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普通人来讲,16分钟可以喝一杯咖啡,看几篇文章,也可以听几首音乐,对于郑州大学附属郑州市中心医院医护人员来讲,却可以将一名心梗患者从死亡的边缘挽救回来。据了解,国际上要求,D-to-B时间为90分钟以内,郑州市中心医院不断打破自己的记录,2016年突破20分钟,2017年突破19分钟,然而此次又刷新了自己记录——16分钟。 6月16日下午6点10分,郑州大学附属郑州中心医院急诊与重症医学部接到电话:“快!郑上路小学门口有人晕倒了,好像是酒精中毒……”急诊科出诊小组即刻出发,12分钟后赶到事发地点。 只见患者齐先生面色苍白、胸闷气短、浑身大汗,“不像是酒精中毒。”凭借专业的敏感,急诊科住院医师郭蕊蕊判断齐先生很可能是急性心肌梗死。心电图检查、联系家属……10分钟后心电图结果提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医护人员当即给患者服用双抗药物,与此同时,医院立即一键启动导管室,6点40分,患者到达医院,6点56分,球囊扩张完成——16分钟!郑州市中心医院急诊科D-to-B时间(入院门至球囊扩张时间)被再次刷新! “幸亏有胸痛中心,不然后果不堪设想……”齐先生的爱人感慨于这套便捷、高效的急救流程,直夸中心医院的救援之神速。 院前院内无缝对接心梗患者幸运生还 国际上要求,D-to-B时间为90分钟以内,郑州市中心医院不断打破自己的记录,2016年突破20分钟,2017年突破19分钟,上个月又刷新自己的记录——16分钟! 郑州市中心医院自2002年便开通了急性心肌梗死绿色通道,2014年5月开始筹备胸痛中心,一年后进入全面规范阶段,直到2016年3月通过国家级胸痛中心认证,至今,一套标准化、无缝隙的抢救流程,一支随时待命、所向披靡的急救部队,成为广大心梗患者最坚实的保障。自2015年至今,该院共救治胸痛患者近4000人,其中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近1000人,成功率达到98%以上。 “以前导管室在另外一栋楼,运送患者的过程中比较费时,现在我们在急诊科这栋楼新建了导管室,这就意味着在流程的优化上更进了一步。”刘畅说。 不仅如此,该院胸痛中心还将首次医疗接触至心电图时间、远程心电图传输率、首份心电图诊断时间、首次医疗接触至双抗平均时间、直达导管室比例、D-to-B时间等6项关键指标进行严格管理,位居2016年全国胸痛中心的先进行列。 集多方之力只为生命保驾护航 在郑州市中心医院副院长赵智琛看来,胸痛中心绝不是单打独斗,它涉及到院前急救,急诊科、心血管内外科、老年病、重症等众多学科,在胸痛中心建设过程当中,不仅仅是两个学科、双边共赢,而是多个学科,多边共赢的框架。 “让患者在最短时间内见到该见的人” 走进时郑州大学附属郑州市中心医院急诊科抢救室,按照病情的轻重缓急,明确的分为危重区,胸痛、卒中观察区、观察区、候诊区,各种检急救设备、药品分门别类地整齐摆放,像是随时准备“冲锋陷阵”的战士一样。别看急诊科的医护人员都非常年轻,但他们在专业方面却十分老练,尤其在急性心肌梗死的辨别与急救方面,有着极其丰富的经验。而这些,得益于科室严格而有效的培训机制。 “要让心梗患者在最短时间内见到该见的人。”郑州市中心医院院长连鸿凯曾对医院胸痛中心提出这样的要求。在这样的理念下,该院按照国家胸痛中心的认证标准,成立了胸痛中心委员会;建立了典型病例分析会制度、胸痛中心质量监控制度等21项相关规章制度;此外,充分发挥区域医疗联合体的优势,与郑州市急救中心和5家医联体单位签订了联合救治胸痛患者的协议;对医务人员和大众进行专业培训和知识普及。依托胸痛中心建设,全面打造‘从急救到急诊手术、外科、介入、微创到内科治疗、再到康复’的高品质健康管理体系。
来自: 中新网河南 ;白佚名
|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