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社会的进步不是一个人做了很多伟大的事,而是每个人做了一点很小的事。济水一中八年级9班学生李张玉,始终铭记妈妈“做事前要先做人,做人要有爱心”的教导,团结同学、乐于助人,用自己微小的力量感染着身边的每一个同学。去爱心粥铺做义工、到市儿童福利院看望孩子……在她的带领下,越来越多的同学加入到了献爱心的队伍中,她也因此被评为“第四届济源市美德少年”“第九届河南省美德少年”。 无论寒冬酷暑,坚持到爱心粥铺做义工 几乎每个周末的清晨,钟楼街的免费爱心粥发放点都有李张玉和同学们忙碌的身影。摆桌子、发馒头、盛粥……别看他们年纪不大,干起活来却麻利娴熟,井井有条。在他们的帮助下,来粥铺吃饭的老人刚坐到店里就能吃上一碗热饭。 去年寒假,学校提倡学生们开展“大手拉小手”爱心活动。跟妈妈商量后,李张玉决定来到爱心粥铺做义工,尽己所能为社会作些贡献。每逢休息日,她5点多便起床,简单洗漱后步行前往爱心粥铺。冬天白天短,早上5点多时室外仍是漆黑一片,冷风呼呼往脖子里钻,李张玉的脸颊时常被冻得通红,但即便如此,她仍坚持了下来。“天特别冷的时候好几次想偷懒,但一想到志愿者不够的话,老人们可能要自己排队领饭,我就立马打起精神爬了起来。” 起初,到爱心粥铺做义工的学生只有李张玉一人。当她把自己做义工的经历讲给其他同学听之后,不少同学加入了进来。在她的带动下,不仅全班同学都参与了进来,其他班也有不少同学主动要求加入。 把零花钱凝聚成爱心礼物,每周看望福利院孩子 在爱心粥铺帮忙的时候,李张玉认识了那里的其他志愿者,还曾跟随他们一起到市儿童福利院看望孩子,让李张玉感受最深的是这些孩子都很需要爱和关怀,哪怕只是一个拥抱、一次陪伴。“小小年纪就没有了爸爸妈妈,一见到人就会张手要抱抱。”李张玉说。 了解到只要提前申请就能在周末去福利院后,李张玉决定每周都去看望孩子们。她还通过班级群,呼吁更多的同学加入进来,得到了不少同学的响应。 每周,李张玉都会提前确定好要去做护工的同学名单,然后与福利院联系确定探望时间,周末再带领同学们赶过去。 每隔一段时间,李张玉都会和同学们带着玩具、零食等礼物前往福利院。买礼物的钱都是她与同学们从平常的零花钱里一点点省出来的。“相比于福利院的孩子,我们已经很幸福了,零食不吃也可以,小挂件不买也没什么,用省下来的钱换孩子们的微笑,这比什么都值得。” 待人诚恳热心,被同学们称为“百事通先生” 在班里,同学们送给李张玉一个称号——“百事通先生”。为此,同学李璐解释说,“百事通先生”并不是因为李张玉通百事才得名,而是因为每次同学们找她帮忙或者向她请教事情,即便她自身能力有限,也会通过各种方式帮大家解决问题。李张玉待人诚恳热心,在班里深受同学们喜欢。 打从初一开始,李张玉就与同学陈恒一起自发帮助班级摆放自行车。两人每天早早赶到学校,等到同学们陆陆续续来后,再把自行车逐辆摆好,并用穿车绳穿好。冬天下大雪,室外温度很低,李张玉和陈恒冻得在雪地里直跺脚,但仍会耐心等待同学们一一停好车。“把大家的车摆好,再拿穿车绳穿着,这样就不会有同学丢车了。”这件事情李张玉一直坚持到了现在。 初一那年端午节,学校组织活动需要一个电饭煲,李张玉二话没说从家里搬来了一个;平常同学们向她借东西,她从来没有拒绝过。李璐告诉记者,不久前学校组织研学旅行,由于天气炎热,她感到一阵头晕,很不舒服,就找李张玉借藿香正气水,“当时李张玉只剩下一支藿香正气水,但她想都没想就给我了,这让我很感动”。 当问及李张玉被评为美德少年的感受时,她说,如果仅凭自己一个人的力量,就不会获得这样的荣誉,正是因为有了同学们的参与,所做的事情才会被更多的人知道。“我只是一个小人物,能力有限,不能呼风唤雨。只是在能力范围之内做了自己该做的事情,尽我所能给人温暖。”
来自: 中国三农网 ;陈嘉祯
|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