值得一提,清代是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王朝,其所面临西风东渐,外来文化之冲击,大大影响传统中国文化之发展,更遑论对于茶道之影响是如何深远,许多由茶文化衍生而出之文化活动,至今已少见其踪迹,如文人雅士会在品饮中写作抒发,或在茶壶上铭刻文字诸如此类等,似乎已不复出现。反观传至日本之茶道文化,俨然已成为日本文化之一种象征。 清代承续明代茶文化之高度发展,成为中国古代饮茶与茶叶之鼎盛时期。明朝洪武年间罢造团茶,繁复团饼茶生产,取而代之是散茶之兴起与普遍饮用,此是让饮茶更融入平民百姓中之一项创举。中国茶历经长时间之演变与各地气候、之差异,形成各类型之茶叶形式,丰富中国茶文化之内容。 除茶叶形制改变外,清代留给后代最重要遗产,莫过于茶馆文化之盛行,从茶馆文化中,我们可以清楚窥见当时清代社会之风俗,更可从中找到许多值得研究之清人民情风俗。清代是民族融合颇为盛行之时期,民族与民族之饮茶方式常互相影响,使传统之中国茶文化又增加更多之内涵。 饮茶艺术除表现在茶之种类、泡法外,更可从饮茶器具上一窥端倪,茶之用具发展愈精致,茶文化发展程度也愈高。从清代宜兴紫砂壶言之,它揉合文人精心设计与匠人巧手之制作,为当时发展巅峰之茶文化作最佳之左证。茶瓷器之发展也丝毫未逊色于紫砂陶器,驰名中外景德镇瓷器发展出许多新颖釉采技术,让中国瓷器工艺朝更高程度发展。紫砂壶除是泡茶时器具外,因其壶身之独特造型与加工工艺,以及与绘画、诗词、书法、文学、篆刻之组合,有艺术欣赏之美,自古以来,紫砂壶竞相为爱壶之人收藏。 清代由于考据学文风之影响,茶著寥寥无几,大约只有十多部,而其中多为整理、编撰、摘录前人之作,对于清茶当代之研究较无帮助,不过对于前朝茶事纪录,则有一定之价值。人与茶之关系可从《红楼梦》、《儒林外史》等当代文学名著中一窥,从中可得知当时代升斗小民之日常生活百态。除了小说,清代之茶诗亦可从字里行间窥见清代百姓之茶饮生活,如,干隆皇之二百五十余首茶诗与郑燮的茶联,除为名茶、佳水作诗之作者外,尚有描写茶农艰辛及社会层面之作品,可为表面辉煌之饮茶盛世下,提供另一个省思空间。 茶叶刚被发现时,并非如今日是加工后再行冲泡饮用,而是由咀嚼茶树之鲜叶开始。传说最早发现茶叶者是神农氏,汉代之药书《神农本草经》如此记载「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之所避就,当此之时,日遇七十毒,得茶而解。」茶叶之利用,据考证迄今已有万年之历史,古人从口嚼生食至后来之生火煮羹饮,茶并无今日之格局。以今日云南省基诺族来说迄今仍保留以茶做菜之风俗,即是将刚采来鲜嫩之茶叶揉碎放在碗里,加上大蒜、辣椒、盐等佐料,再加上泉水搅拌后,即成为美味可口之「凉拌菜」。 至三国时代,已经出现饼茶,又称为团茶,因其形状似饼似团而得名。人们从生食煮羹至晒干收藏,进步到团饼茶,已经出现现代精致茶之雏型。饼茶是将茶叶采来后做成饼状,待要饮用时再捣成细末冲饮之,最早饼茶之雏型由于无经特殊之处理,因此饼茶之青草味较为浓厚,为去除青草味,经反复之研究、实验后,古人创造蒸青制茶法,在陆羽《茶经》中记载,蒸青茶之制作方式是先将采好茶叶先经蒸之步骤,再将蒸过之茶叶用杵臼捣碎,最后将茶末拍制成团饼。由于经过「蒸」这道手续,使得饼茶原有之青草味,已渐消失。 团饼茶发展至宋代,由于茶叶产量之增加,因此饮茶已成为较为普及之民生活动,而在同时「贡茶」制度之形成,造就团饼茶朝更精致而发展。其时,最有著者非「龙团凤茶」莫属。「龙团凤茶」采用福建北苑之茶叶。福建北苑是古代重要之茶产地。北宋宣和年间,在建州东30里之凤凰山山麓兴建贡茶院,所焙制之团茶称为北院龙焙,又称「官焙」,专供皇室享用。宋太平兴国初年,皇室特制龙凤茶饼模具,派任专史至北苑督造团茶,此即是「龙凤团茶」,又称「龙团凤饼」。从龙团凤饼可以窥及精心制作之龙凤花纹,不仅可用来饮用,还是一种赏心悦目之艺术品。龙凤团饼之饮用如精细作工一样,先将团茶敲碎辗成细末,再过筛,饮茶时将茶末放置于茶碗之中,接着用沸水冲点杯中之末茶,此即是「点茶法」。是以要饮用团茶是则需特别之工具,并非随时皆能方便饮用。如此讲究之饮茶方式已经脱离满足民生需求,而是一门独特之品饮艺术。 虽然茶叶制作已进步至蒸青团茶,和生嚼羹饮有了颇大之差别,也有十足之进步,但仍有大缺点,即是为使团茶能保持青绿色,蒸青后须用冷水冲洗,接着才能成茶,而在的过程中,势必会榨去茶汁,使茶之真味会随茶汁而流失。今经先人长时间实验与改进,蒸青团茶演变为蒸青散茶,让茶叶能保留原有之香味。接着蒸青散茶演变为炒青散茶,唐、宋时期以「蒸青」为主之制茶法,随制茶之进步,至明代则以炒青散茶为主,炒青散茶之制作,大致分四道手续,分别为杀青、摊凉、揉稔,焙干。 大致来说,茶品饮型态从最初之生嚼羹饮发展至泡饮,由最简单制茶方式发展至团饼茶,经历三国至宋之数百年期间,茶之制作由简易之饼茶发展至讲究形艺美之龙团凤饼,茶叶制作达到最精细之高峰,而为摆脱饼茶之原味,逐渐发展出随冲随饮之散叶茶形式,使茶能更深入于生活之中。 未发酵茶大抵指绿茶,绿茶是我国产量最多之茶类。绿茶特点是清汤绿叶,绿茶加工过程事先将新鲜茶叶经高温杀青后经揉捻、干燥后制成,根据杀青、干燥方式之不同,可分为晒青绿茶、蒸青绿茶、烘青绿茶及炒青绿茶。 蒸青绿茶是我国最早发明之一种茶类,唐、宋时盛行,并藉由佛教而传入日本,日本至今仍沿用此种制茶方式,目前日本所流行的「抹茶」就是采用此种方式制成。此种茶类制作过程,乃事先将茶叶以高温蒸软,然后揉捻、干燥制成。我国现在之蒸青绿茶主要要有煎茶、玉露等。蒸青绿茶特点是「三绿」即色绿、汤绿、叶绿。 烘青绿茶是经杀青、揉捻而后烘干制成。烘青绿茶外形挺秀、条索完整显峰苗,色泽绿润,冲泡后汤色清绿、香味鲜醇。烘青绿茶大致分为两种,一是普通烘青,所制成绿茶因吸香力强,是以大部分用来制作花茶。二是细嫩烘青,专采摘细嫩茶叶精工制成。常见细嫩烘青是毛峰茶,大多数细嫩烘青索细卷曲、白毫显露、色绿,香味鲜醇,芽叶完整。著名有安徽黄山毛峰、太平猴魁,浙江华顶云雾、雁荡毛峰,湖北松峰茶等。 炒青绿茶是经杀青、揉稔与锅炒干燥而成。炒青绿茶是我国绿茶产量最大多者。其茶叶形状,约可分为长炒青、圆炒青、细嫩炒青三类。长炒青是长条状之炒青绿茶,主要产于浙江、安徽、江西三省。其次是湖南、湖北、江苏、河南、贵州等地。长炒青绿茶经精制加工后之产品统称为「眉茶」,分特珍、珍眉、凤眉、秀眉、贡熙、片茶、末茶等。圆炒青是指圆形之炒青绿茶,被喻为绿色珍珠之「珠茶」即其代表。珠茶是浙江特产,产于嵊县、绍兴、上虞、新昌、诸暨一带。细嫩炒青是取细嫩茶叶加工而成,品类颇为繁多,品质亦甚优异,外形千姿百态,有扁平、尖削,圆条、直针、卷曲、平片等多种。冲泡后多数芽叶成朵,青汤绿叶,香味浓郁,浓而不苦,回味甘甜。细嫩炒青多为各地之名茶,其中最著者属杭州西湖龙井与苏州碧螺春。除以上两处之外还有安徽六安瓜片、松萝茶,湖南安化松针,江西庐山云雾等。 红茶制作过程与绿茶相比,红茶是不需要杀青的。以萎雕和发酵来增加茶之活性,使茶多酚至充分氧化,等叶子变红后,进行干燥。红茶特点是红叶红汤。红茶是国际大产品,绝大部分产茶国皆有生产红茶,我国生产之红茶品类有小种红茶、工夫红茶与红碎茶之类。 小种红茶是一烟熏之条状红茶,制作过程中,须经烟熏、干燥。由于大皆用松柴作为烟熏的材料,故茶叶中具有特殊之松烟香味。小种红茶是福建省特有红茶,产于福建崇安县星村桐木关之小种红茶称为「星村小种」或「正山小种」。 红茶起源于我国,19世纪80年代,我国所产工夫红茶在国际市场上曾占有统领地位,后传到印度、斯里兰卡等国,他们仿效我国红茶制法,又逐渐发展成将叶片切碎后再发酵之红碎茶。红碎茶商品分叶茶、碎茶、片茶和末茶四类。叶茶是短条形红茶,常有黄金毫;碎茶是颗粒形红茶,是红碎茶之主要产品;片茶是小片形红茶,滋味不如碎茶;末茶是细末形红茶,冲泡后茶汁易浸出,滋味浓度较大,红碎茶可直接冲泡,也可用茶叶滤纸包成袋茶后连袋冲泡,然后家糖加乳饮用。 乌龙茶属于半发酵茶,介于不发酵茶和全发酵茶之间,外形色泽青褐,亦称「清茶」,乌龙茶制作过程,事先将茶叶晒青萎雕,并经反复数次摇青,叶子部份发酵变红,然后经高温锅炒、揉捻、干燥而制成。乌龙茶冲泡后,叶片上有红有绿,汤色黄红,而不同品种乌龙茶均有其独特韵味。乌龙茶产于福建、广东、三省。福建闽北武夷山是乌龙茶主要产地,其乌龙茶优良茶树甚多,如大红袍、铁、罗汉、白鸡冠等,制作出之乌龙茶品质颇为优异,通称为武夷岩茶。 黄茶是在绿茶制造过程中,因操作不当而产生,绿茶是绿汤绿叶,而黄茶却是黄汤黄叶。绿茶制作基本程序是杀青、揉捻及干燥。当杀青或炒青温度低,蒸青、炒青时间过久或杀青后未及时揉捻,或揉捻后未及时烘干、炒干,堆积过久皆会使叶子变黄,产生黄汤、黄叶。黄茶依新鲜原料老嫩程度不同,分为黄叶茶、黄小茶与黄大茶等。湖南岳阳之君山银针、四川雅安、名山县之蒙顶黄芽皆属黄芽茶,湖南岳阳北港毛尖属黄小茶。安徽霍山霍山黄大茶和广东肇庆、湛江等地之广东大叶青属大黄茶。 白茶属轻微发酵茶,其制作过程是经过萎雕、晒干或烘干而成。芽叶上满披茸毛,十分素雅,汤色清淡,味鲜醇。白茶产于福建福顶、政和、松西、建阳等县,亦有少量生产。白茶主要品类有白毫银针、白牡丹、贡眉及寿眉等。 黑茶所使用之茶叶较粗老,制造过程中,堆积发酵时间较长,因此黑茶叶色油黑或黑褐,故称黑茶。黑茶可以直接饮用,亦可制成各种紧压茶。黑茶是我国边区少数民族日常生活必需品,因多销往边区故黑茶又称为「边茶」。著名之黑茶有湖南黑茶、四川边茶、广西苍梧六堡茶及云南西双版纳等地生产之普洱茶。 茶馆,又名茶楼、茶亭、茶肆、茶坊、茶寮、茶社、茶室、茶居等,简言之,茶馆是以营业为目的,提供可以让客人饮茶之场所。相较于担着茶担茶摊而言,茶馆提供固定场所让人品茗,甚至提供品茗外其它之社会功能。从茶摊到茶馆之演变,可窥及当代社会小民生活之写照。 茶馆形成后,提供人们休息、议事、谈天说地之场所;在特殊情况下,茶馆还可作为交换情报、刺探敌情之地方。茶馆是人群流通之场所,来往穿梭者或为平民百姓,或为,三教九流无所不有,可以反映当代社会发展之缩影,对于研究中国昔日社会与民俗颇有助益。 首先将饮茶变成营生者是茶摊,茶摊与一般结合。在历代文人著作中可窥其端倪,如陆羽《茶经》中所引用之南北朝小说《广陵耆老传》,内容是说东晋元帝时,有一老妇人每天早上皆会提一皿茶,至市场贩卖;类似如此简便茶摊是饮茶文化之雏型。而南北朝时出现提供喝茶住宿之「茶寮」,它既可喝茶,又可提供往来旅客投宿,可说是我国古代茶馆之雏型。而茶馆名词最先出现在唐文献中,在《旧唐书·王涯传》与《太平广记》中皆曾出现过「茶肆」此名词,也为茶馆存在做了一些旁证。唐代商业往来频繁,从京城长安、洛阳至四川、山东、等地之大城市,往来奔波商人比比皆是,为要住宿、谈生意及解渴,茶馆之设立也就应运而生了。大体而言,东晋是原始茶馆之发轫期,南北朝形成茶寮之雏型,唐代则是茶馆蓬勃发展期。 宋承接唐之经济发展,虽有边疆民族之,惟却丝毫没有影响城市经济生活之发展与繁荣,宋茶馆之兴盛正是建立在此种城市经济繁荣之基础上。汴京是北宋皇朝、经济、文化之中心,又是北方交通要道,故茶坊林立。在《东京梦华录》中形容附近之朱雀门外到处茶坊林立,人们边吃茶、边做生意之情形。而张泽端《清明上河图》则将市井小民生活情况纳入图中,也将茶馆写实风貌一并记载。 在北方民族之下,宋皇室于公元1127年南渡,建都临安(杭州)。南方延续北方之经济持续发展,惟茶馆呈现另一种不同风貌。到茶坊喝茶之人可以拉奏乐器,或叫唱不停,俗称「挂牌儿」,类似今日「包房」之性质。另外茶坊又是「弟兄打聚处」、「卖艺人汇聚处」,亦是声色技艺者展示身价之交易市场。另有一种自设之「水茶坊」由娼家自设桌凳,以茶为缘,引诱来花钱寻欢找刺激。 元、明初期之茶馆,基本上是延续着宋代茶楼、茶肆,在内容、形式上并无太大之区别。而元、明时代茶馆风貌,可以从元末明初的小说家施耐庵所着《水浒传》中略窥一班,尤值得一提者,元明茶馆夜间也开始营业,为茶馆发展提供较佳之有利条件。 明末,茶馆有进一步的发展,讲究茶水之经营买卖,无论对于茶叶之质,泡茶用水、盛茶器皿、煮茶火侯,皆比以往为佳。而品质更为讲究,也朝平民化、大众化发展。以明末茶摊上之大碗茶即最好。大碗茶开始出现在街头,主要客户乃以劳力维生之人们,提供劳苦大众暑日下解渴之大众化饮料,也让民生必需品「茶」更贴近群众,普及于各阶层中。 是清王朝中心,就其人口结构而言,大致分为满人与汉人;《清稗类钞·饮食类》言:「无人劳力,终日勤苦,偶于暇日一至茶肆,与二三知己论茗深谈,固无不可;乃竟有日夕流连,乐而往返,不以废时失业为可惜者,灭可盖也。」就当时社会情况而言,终日留连茶馆者,无非就是那些不需为柴米油盐操烦之八旗子弟,尽管他们终日无所是事,却也间接造就了茶馆的兴盛。 清代茶馆约可分为三类:一是茶饭兼营茶馆,这些茶馆多冠以「天」字,如「天福、天禄、天泰、天德」等,此皆当时上乘茶馆,其座位宽敞,窗明几净,陈设讲究,茶叶多为香片,使用茶具形式多为盖碗。其次是清茶馆,意指单纯卖茶,而不供应酒菜贩售之茶馆。为了招揽顾客,茶馆内备有象旗及谜语以提供喝茶客人另一种消遣娱乐。此外还附设有评书、大鼓之节目,提供文化艺术表演场所。第三是野茶馆,顾名思义多处于郊外城镇、或是往来大道旁。设施较为简单,仅在树下搭个凉棚,摆几张桌子、板凳,用简陋粗陶土碗,喝的是大口凉茶,茶叶品质并非为佳,主要是服务劳苦大众,在酷暑之下,提供一暂时消渴解暑之场所。 古城南京曾是明朝首都,虽经明末,惟经清初之复兴,又回复昔日繁荣之风采。著名茶馆有鸿福园、春和园位于秦淮河畔,茶馆内除提供必备茶水外,更提供茶客用餐及点心,且有多种茶叶可供选择如龙井、云雾、梅片、毛尖等。 地处富庶江南之苏州,明、清时已十分繁荣,在《临江小泊》中,言及苏州及江南一带居民,清早即有上茶楼习惯。较值一提是在同治、光绪年间,苏州县令谭叙初为封建礼教,曾严禁民家妇女与女仆进入茶馆,惟由于当地风俗延续下来,对妇女进入茶馆并无特别。谭叙初还曾经派人守在茶馆前,见有妇人欲进茶馆,脱去鞋履,让她们赤脚回家,才使得以执行。 位于苏北扬州,传承悠久历史文化传统,茶馆在清代也颇为兴盛,著名者有富春茶社。富春茶社创于光绪11年(公元1885年),供应一种独创之「魁珠茶」,是由安徽魁针、浙江龙井、扬州珠兰三种绿茶掺合而成,店家并免费供应茶水,另外扬州最有名者莫过于饮茶配套之茶点,后传到广东茶楼去,成为广东茶楼之特色茶点。 事实上,除吴山之外,在杭州其它有名景点,皆有规模不一茶馆。清末明初时,在西湖旁开设有「三雅园」及「蕅香居」两大茶园。后来城里陆续开设「四海楼」及「连升阁」。而西湖茶馆兴盛者最大原因,莫过于西湖拥有天然之自然美景及杭州著名之西湖龙井,才能造就出中国之「茗都」。 广州喝茶风气甚盛,饮茶同时还会配上一些点心,因此有所谓「一盅两件」。所谓的「一盅」即是一壶茶,而「两件」即是配上一、两样点心。在同治、光绪年间最有名茶馆莫过于「二厘馆」(每碗茶二厘钱)茶楼普遍设立。在「二厘馆」内用绿釉茶壶泡茶,同时提供芽菜粉、松糕等价廉之小点。一般人在早晨上工前会到「二厘馆」泡壶茶、吃一、两碟松糕,此即近代「吃早茶」之起源。 西南地区如四川、云南之大城市,大多茶馆林立,因其山水秀丽、景色宜人,许多露天茶室皆设于此。茶馆设施大皆是竹榻藤椅,堆满一室,客人一来即可随取随坐。据《成都通揽》载,清末成都有茶铺454家,可谓是茶馆林立。而成都人平日最大消遣即是在茶铺里闲话家常,如果发生什么大事,茶铺辄可见其热烈之讨论。成都、重庆、昆明茶馆中,还常有说书、唱戏等节目,席位常高朋满席,著名唱穿戏之茶管有悦来、万春、可园等。 上海茶馆不同于其它城市,由于上海发展较晚,故茶楼初成立于清代的咸丰、同治年间。当时最老之茶馆为南京之「一洞天」,尤以当时的丽水台最为著名。从丽水台开始,相继有四马华众会茶楼、万华楼、阁等。光绪二年(公元1876年)在棋盘街又有「装饰华丽、金碧辉煌,兼售精点糖果」之同芳茶楼,接踵而至者是许多更豪华酒楼出现,而从清代流传至今者仅剩湖心亭茶楼了。 上海是中国近代吸收新知最迅速之地,茶馆正是交换讯息最佳之处。上海在鸦片战争后成为五口通商首要之特殊地理,有它独具之社会价值。到茶馆除纯粹喝茶,衍生出的是大多数人以茶馆为各种商业活动之场地,其中最特殊者莫过于一群被称为「白蚂虾」之经纪人,他们性质类似于今日之房屋中介,介绍房屋出租等,已介绍抽取佣金。 茶馆内,有丰富之戏曲表演,常分成日夜两场,《三笑》、《杨乃武与小白菜》是当时时常演出之剧目,对茶馆而言伴随饮茶而来之服务,对于表演艺术者则是另一个跳板,当时有许多京剧艺人会到茶楼唱戏,有不少名角即因此才声名大噪。 除「白蚂虾」之外,茶馆之龙蛇混杂特殊,使各种消息流串其间,因此造就一群专为打探消息之特殊茶客,此即是上海租借特有房之侦探,俗称「包打听」,他们利用茶客之纷杂,社会不同阶层混杂之有利条件,打听各种消息,收集情报,,甚至办案;使茶馆成为房不挂招牌之分所。因此,上海茶馆素有「包打听茶会」之别称。 除上述两种特殊茶客外,还存着另一种特殊茶客。似于调解人性质,特别称为「吃讲茶」。因为各种纷争而发生争执两方,在调解人参与下,到茶馆喝茶讲理,由双方进行,由调解人从中评判、协调,如果协调成功,调解人即将红、绿两种茶混在一起泡成茶,双方喝下此杯茶和解。若协调失败无论是翻桌或皆有可能出现。 中国幅员辽阔,茶文化在各民族发展之先后程度不一,各民族因所处之天然不相同,故各自发展独特之饮茶文化,丰富中华茶文化之内容,从羹饮入菜至繁复泡茶方式应有尽有,以下就各民族之泡茶方式略作介绍。 茶碗是由一口大底小之陶瓷小碗,用铜或铅制之茶船托住,饮用时手持茶船,另一手则持茶盖将茶汤上之浮末刮除,一方面防止茶叶喝进口,另一方面可以降低茶汤温度,以防烫口。不饮用时将茶盖盖在茶碗上又可保温。盖碗茶所饮之茶种多半为花茶,在饮茶时「茶博士」逡巡期间,待顾客招呼一声,便持一只壶嘴甚长之铜壶,将沸水由高空下冲入茶碗中,只见一注水柱凌空而降,却不见水滴疑落于杯外,可谓四川茶馆一大特色。 工夫茶自清季以还,盛行于福建汀州、漳州、泉州和广东潮州。所谓「工夫」亦可称为「功夫」。喝工夫茶首要具备烹茶「四宝」,即玉书碨、汕头风炉、孟臣罐、若琛瓯。玉书碨是一只扁形薄瓷烧水壶,汕头风炉适用烧水之炉子,孟臣罐即茶壶之意,可大如香瓜,亦可小如鹅蛋,多产自宜兴,以紫砂壶最为名贵,至于若琛瓯就是用来品茶之茶杯、茶盏,容水仅四毫升,通常一套茶具有三、四个茶杯。茶具的摆设以孟臣罐为中心,排放在一椭圆或圆形之茶盘中,壶、杯、盘可由个人之喜爱自行搭配,或自成一体,可观其独特之艺术价值美感。 一般工夫茶选用多为乌龙茶,而其独特之泡茶方式。第一步骤为「温具」,即泡茶之前先用沸水将茶壶、茶杯一一冲烫过,一方面是为清洁茶具,另一方面是为让茶具保有一定温度。接下来将茶叶放置于茶壶中,茶叶之量约为茶壶一半,放置完后,持玉书碨从约莫5至8寸高处冲下,让茶叶在滚水中翻动,将叶面之杂质冲激出来,接着将第一次冲的水倒掉,再将沸水高冲进茶壶。约莫浸泡一分钟后,是最适宜之品饮时机,在到茶入茶盏时,要把握住「低斟」原则。所谓「低斟」即将茶壶紧贴着茶盏,除不易让茶汁溅出外,又可使茶汤不易起泡。在斟茶时,不能斟完一杯后再斟另外一杯,而是将茶杯排列成一直线,将茶汤平均倒在各杯中,这个步骤就叫做「关公巡城」,如此可使茶汤的浓度一致,至最后茶壶中茶汤只剩几滴,也要在排列之茶盏中轮滴,此做法称之「韩信点兵」。茶分好后按功夫茶规矩,须先举杯闻香,接着慢慢将茶汤下杜,刚开始茶汤入口会有苦涩味,不消一会儿就会芳香盈喉,此即「回甘」。如此步骤之饮茶方法,最多连续冲泡五次,即须换上新茶叶。周而复始、细细品尝,可谓一种悠闲之饮茶艺术。 人原本不饮茶,相传是唐代文成公主将茶叶与汉人饮茶习俗带入的。酥油茶是将普洱茶或金尖茶敲碎后熬煮,将煮出之茶汁滤出,放置于打茶筒中后加上酥油及适量之盐、糖。再利用打茶筒内可以上下移动之,上下搅动,轻提、重压等步骤反复数十次,直到筒内之茶、油、盐、糖已充分融合,即可倒入茶壶中,再分装于茶碗内饮用。 喝酥油茶颇讲究礼仪,到藏族人家中作客,主妇须先奉上糌粑,随后依辈分大小倒上酥油茶。客人每喝一碗茶,碗底须留下些许,一是赞赏主妇打茶之手艺,二是表示要继续饮用,于是主妇会将客人茶碗斟满,若不想再饮用时,即将碗底剩下少许之茶拨于地,表示已喝完,不想再续杯。 藏族人视茶为吉祥美好之物,出门远行之人,在出发之前须喝上三杯茶,可保旅程安全;举行婚礼时,以茶作为礼品,象征幸福美满;要到庙祭拜或逢年过节,茶都是不可或缺之祭品,茶与藏族人关系密切由藏族人之生活略见一般。 蒙古族咸奶茶做法须先将砖茶敲碎,投入滚水中煮数分钟后加入牛奶或羊奶,最后再加上少许盐巴,待充分搅拌后,滤去茶渣即可饮用。由于塞外草原气候寒冷、干燥,故在此生活之蒙古族多奶类、肉类为主食,缺少新鲜菜蔬,故喝茶以解油腻、帮助消化、补充水分以及肉类无法提供之维生素。蒙古茶大部分是砖茶,所以砖茶是蒙古地区除牲畜外另一大交易之货物。 三道茶最大之特点为「一苦二甜三回味」,是以也称为三味茶。三道茶最初是用来作为、经商、婚嫁时长辈对晚辈时之一种仪式,后逐渐发展为待客之仪。所谓三道茶,第一道茶是将茶叶在烧热之小砂灌烤香后,加水熬煮而成,以牛眼睛盅之小茶杯饮用,要特别注意,第一道茶只能倒半杯,而客人须一饮而尽。第一道茶之茶汤极浓,滋味苦涩,白族人称为「清苦之茶」,意指、学艺、立业皆要先能吃苦。 第三道茶则是在茶碗内放入蜂蜜与花椒,再冲入热水,饮用时要边摇晃边饮用,使茶汤和所放置佐料能混合。此一道茶由于放入花椒,所以又甜又苦又麻,白族人称此道茶为「回味茶」,意指要记住先苦候甜之道理,时时回味自省。 崩龙族是云南西部少数民族,其对茶之食用并不适用泡制,而是生嚼。水茶做法是将茶树上摘采下茶叶,然后经由数日日晒萎雕,将茶叶洒上盐巴,将茶叶一层层紧压放入竹篓内,约一周后即成为可嚼食之水茶。吃之方式乃将茶叶直接放进嘴里咀嚼,因为制法特别,故水茶又称腌茶。 基诺族聚居于云南西双版纳景洪县之基诺山,其凉扮茶是采用茶树鲜叶,将它揉软、搓细后,放进大碗里,再加上酸笋、酸蚂蚁、大蒜泥、红辣椒粉、黄果叶、盐巴等佐料后,再加上山泉水搅扮均匀后,即成清凉爽口,提神下饭的凉扮茶。 从上述各民族之饮茶法可以看见茶饮进步之脉络,从生嚼、煮茶到现今自成一门艺术之泡茶。各民族因其地理环及其所需发展出自己与茶密不可分之独特关系,茶在每一民族中所扮演之角色亦不相同,有的纯粹是为饮食之一部分,而有的民族因茶之苦涩而后甘而给予「先苦后甘」之寓意,这些代表着中国境内各民族对于「茶文化」之寓意不同,这也为中国中国传统茶文化加上了一些不一样的批注,增加了中国茶文化解释之范畴。 紫砂茶具发展至清代,形成三种风格,一是「文人壶」,二是「民间壶」,三是「外销壶」。「文人壶」有传统文人审美情趣风格,讲究砂壶之内在气质及单素风貌,是以风格壶是当时之主流。「民间壶」特色是富丽豪华、明艳精巧,表现出升斗小民之生活情趣。此类砂壶常常在壶面用石绿、石青、红、黄、黑之颜色绘制山水人物花鸟,或在壶面上釉色,或镶金银。「外销壶」较少,此茶壶出现是为了配合贸易而形成。其外在特色,会在壶身包上金银边及玉饰。 清代紫砂是延续明代而来,而明代紫砂壶形式,基本上是仿古。明人仿古,是因中国艺术发展至元代,已有大量成功作品,因明代艺术开始商品化,故对紫砂有大量之需求,为满足需求,故无暇创新。明人紫砂作品大皆仿古,但在仿古基础下,亦尽可能融入自己思想,而有一定新意。 至清代中期,由于经济复苏,文化、艺术蓬勃发展。出现颇多大商人、大地主等,他们在朝廷之外,独自操控某些城市经济、文化之发展,使许多知识依附此股,发展自己之人格、抒发自己心灵。譬如袁枚和同时期之「扬州八怪」在辞官归隐之际,摆脱朝廷思想上之,至扬州以卖画为生,其作品皆有自己的个性,与当时「四王」仿古画风有所不同,相对于此紫砂壶制作亦有如此之改变。 与陶器相比,瓷器可在釉彩上多加一些变化。清代瓷工突破明代只以红、蓝、绿、黄、紫等饱和原色为主之,而创造出各种中性之间色釉。康熙时更成功试制了粉彩、琅彩;雍正时期又加以创新;干隆时期之匠师更综合利用各种表现方法,使茶具和其它瓷器生产达到华丽、繁盛之境界。 清,宜兴紫砂陶业继承明代之规模而更加发达。紫砂壶名气越来越大,不仅文人喜爱,连市井小民、宫廷显贵乃至外国人均喜爱。在此风行影响下,使清代涌现一批有名之壶艺名家。当时最著名者当推惠孟臣、陈鸣远、陈曼生、杨彭年、吴大澄、邵大亨等,今就其各色述之。 孟惠臣,明末清初宜兴人。壶艺出众,独树一帜,以制作小壶著称于世。其作品朱紫者多,白泥者少。而作品以小壶最多、中壶次之、大壶最为少见,后人将其作品称为「孟臣罐」,为泡制功夫茶不可或缺之四宝之一。因其作品以小巧著名,而后传至欧洲颇受欧洲人的欢迎,对早期欧洲的制壶技艺有颇大之影响。 陈鸣远名远,号壶隐、鹤峰,为顺治至康熙间宜兴人。父亲陈子畦因仿制明代壶艺名家徐友泉之作品而名重一时。父子在壶艺史上占有重要之地位。鸣远之壶艺精湛,无论雕、镂皆长,善翻新样,富有独创,可说是紫砂壶史上技艺最全之名师,在壶艺史上是清初第一大家,继承明代文人壶造型朴素高雅大方之民族形式,着重发展写实之自然型形式,使壶艺发展迈入一新里程碑。 番瓜壶现藏南京博物馆,约高10公分,壶身为一完整之番瓜形,顶小底大,瓜蒂为壶盖,瓜藤为壶把,藤上并显丝丝之藤须,瓜叶卷曲成壶嘴,整个造型颇为协和自然,壶面刻有两行行书铭文「仿得东陵式,盛来雪乳香」,钤印有「陈鸣远」阳文篆刻印。 莲形银配壶,现藏于苏州文物商店。约高八公分,壶身是由瓣所围成,整只壶上宽下收,而壶盖则是莲蓬造型,镶嵌数颗可活动莲子,最中间之莲子成了盖纽,壶把是一根银质提梁,提梁上呈现段段莲藕。壶身正中花瓣上刻有数行行书铭文「资尔清德,烦暑咸涤,君子友之,以永朝夕」钤有「陈」及「鸣远」,一圆一方两阳文篆刻印款。 从陈鸣远作品可窥出,紫砂壶铭文的出现增加其艺术性。艺人与文人结盟是清代砂壶工艺制作之特色,在砂壶上镌刻富含的铭文,烘托茶饮主题,增强其观赏性;人们可在品饮中,边把玩边欣赏,既能解渴,又能抒发幽思,达到饮茶之至高境界。 继陈鸣远后,紫砂壶出现了另一波。即将壶艺与诗词、书画、篆刻结合一起,让紫砂壶艺术境界,进入另一个更高层次,而领导这股潮流主要人物,却非真正从事陶艺工作之艺人,而是设计砂壶之文人,此人即名噪一时之陈曼生。 陈曼生,名鸿寿,字子恭,号曼生,浙江杭州人。为清代著名之书法家、画家、篆刻家、诗人,有工竹刻,是当时著名「西冷八家」之一。他酷爱紫砂,不计成本收藏紫砂壶。他曾在紧邻宜兴县的溧阳县担任县令,当时紫砂业出现低落,他为振兴壶叶,与制壶名家杨彭年、杨宝年、杨风年兄妹交往甚密。 杨彭年,字二泉,是嘉庆年间制壶高手。杨彭年与其弟杨宝年、妹杨风年、陈曼生合作创造著名之曼生壶。曼生壶主要是由陈曼生设计,由杨氏三兄妹制作而成。曼生壶共有十八式,即后世所称的曼生十八式。它主要特点是除去繁琐装饰与陈旧样式,讲求简洁明快,另外在壶身上还留有空白,镌刻诗文警字。曼生壶样式颇多,且有各种题识,世称曼生十八式。 事实上「曼生壶」还不止十八式,据考据曼生壶样式至少有四十余种,然曼生壶起初设计时,确为十八式,由于不断创新发展,致使款式屡屡增多。曼生壶制造数量大,存世精品也较多,因其身价高,故民间仿制品数量亦多,曼生壶问世是陶艺界一项创举。自此之后,文人与匠人之合作,成为陶艺界不可或缺之大事。 邵大亨为道光、同治年间一制壶高手,他擅长于制作几何型壶,作品浑朴庄重,所制自然型作品,亦是技法流畅。邵大亨代表作是鱼化龙壶,此壶高约九公分,成圆球状,以云片水纹组成壶身,云水间隐现着龙、鱼之形象,含珠龙头张口睁目,十分生动,壶盖上亦有一龙头,举壶斟茶时,龙头即龙舌会向前伸去,是十分精巧之设计,改变壶纽固定不动之传统做法,可说是邵式壶之特色。 茶文化至清,已发展成一高度文化。明代散叶茶之流行已带领中国朝向饮茶之新,而明代五十余部之茶书著作,象征着茶文化之高度发展。由明至清,经历一段动荡不安年代,随着经济之复苏,清代茶叶产量明显较明代提高,而茶叶贸易由国内市场扩展远销海外,清代茶书之撰述应是大幅度领先于明代,惟事实上,并非如此,清代茶书仅仅只有十余部,而其中一些有目无文早已亡佚。究其原因,满清刚入主中原时,为箝制士人思想,故大兴,于是造成考据学之兴盛,无其它朝代能望其项背。文人雅士大皆沉缅于书堆之中,颇少体会当代民间饮茶风尚。此时文学风气影响到未来之茶文化作品,多为整理、编撰、摘录前人之作,如陈鉴所着《虎丘茶经补注》、刘源长所着《茶史》、冒襄所着《岕茶汇钞》等。至清代中晚期,由于帝国主义入侵,怀抱着忧国忧民之士人,开始寻求变法图强,投身于如何解救、国家、抵御外侮之中,更无暇投入茶文化之研究。 虽然清代并无跨时代茶文化钜作,惟随着茶文化的根植民生之中,虽无太多专门茶书著作,但却大放异彩于清代小说之,从小说中可略窥茶文化之另一风貌。如《红楼梦》中,即提及枫露茶、六安茶、老君梅、普洱等茶,并提及泡茶之水源由来。曹雪芹以茶和茶饮活动来塑造人物及独特之人物性格。许多清代诗人著述中,亦可观察到茶与其生活之关联,由于文人爱好茶饮,而间接了解到茶在当时生活中所扮演之角色。清代文人袁枚在其所着《随缘食箪》中提及清代部分之名茶特色、风味及如何烹饮。袁枚最称道者为「龙井」,故而对于龙井茶着墨最多,并将龙井与其它名茶作比较,如「阳羡茶深闭塞,形容雀舌,又如巨米,味较龙井略农」;「洞庭君山出茶,色味与龙井相同,叶微宽而绿过之,采掇最少,方毓川抚军曾会两瓶,果然佳绝,后后送者,俱非真君山物矣。」 《虎丘茶经补注》成书于1655年,作者是陈鉴,曾长期居住于苏州,所以对姑苏名胜─虎丘有相当了解,虎丘茶在明代称为绝品6,陆羽称其为天下第五泉7,于是后人称虎丘泉为陆羽泉。相传陆羽在此清泉畔,一边品泉,一鞭撰述《茶经》。在《虎丘茶经补注》中,陈鉴依陆羽之《茶经》分为十目,在《茶经》原文下,补注虎丘茶事,全文共3000余字。在《茶经》原有基础下,为此地名茶作补注,如此作法可说是茶书体例下之新创新,但全书依附在《茶经》之下,少有陈鉴自己创见,实为惋惜之处。 刘源长着有《茶史》,此书共33000余字,全书共分为两卷。第一卷为茶品,分茶之原始、茶之名产、唐宋诸名家品茶、采茶、制茶等11目;第二卷记品泉饮茶,分品水、名泉、茶具、茶之隽赏、古今名家杂咏等19目。此书大皆辑录古代茶事,对于茶文献有其保存价值,惟因缺少个人创见,故仅停留于文献记载。 《岕茶汇钞》是明末清初才子冒襄所作,全书连序跋约1700余字,主要是从许次纾、熊明遇、冯可宾等茶书抄取有关内容,书中主要记述岕茶之产地,采制、鉴别、烹饮与故事等,内容多为为主,故以「汇钞」为名。 程雨亭于光绪二十三年主持安徽茶厘局,罗振玉及录其禀牍文告,提名《整饬皖茶文牍》。书中内容主要论述皖南嫠源、修宁、屯溪、歙县、德兴之绿茶,祁门、浮粱、建德之红茶概况与存在之问题,并提供出改进产、供销之。书中还论及皖茶品质,认为「徽产绿茶以嫠源为最,嫠源又以北乡为最。休宁较嫠源次之,歙县不及休宁、北乡,黄山差胜。水南各乡又次之,大抵山峰高则愈沃,茶质愈厚。」 虽说清代茶书大皆为采录古代茶事,惟亦有一、两本独具新意,即拿陆廷灿所着《续茶经》而言。《续茶经》全书共70000余字,依陆羽《茶经》之编排,分为上中下3卷,其内容分为,一之源、二之具、三之造、四之器、五之煮、六之饮、七之事、八之初、九之略、十之图共十目,而《续茶经》将《茶经》中所无记载之历代茶事,一一整理归纳成一系统,附录其中,这些记录不同于前文所介绍茶书,多为采录古代茶书而成,并将历代茶文献按照《茶经》体例,分门别类摘入,成为《茶经》之续编,虽非作者独创之新见,惟因搜集各代资料,旁征博引,若要查询各代茶事,不失为一良好之工具书。《续茶经》另一项特色,即是将一些古代已亡佚茶书之断简残编一一收录,虽仅能提供只字词组,但对于茶文献之保存,亦具有一定之价值。 震钧所撰之《天咫偶闻》一书中卷八之《茶说》,全文1800余字,是清代最后品茶之作,其中分为五节,分别为择器、择茶、择水、煎法及饮法。虽此书仅代表一家之言,惟却有其依循之理论,融合作者之亲身经验,全书叙述有其独特系统,其以个人观点出发,可说是清代茶书中所未见的。 茶在升斗小民中占有颇为重要之份量,故有关茶文学作品甚多,诸如诗、词、小说、散文等。清代最重要之文学体制莫过于小说了,从红楼梦、儒林外史中可窥知上等家庭即平民百姓与茶之关联,亦可从作者对书中人物与茶性之搭配窥见各种茶之特性。历代文皆视饮茶为生活之一部分,故可窥及许多随性之茶诗。清代流传至今茶诗约有七百余首,和清代三百多年国祚相比,并不特别突出。其中,最为特别者是干隆之茶诗著作,他所作的茶诗约有二百五十余首,大约占清代茶诗词三分之一。干隆一生最喜欢巡游,据记载曾至杭州六次,四度到西湖茶区,因此他茶诗作品对西湖龙井名茶着墨最多,如《观采茶歌》、《在游龙井诗》等。名茶配美泉是历代文人所追求者,而文人各有其品泉方法,干隆他择泉方式是历史上少见之精致。他首先特制一银斗,秤量天下名泉佳水,重量愈轻,水质愈优。经过干隆秤量比较,玉泉最轻,遂定为天下第一泉。干隆著作颇多有关泉水鉴赏之茶诗,如他很喜欢以荷露烹茶,于是有数首荷露烹茶之诗。此外雪水轻于玉泉水,所以他也用雪水烹茶,并写作相关作品,如《夜雪烹茶偶作》、《雪水烹茶》等。除干隆之外,清代还有另外一个茶痴,即是郑板桥。郑板桥名燮,字克柔,号板桥,他是清代著名画家,亦是一位爱茶诗人,他曾写过廿余首茶诗,作品浅显易懂,充满乡间趣味,例如《竹枝词》。除茶诗之外,郑板桥对于茶文学最大贡献是写了甚多之茶联。茶联是由诗词所演化而来,惟更讲究对偶工整与平庂协调,是茶文化发展下一非常奇特之产物。在《郑板桥全集》中我们可以看见一些作品,如「上联─从来名士能品水 除干隆与郑板桥之外,清代写茶诗较多者尚有吴传业、方文、周亮工、王夫之等人。其中以歌咏名茶之诗词最多,如周亮工以组诗形式创作了《闽茶曲》歌咏福建各地茗茶。除歌咏各地名茶外,还有部分是反映茶农艰辛之作品。如陈章《采茶歌》及张照《采茶歌》。作品让我们从关注各地名茶,转而体验茶农之辛劳,以及在封建社会底下所隐藏之与不公。 中国茶文化经历唐、宋、元、明、清之发展,从蒸青团茶、蒸青散茶至炒青散茶,从煮茶叶、冲茶叶至泡茶叶,期间经历许多重要之变革。究其因,实与茶离不开民生有关,团茶何以会成散茶,是因为团茶于宋代制作已臻高峰,龙团凤饼制作工艺之繁复精美无以附加,但就实用言之,确实不便。团饼茶在泡制时需要辗碎,辗碎后要泡制时,尚须配合许多茶具,就一般平民百姓言之,茶是开门七件事之一,能可立即止渴为最大目的,至此才会演变出后来之散茶。至今大部分茶叶形态皆是散叶茶,惟因及运送便利之需要,现今西南及西北仍维持着类似团茶之紧压茶形式,还有许多民族仍维持以茶入菜之风俗,扩大中国茶文化之范畴。 西风东渐,除茶之外尚有咖啡之传入,此对中国传统饮品造成颇大之冲击,随着众人生活方式之西化,许多传统中国式之文化皆已逐渐式微。茶依旧深植于民生之中,如此发展结果使人与茶之关系越来越贴近。从古至今茶所伴随着是文之吟咏诗词,是茶与艺术之结合,而今却少此一部分,此是现代茶文化极需要增强之部分,找回中国人品茶之涵养,身为现代人应所深思。
来自: 河南茶叶网 ;庄付旗
|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