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之间的绘画即小品,“小品”一词语出佛经,佛家称样本为“大品”,简本为“小品”。中国画小品盛于宋代,现代人专画小品的不是很多。在画大画之余,闲情逸致地去玩味“剩纸余墨”,偶尔会有意想不到的惊喜。画小品是我近一两年的事,画多了感想随之涌现。 先从宗教与绘画谈起。潘天寿在他的《佛教与中国文化》中云:“二三千年来,佛教与我国的绘画,极是相依而生,相携而发展。”小品是中国画的一种,从公元7世纪以后,谈起中国画而不涉及佛教,是不可思议的。最初的绘画多以宣扬宗教为己任,绘画是让人们认识宗教的最直观手段。画家们以为佛寺作画为功德,更喜与高僧交往,开后世“墨戏”“画禅”之先河,小品是表现“画禅”的极佳样式。从宋以后画与禅几乎不可分,中国画的巨匠米芾、赵孟頫、董其昌等都对禅法有深刻的参悟,中国佛教禅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很多小品在这种精神的影响下,成为绝世佳作。我认为不仅小品画需要此种食粮,大画也少不得,只不过对小品的要求更精而已。 人们一谈起小品,首先想到的是尺寸小巧,小中见大,见空旷与悠远是小品画所追求的审美理想。关于小品的尺寸,宋代时用在屏风上做饰图,有方有圆,亦有人认为是灯片或窗纱上用的饰图,现代人画小品以圆形或团扇为主,圆形的轮廓本身就有一种优美、流畅之感,比起方形尽占优势,我的小品画中除纯圆形以外,还有方中带圆的形式,兼处两家之长。画小品意境不能浅,画虽小也不可轻心率意。唐代王维说:“咫尺之图,写百千里之景”,方寸之间纳百川,比起巨作、长卷要难多了,画家用什么样的心胸去描绘是关键,这是指山水,那一花一草、一虫一鸟又怎样体现,本身所描绘的对象小,则要去表现空旷、悠远的意境。宗炳谓:“竖划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姚最评画云:“咫尺之内,而瞻万里之遥。”三寸即当千仞之高,这正是小品画的精髓。准确地控制画面,驾驭笔墨有以一当十之功效,画家要有博大的胸怀和不凡的气魄与胆识。小品的构图意义重大,构图是宇宙秩序的微缩。在画学的各个层面中,构图是最具有哲学意味的,它所要解决的问题不是物象的再现,不是具体“形”的问题,而是抽象的空间分布,谁能在较小的空间里站住脚,并有张扬之力,是小品画面首先要解决的问题。画面经营不是面面俱到,如何在小品画中处理藏与露的关系是很重要的。
庄付旗
|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