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上年纪的老许昌人都还记得曾列“许昌十景”之首的“文峰耸秀”,那座明万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由许州知州郑振光倡导创建的十三层楼阁式砖塔,结构严谨,气势雄伟,为河南省200多座明代砖塔之冠。她既因寺得名“文明寺塔”,又因寄托了历代许昌人崇文尚德的理想而被命名为“文峰塔”。几百年来,文峰耸秀,文脉相传,不仅成为许昌市的醒目地标,建在文峰塔下的许昌实验小学也是彰显许昌教育水平的旗帜和标杆。 许昌实验小学是建国以后许昌地区成立的第一座寄宿制学校,我们那一届学生则是许昌实验小学建校以后正式招收的第一届学生,也是唯一一届从一年级到六年级全部在校、名副其实的全日制学生。从六七岁入学,到十二三岁毕业,我们在这里度过了一生中最幸福的童年时光。 儿童期是一个人一生中发展最关键的时期,这段时期的身心发育对今后的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能在实验小学生活、学习,是我们一生的幸运。在这里,我们接受了系统、完整、高水平、高质量的正规教育,长身体,长知识,长学问,长见识,长能力,长素质,像刚刚出土的幼苗,沐浴着新中国的阳光雨露,含苞吐蕊,茁壮成长,从茫然无知的孩童成长为朝气蓬勃的少年。 虽然我们毕业后不幸遭遇了文革狂潮,同学们也都在命运的裹胁下四处流散,天各一方,但是无论什么时候我们都没有忘记母校的培育,没有忘怀老师的教诲。就凭着在实验小学打下的这点底子,我们都在以后的艰难岁月里经受住了各种艰辛和磨难,都成为了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也正是靠着在这所学校养成的正统、正确的学习观、道德观和价值观、人生观,我们在以后曲折的人生道路上都没有迷失方向,在我们这一届六七十个学生当中,没有一个罪犯,也没有一个贪官,不论从事什么职业,不管职务高低,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应有的贡献。所以,我们才敢于充满自豪地把“许昌实验小学1966届毕业”填写在履历表的第一行;所以,当我们重返母校,面对恩师的时候,都能够问心无愧地说,我们没有辜负老师们的辛勤培养,没有玷污母校的英名和荣光! 前些日子,在阳春三月,桃李芬芳,一年之中最美的季节,我们这群当年的“桃李”,从全国各地相约而来,返校聚会,寻根访师,又回到了文峰塔下熟悉的校园,又见到了曾呕心沥血辛勤培育我们的恩师。当天真可爱的小校友亲手为我们戴上鲜艳的红领巾,在这熟悉又陌生的校园里故地重游,我们就好像进入了奇妙的时空隧道。 还是当年的那片土地,还是当年的那个校园,听着从文峰塔上传来的阵阵风铃,仿佛又回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初那年轻的母校。一排排宽敞明亮的教室里,是哪位老师在工笔板书?粉笔在黑板上划过,那“吱吱”的声响多么悦耳!是哪间教室不时传出朗朗的读书声,稚气未脱的童声里分明有我们的余音绕梁! “叮呤呤”的下课铃声唤出了多少活泼雀跃的孩子,欢快地奔跑在生龙活虎的操场,弯下腰身在实验田里施肥除草,踩着凳子在走廊里出墙报,伸长了脖子在合唱队里引吭高歌……那满头大汗打乒乓球的小男孩是你?是我?那裙裾飞扬跳皮筋的女孩子是她?是你?大食堂的小饭桌旁,整齐地围坐着就餐的学生;大宿舍里,熄灯铃声响过,不知是哪位老师、阿姨又来查铺,轻轻的脚步呵护我们安然入梦……50多年前在这里发生过的一幕幕历历在目,令人百感交集,唏嘘万千!50多年的岁月弹指一挥,挥去了多少风云往事,却挥不去我们对幸福童年的绵绵追忆,对母校和恩师的无尽思念! 当年精神矍铄的老校长如今虽然坐上了轮椅,昏花的老眼却还能认出几十年前的顽皮学童,还能准确叫出我们的学名。当年风华正茂的老师如今都己八九十岁高龄,与往日的学生握手相拥,也禁不住老泪纵横。从这些新中国第一代的优秀教育工作者身上,我们深刻感受到了“灵魂工程师”的高尚品格,真正读懂了“燃烧自己,照亮他人”的“蜡烛精神”。 感怀母校,铭记师恩。我们对母校,对恩师,有着割舍不断的骨肉亲情,对难忘的小学时代有着牵肠挂肚的怀念与眷恋。我们热爱母校,不光是仰慕她辉煌的历史和显赫的名声,更敬重那些学高为范、倾心育才的老师和代代传承的优良校风。许多在外地工作的同学回家探亲,首先要探望母校,看望恩师。 许多家在本地的同学想方设法也要把自己的儿女、孙辈们送到实验小学就读。我们这一届同学中,就有不少兄弟姐妹、儿女孙辈同是实验小学的校友。“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看到这些年来母校翻天覆地的变化和日新月异的进步,我们感佩不己,由衷地祝愿母校与时俱进,把这座有着悠久历史和光荣传统的名校办成人才辈出、活力四射的百年老校。 我至今还清晰地记得我三年级作文《我的母校》的开头:“当东方的第一抹阳光照亮了高高耸立的十三级文峰宝塔,我的母校——许昌实验小学的校园里就传来了清脆的上课铃声……”虽然如今文峰塔的身影早已淹没在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当中,但在我们那一届毕业生心里,文峰塔永远是母校的标志和精神的寄托,我们的微信群名就叫“文峰塔友”,文峰塔下的童年记忆也将伴随我们崎岖坎坷的一生。直到我们老得像一个影子,老成了一张旧报纸,我的母校也还是一首写不完的散文诗…… (中国网)
来自: 中国网 ;陈嘉祯
|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