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原动力,技术创新已成为企业增强竞争力的“硬道理”。 近几年,面对传统经济元素增长受阻,豫企发力急需寻找突破口。此时,一个个标配技术创新的“河南智造”惊艳亮相,撑起了河南区域竞争力的脊梁,而豫企也凭借过硬的技术创新实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游刃有余,用成绩诠释了什么叫“河南力量”。 1 豫企技术创新领风向前 技术创新,是一家制造企业的灵魂。 纵观河南制造业近几年的发展,传统经济元素增速放缓,科技创造价值正在凸显,这似乎成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秘诀”。 “产业转型升级,关键要从传统产业中挖出新动能。”河南省发改委主任刘伟在接受大河报记者采访时曾如此表示。而这里的新动能不得不说得靠技术创新来支撑,河南的传统制造企业也正是通过抢占技术制高点,诠释着技术创新对一个企业的重要性。 例如掌握核心技术的新能源客车领军企业宇通客车,进入定制时代的中国一拖,3D打印定制“人造宝石”、打破国外垄断的黄河集团、为全球输出“森源标准”的森源集团……众多豫企正在用技术创新的力量为全世界输送“河南智造”。 “目前我们已获得授权专利1089件,其中发明专利64件,主持、参与制定国家、行业标准69项。”据宇通客车相关技术人员表示,宇通客车自主研发的新能源客车动力系统已成为行业主流动力系统,助推了整个客车行业的规范和发展。而根据其2016年年报公布的数据,新能源客车销售收入187.5亿元,在总营收中占比超五成,创下了国内客车企业新能源客车年销量的新纪录。 即使今年一季度,在国内新能源客车发展暂时放缓的背景下,宇通客车插电式产品销量也同比增长高达141.36%,海外市场大单频现,继续引领行业发展,彰显出领军者风范。可以说,宇通新能源客车的迅速崛起,得益于宇通客车在新能源市场的前瞻性布局和创新核心技术。 同样属于汽车制造行业,河南省中原内配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原内配)作为一家汽车发动机配套设备生产企业,凭借其领先的技术实力,在国内外汽缸套行业始终占据龙头地位,其生产的“河阳”牌汽缸套,为康明斯、福特、克莱斯勒、MAN等世界主要汽车厂商所使用,不仅占据全球15%以上的市场,而且保持了连续11年无质量问题的纪录。 “为啥国外的卡车,有一半以上都用我们的产品?主要因为我们的技术始终走在别人前面。”中原内配监事会主席薛德军说。 据悉,这个将研发视为生命的企业,在全球建立了三个研发中心。长期领跑于行业的研发技术,也给中原内配带来蓬勃动力,使之成为世界三强之一、亚洲最大的汽缸套专业化生产企业。 在河南,像宇通客车、中原内配这样的企业很多,作为省内乃至全国大型的传统制造产业,它们更直观和充分地知晓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并将提升科技创新能力放在企业发展的重要位置。此外,中信重工的矿物磨机、中国一拖的大型拖拉机、中铁装备的大型盾构机、许继电气的特高压输变电装备、汉威电子的气体系列传感器、郑煤机的煤炭综采设备、黎明重工的破碎设备等多个制造业单项产品均位居全国领先,其不仅代表了河南制造业科技创新的前沿水平,也代表了中国制造业在单项领域的最高水平。 2 砸钱拼机制“绞尽脑汁”促创新 制造业作为实体经济的根本,是否拥有先进的制造技术,已成为衡量一家制造企业或地区竞争力的重要标志。而像宇通客车、中原内配、森源重工、中国一拖等能在技术创新上取得如此突破,并非一朝一夕之事。 作为中国客车第一品牌,宇通客车连续14年保持国内行业第一,并领跑全球客车行业,保证国内市场占有率多年来位居第一。这些成绩的取得,与宇通客车对科技创新的高度重视是分不开的。据悉,为激发技术创新,宇通客车历年研发资金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始终保持在3%以上,且每年用于技术创新的奖励基金超过1000万元,逐渐形成了投入促创新、创新促发展、发展促进步的良性循环。 此外,宇通客车积极推进“产、学、研”有机结合的创新共同体,与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吉林大学、郑州大学等高校展开全方位的合作,建立院士工作站,引进4位院士为重大决策提供战略咨询;依托企业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引进和培养高端人才26人;与北京理工大学、吉林大学等高校联合举办工程硕士班,培养技术骨干120余人;形成了电动客车技术、客车安全技术、校车研发等3支省级创新型科技团队。据宇通客车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宇通拥有专业技术人员2800余人,其中博士30余人、硕士300余人,这些都为宇通客车技术创新提供了人才保障。 无独有偶,河南森源集团从创始之初,将“依靠机制创新引进高科技人才、依靠高素质人才开发高科技新产品、依靠高科技新产品占领市场制高点”作为长期的发展战略。如今,公司每年召开一次科技创新表彰大会,会拿出近百万元的资金,奖励在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综合创新等方面做出突出贡献的员工。这极大激发了科研人员的创新热情,使得新技术、新产品不断呈现。 然而,技术创新拥有人才保障并非万事大吉,关键还得经受住失败尝试的打击,具有越挫越勇的志气。作为世界三强之一、亚洲最大的汽缸套专业化生产企业,中原内配就是很好的典型。 “中原内配的成功,并不是一蹴而就,在2001年刚走出国门参与国际竞争时,企业也曾吃过大亏。”据中原内配相关技术人员回忆,2001年走出国门时,中原内配的规模已居亚洲第一,然而技术创新能力明显不能与国外相匹敌,国外采购商曾在一次考察中就对中原内配提出100多项整改意见,这对当时的中原内配来说,是一次巨大打击,同时也正是经历了此次挫折后,让企业看到了技术创新的重要性。 如今,130多项专利,40多项发明专利,十几项国家标准制定……将科技转化成生产力的做法,在中原内配这些年的发展中始终占据醒目位置,也正是依靠这种市场先导、自主创新的理念,保持对外出口和企业规模的持续扩大。 然而,在“绞尽脑汁”促进技术创新中,宇通客车、森源集团、中原内配只是众多豫企的缩影,越来越多的省内制造业正通过创造更多适应市场需要的新举措、新方法,力争走在时代潮流的前面,赢得更大市场。 3 技术为新旧动能转换赢战机 “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升级,产业升级支持科技创新,二者良性互动,共同发展。”这就是河南众多制造企业在转型升级中走出的新路子。 作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技术创新,帮助企业做大了规模,走向了国际前端。纵观近几年,河南制造企业高频次曝光于国内、国际重大场合,已成为外界了解河南技术创新的一个窗口。 就在5月5日,我国首款按照最新国际适航标准研制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大飞机C919在上海浦东机场首飞,而这架C919大飞机用的铝合金板材,便是由中信重工制造的12000吨航空级铝合金板材张力拉伸机生产。而在去年“神十一”飞天,也搭载了不少河南元素,可以说,河南制造业正以自己的实力“飞”出新高度,而这得益于技术创新的力量。 此外,技术创新带给企业的是实实在在的利益。作为生产传统客车的宇通,“嗅到”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大势,提前布局新能源,按照国家纯电驱动的战略趋向,坚持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的产业发展方向,按照混合动力→插电式→纯电动→燃料电池的技术路线,研发了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能源客车产品。如今,宇通已是掌握新能源核心技术的强势领军企业。据其官方数据,截至目前,新能源客车已在全国累计销售超过7万辆,其中2016年销售26856辆,占公司年度总销量的38%,销售收入逾200亿元。而在2015年,宇通主持的“节能与新能源客车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项目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这是2015年我国整个汽车行业唯一的一个整车获奖项目,可以说宇通已成为我国新能源客车的标杆企业。 “把成果做成产品,把产品做成品牌,把品牌做成标准,进而促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在中原这片大地上,这样的企业不断涌现。 在过去过度依赖能源和原材料工业的汝州郑铁三佳水泥有限公司,如今真实体会到生产技术转化为生产动力的强大威力。据悉,其自主研发的“高速铁路双向先张轨道板”项目专利,填补了国际、国内空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这些先进的生产技术均已转化成生产力,为企业带来巨额经济收益的同时,也为企业今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河南制造业未来的发展,将会越来越与科学技术的发展相适应。郑州大学橡塑模具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刘春太曾指出,全球化背景下,河南制造业要以国家、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需求为技术创新驱动力,避免跟风式的做法,一定要掌握核心技术创新能力。 而河南企业家们的确也是这样干的,拥抱技术创新,使河南的制造业风鹏正举。
来自: 网易 ;白佚名
|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