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珍塑像 李珍出生于一个贫农家庭,高小毕业后考入大名法文中学。大名是当时直南革命运动的策源地和大本营,在这里,李珍接受了马列主义,开始关心时事政治,探索人生道路。 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迅速侵占华北,学校被迫停课,李珍回到了家乡。年仅15岁的他利用参加劳动的机会,积极从事抗日宣传活动,动员贫苦农民武装起来,一起保卫祖国。当时,八路军游击队已在李兵庄活动。在游击队的指导下,李珍组织本村青少年习操练武,还带领队伍夜间到曲沟等地活动,张贴抗日标语,破坏日军的铁路运输线。 1938年李珍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转到中共磁县县委组织部任干事,后因擅长书法被选调到太行地区党委机关从事文印工作,李珍逐步成长为“文武全能”的年轻干部。 1945年11月,平汉战役结束后,李珍被派到安阳县公光村二区区署所在地任区委书记。到任后,他发动贫雇农开展增资斗争,使贫雇农备受鼓舞,各村相继建立了工会组织,发展了一批党员,党组织建设得到加强。李珍还创建了区武工队,担任政委,在各村建立了民兵组织。 李珍对同志、对人民和蔼可亲、关怀备至,对自己一贯克己奉公,从不考虑个人利益。1946年10月后,不少新区干部、民兵、积极分子和群众转移到二区西半部,安置他们的吃住问题一时难以解决。在异常艰苦的条件下,李珍一方面宣传全国大反攻的胜利形势,鼓励大家以顽强的毅力战胜暂时的困难,迎接全国解放,另一方面千方百计地筹集粮食,为他们解决困难,并和大家一起节衣缩食,使大家深受感动。 李珍参加革命近10年,为了革命工作抛家舍妻。他弃小家、顾大家的感人事迹逐渐在人民群众中传播开来,人民群众为有这样的好政委而感动。 从1947年3月起,刘邓大军率领晋冀鲁豫野战军进行豫北反攻,在攻克曲沟、水冶后,又包围汤阴,挺进崔家桥,对安阳守敌形成强大的威慑。4月6日,李珍听说占据公光山的守敌向东逃跑,便带领民兵去侦探虚实,遭到敌人的伏击,李珍沉着应战,终因寡不敌众,壮烈牺牲。 噩耗传来,人民群众陷入巨大的悲痛中。4月25日,安阳县二区和公光村的千余名干部、群众怀着无比沉痛的心情,在公光村召开隆重的追悼大会,悼念这位模范区委书记,英勇的武工队政委。 中共安阳县委、县政府在此修筑了六角亭,矗立起纪念碑,公光村由此更名为李珍村,此后在安阳县西北部一带,先后出现了以李珍的名字命名的李珍车站、李珍铁矿、李珍渠等,充分表达了安阳人民对李珍的敬仰和缅怀之情。 (安阳市档案局) ![]()
来自: 安阳新闻网 ;不离;不弃
|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