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早上7点半,苗洪森老人站在济渎庙清源门前搭建的舞台上,带领台下500余名西关学校的学生齐声诵读《愚公移山》,拉开了让文物活起来系列活动暨“我爱文物”研学旅行活动的序幕。 济源历史悠久,文化底蕴厚重,是首批河南省历史文化名城,文物古迹分布图也是河南省的文物大市。济源曾为夏朝之都城,春秋战国时期先为韩都,后为魏之重镇,自隋朝设县,距今已有一千四百余年的历史。目前保留已确认不可移动文物有948余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1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09处。现有馆藏文物30000余件,其中珍贵文物3327件,以出土的汉代釉陶和近现代纸质文物藏品最具地方特色。 为全面反映济源市文物资源保护工作的成就,促进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的指示精神,济源市开展了让文物活起来系列活动,包括推进“我爱文物”研学旅行、实施中原古建系列评选活动,开展“济渎书院”讲座、出版文博研究系列丛书、举办文博产品研讨会、打造济渎庙会品牌、举行文物课堂进校园活动、培育“小小讲解员”、推动济水东西两源的文物保护利用、拍摄“济水之源”文化宣传片等十个项目,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文化观,增强文化自信,热爱历史文化。 当天的济渎庙内,制作精美的展板《文字的起源》《发现济源考古的故事》《保护文化遗产留住美丽乡愁》《沁河遗珠》《明代墓葬》等排列两旁,不仅让前来参加活动的群众了解了济源市文物保护工作的发展,更让人们清晰地看到了济源市作为首批河南省历史文化名城以及河南省文物大市,对文物保护和利用的高度重视。 参加当天启动仪式的河南省文物局对外合作交流处处长、研究员陈彦堂说,济源是一个历史文化名城,几千年来在这里演绎着一系列动人的、内涵丰富的故事。如何把济源曾经发生过的关于政治、历史、文化、经济、教育等方面的故事讲出来,传播出来,变成我们每个人学习生活中的有趣滋养,是文物工作者的责任,是广大群众的需求,也是举行让文物“活起来、亮起来、突起来”这个活动的意义所在。他说,孩子们的参与,让我们看到了文化遗产传播和传承的希望。 启动仪式当天,济源市的文物工作者用心为学生们教授了拓片的制作方法,清理碑面、上浆水、铺宣纸、打碑、上墨、晾干等,一道道程序下来,让人叹为观止。孩子们也小心翼翼,学得格外认真。除此之外,健康路小学的学生们还带来了文物剪纸,并且现场教大家做剪纸作品。庙街小学的小讲解员们,则带领大家参观景点,现场讲解了龙亭等古建筑的修建历史。 当天,济渎庙内还有王屋琴书、祭水文化、愚公移山情景剧等表演。此外,邵州面塑、麦秆画、河头水磨等11名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也到现场为大家表演传统非遗项目,让大家在走近文物的同时,体会到了济水文化的非凡魅力。
来自: 凤凰网 ;陈嘉祯
|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