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好糨糊,糊上三层布,做成袼褙,袼褙晒干,按鞋样裁剪,再在外面包一层漂亮的布,塑边,最后一步就是在缝纫机上来来回回地缝。密密麻麻的针脚、色彩斑斓的配色,这一双双月牙般形状的鞋垫,就出自今年65岁的石体英阿姨之手。 “闲不住啊!不会打麻将,不会打扑克牌”。十年前搬到南夫村,石阿姨就拿起锄头,在院子里弄了个小菜园,种上了各种各样的青菜,一会儿都闲不下来,直到去年年底不小心被车撞了一下。 饭也做不动了,小菜园也无力打理了。车祸三个月后,虽然还有点头晕,右胳膊也抬不起来,但石阿姨实在是“坐”不住了,就和丈夫商量着到平房上糊点袼褙做鞋垫,但是遭到了全家的强烈反对。 “儿子,你给我点自由吧,我随便做点什么把病就忘了,整天想着头晕啊,腿疼,胳膊抬不起啊,我就想掉眼泪”,在她的一再“恳求”下,儿子和儿媳终于同意了,但必须保证“不能太赶、不能太累、身体第一”。 征得全家同意后,石阿姨在老伴儿的帮助下,愉快地做起了鞋垫。闲暇时找来各种布料,制作成袼褙,然后用老式的缝纫机制作成不同规格、鞋码不一的鞋垫。石阿姨在做鞋垫的过程中,觉得自己的生活特别的充实,于是一发不可收拾,石阿姨的鞋垫是越做越多,除了送亲朋好友,家里还剩下很多鞋垫。 石阿姨每天把孙子孙女送到学校以后,就在学校附近销售自制的鞋垫。由于石阿姨自制的鞋垫美观、耐用、价格低廉,很快受到大家的欢迎。十天八天不出摊儿,顾客们都开车找到家里来了,直夸石阿姨做的鞋垫合脚、耐磨、透气。 石体英把做鞋垫当成了爱好,沉浸在做鞋垫的乐趣中。“每天在家洗洗布,晒晒布,只要一做起鞋垫,什么病痛都不来了,不图挣钱,只为快乐!”石阿姨风趣地说,通过出去卖鞋垫,她还结识了不少“好朋友”,在一起闲聊拉家常,心情也舒畅了许多。
来自: 中国三农网 ;陈嘉祯
|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