雨。不久,谭纶在丁忧期间受朝庭之命“夺情”领兵出战,在闽、粤两省指挥抗倭,节节获胜。在回京复命时,将曹山黄茶进贡给明世宗皇帝朱厚熜品尝。皇帝品后,龙颜大阅,当即将曹山黄茶钦定为当朝贡品,并正式将宜黄的曹山黄茶取名为“曹山黄”。 而汤显祖与曹山黄茶结缘,却是因了宜黄戏的原因。宜黄班的演员奉清源为祖师,一千多名宜伶欲集资建祠以祀,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汤显祖应宜黄腔演员之请,根据自己多年来的戏剧创作和在演出活动中的感受,写下了《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宜伶们感激汤显祖对宜黄腔的支持与厚爱,更为感谢他撰写《宜黄县戏神清源师庙记》这篇不朽之作,奉上了两包由曹山寺主持行秀禅师亲自炒制的曹山黄茶。汤显祖品过茶之后,对曹山寺和行秀禅师心向往之,亲临曹山寺拜访。这行秀禅师不仅禅宗造诣很高,对茶道亦有精深的研究。行秀禅师在其打坐的地方雨花岩接待汤显祖,取来岩前井水煮曹山黄茶。淡淡的几片曹山黄泡在水里,慢慢地释放出茶香时,清浅的绿色就像沏进了一片阳光。在这样清浅的金黄色里,能听见山风,能感受到山泉。他们谈中国的茶道所追求的茶禅一味;也谈日本茶道所讲究的四个字——和、敬、清、寂;也谈禅宗的“心佛平等”观念。两人因茶而引为知音,“缁素结交”十余年,一时传为佳话。当然,汤显祖晚年思想比较消极,这同他潜心佛学有关,也同他辞官后长期置身于政治斗争之外有关。他自称“偏州浪士,盛世遗民”,说“天下事耳之而已,顺之而已”。后又以“茧翁”自号,可见其深受禅宗佛学影响。 如今,曹山寺这座千年古刹,在当地政府、海内外诸山长老和十方众善信的鼎力相助下,克服重重困难,历时十余载重放异彩,曹洞宗祖庭再现辉煌。而曹山黄,这一曾经名扬天下的黄茶名品,已为有识之士重新繁育,继而被政府作为重要的扶贫产业加以发展。曹山黄,这个充满神秘色彩的色泽金黄的珍稀茶种,已经在宜黄的山间悄然蓬勃生长,必将“泡”出一个新的传奇。宜黄人有理由相信,弥足珍贵的曹山黄不仅是历史上的禅宗仙茗,而且应该是人人可以分享的禅宗仙茗。
曹山寺始建于唐咸通(公元870—873)年间,由佛教禅宗、南岳清源法系弟子本寂禅师所创,是中国佛教禅宗五大派系之一—曹洞宗的祖庭。 祖师本寂俗姓黄,名元证,法号本寂,系福建莆田人,19岁在福建灵山出家,25岁受戒,得到江西宜丰洞山高僧良介禅师真传,来到宜黄弘扬宗法。有一夜,本寂梦见六祖在他手上写了“心坚石穿”四字,遂住持曹山,在曹山“法席大兴,学者云萃,洞山之宗,至即为盛”,名扬四海,被称为“曹洞宗”,为中国佛教禅宗五大派系之一,故曹山宝积寺被称为“曹洞宗”’祖庭。 宋朝嘉定16年(公元1223年),日本学僧道元(承阳大师)来华参禅,拜曹洞宗第十三代祖师如净禅师为师3年 ,受禅宗和法衣而归,回日本建永平寺作为传播曹洞宗的根本道场,法系繁衍,至今教徒有800多万,寺庙15000多座。 宜黄黄茶,在生长环境方面有三个特点,一是生长海拔在400米到600米之间,这个海拔是茶叶生长的最佳海拔,山坡生长的茶叶之所以较平地优良,主要是因为云雾笼罩、湿度足够且气压低、日照长,使得茶芽柔嫩,芬芳物质增多,因此醇而不苦涩;另外紫外光照射多,对茶叶水色及出芽影响极大。 二是山坡经常云雾缭绕,在云雾笼罩下,茶叶的湿度均匀。凡空气中湿度较大的山地区域,多适茶树生长,著名茶区多沿江河而上,如杭州的西湖、武夷九曲、宜黄黄茶等,都位于山川秀丽之地区。 三是茶园周围有大量野生花朵,如桂花、金银花、野蔷薇、山茶花等,宜黄黄茶与各种花朵相互呼应,吸取花朵精华,故有独特之黄茶香味。 勤劳的采茶人。怎么不是采茶姑娘?让大家失望了吧,这才是真实的采茶大妈,日复一日辛勤的采摘最嫩的茶尖。 宜黄黄茶的采摘期可从每年的4月一直到10月。 采茶奶奶,动作娴熟,曾经也是水灵灵的采茶妹子呢! 采好的茶叶准备称重。 数千亩茶树正在生长。 宜黄黄茶,采摘的就是最顶上两片嫩叶。 嫩叶特写 采完的茶叶先铺开晾晾 放入茶机炒茶 炒好的宜黄黄茶 宜黄黄茶精美的包装 宜黄黄茶茶园附近的观音山水库,这是水坝在放水,飞流直下三千尺啊! 观音山水库位于江西省抚州市宜黄县东陂镇,因坝址坐落在东陂镇观音山麓观音洞附近而得名观音山水库。水库大坝气势雄伟,参天耸立,磅礴壮观。水库内碧波荡漾,水域蜿蜒曲折,两岸峰峦叠嶂,四季常青;奇峰异木,怪石险湾,舟移景换。水域峡谷绵长多湾,岛屿和半岛罗列其中,极具浪漫气息。湖区还有黄金岭瀑布、黄柏岭瀑布,一年四季流水飞奔而下。湖区林木生机盎然,动植物种类繁多,有大型常绿阔叶林,针叶型乔木,各种可供观赏型花草。原生树种有毛竹、银杏、马尾松、杉木、山柏、南方红豆杉、桦树、樟树等数百种,其中银杏、红豆杉等 为我国优良珍贵树种。名贵中草药有杜衡、吊兰、百合、七叶一枝花、三七、灵芝、雪草等 。珍稀动物有华南虎、云豹、黑麂、穿山甲、蟒蛇等。另外还有名贵的娃娃鱼和昆虫数十种。(新茶网)
来自: 新茶网 ;胡刘伟
|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