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王斧劈三门开, 流传神话数千载, 门遏激流浪滔天, 惊涛咆哮奔蓬莱。 这是1957年中学时代,我在三门峡大坝建设工地参加劳动时所看到的黄河三门峡,并有感抒怀。当年如火如荼的建设工地,红旗招展,炮声隆隆,号角阵阵,闪烁的电焊弧光时时划破夜空,气势相当恢宏。 当时条件十分艰苦,来参加义务劳动的师生们住席棚、吃咸菜,人抬肩扛,挖土运石,尽己所能默默奉献着。那是一个热血沸腾、充满激情的岁月,全国上下都在支援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的建设。我为自己能生长在三门峡、能为三门峡大坝工程出一份力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当时作家、诗人竞相为三门峡写文赋诗。冰心的《奇迹的三门峡市》激荡着祖国各地的热血青年前来支援三门峡建设,贺敬之的《三门峡——梳妆台》是何等的气魄: 神门平,鬼门削, 入门三声化尘埃! …… 望三门,门不在, 明日要看水闸开。 责令李白改诗句: “黄河之水‘手中’来!” 银河星光落天下, 清水清风走东海。 1960年万里黄河第一坝,在三门峡落成,峡谷平湖、碧波荡漾的美景呈现在人们面前。随着大坝水利建设,黄河明珠三门峡初露姝容。笔直宽阔的黄河路及两侧美观新颖的三层楼房,一枝独秀的交际处小洋楼,从湖滨火车站开往大坝的小火车都给我留下了深刻而美好的印象。 光阴似箭催人老, 转眼将逾古稀道。 而今回望壮年事, 豪迈不负好时朝。 三门峡这座新兴之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一步步走向辉煌繁荣的艰辛历程历历在目。特别是区划调整以来,我担任三门峡市大型项目办公室主任期间,亲自参加了黄河大桥、西火电厂、黄河路改造、陕州大道、青龙涧河治理等一批大型重点项目的创建过程。当时全市上下团结一致,奋发图强,内引外联,因地制宜,使这些项目逐个竣工,很快见到成效。这一切既为我市的经济发展、环境改善、生态平衡奠定了基础,也惠及民生,初步形成路通纵横,结构合理,活力强劲的城市新格局。老百姓明显感到在出行、就医、教育等方面便捷多了。 就拿三门峡黄河大桥建设来说吧。记得那是在1986年3月晋陕豫黄河金三角经济协作区第一次会议上提出了建桥申请,接着我和大项办工作人员陪同市领导马不停蹄地到省政府、省交通厅跑立项,有时还需要到国家计委(现在的发改委)争取协调和资金支持。侯国富副市长亲自挂帅,和我们一起奔波,大家常常因陋就简、吃方便面。跑黄河大桥以及后来的火电厂项目都有很大难度,当时的口号是“硬可跑断腿,也要项目立得稳”。侯副市长因劳累过度,曾经在京突发心脏病,多亏抢救及时。经过选址、立项、环评、资金落实、请专家座谈论证等环节,黄河大桥终于在1991年11月1日正式开工,1993年9月30日会桥合龙。自此,人们去山西不用再到茅津渡坐船了。 春暖踏青黄河边, 风舞恍入桃花源。 万顷湿地千重翠, 天鹅北去亦流连。 三门峡是黄河文化最重要的发祥地之一,近些年来,黄河文化旅游节开展得有声有色,在生态文明建设,文物古迹保护等方面,也开拓进取,卓有成效。加之仰韶文化遗址、函谷关旅游胜地以及虢国博物馆等一批名胜古迹荟萃于此,使三门峡在全国知名度越来越高。 而今,我退休15年了。三门峡的自然生态环境越来越好,阳春三月,登上迎祥阁,俯视黄河,犹如蓝天悬明镜;夕阳中,又似碧波映彩虹。牡丹苑,天鹅湖,文博城,宝轮寺塔交相辉映,美不胜收。夜晚,青龙涧河水上舞台,华灯齐放,歌声悠扬,舞姿袅娜,五彩喷泉绚丽夺目,给人带来无限欢乐。 这些年来,每年都有成千上万只白天鹅从遥远的西伯利亚和蒙古国长途跋涉来到三门峡黄河湿地过冬。这些灵动圣洁的仙客欢唱嬉戏于黄河之滨,翩若惊鸿,仪态万方,婀娜多姿,引来了全国无数的游客到三门峡参观游览。随着人们重视环保、爱护鸟类意识的增强,一幅幅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美丽画卷,在崤函大地展现。三门峡,美丽的天鹅城,黄河上的一粒明珠,名声越来越响亮! 60年过去了,黄河安澜国泰民安的宏伟目标激励着几代三门峡人为之奋斗。三门峡的独特魅力和拼搏创新精神,已经渗透到我们的血脉里。六十周年一甲子,希望通过建市60周年的纪念活动,能把这种拼搏创新的精神和美好的回忆留下来,启迪年轻一代,将美好的精神代代传承下去,创造三门峡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 (中国三门峡网)
来自: 中国三门峡网 ;陈嘉祯
|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