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1月19日)上午,由河南省文物局、河南省南水北调办主办,安阳博物馆承办的流过往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文物保护成果展在安阳市博物管开展。 市委副书记、市长马林青在开展仪式上宣布:流过往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文物保护成果展正式开展。 国家文物局文保司司长关强,国家南水北调办副司长张景芳,省文物局局长陈爱兰,省南水北调办副主任李颖,省文物局副局长孙英民,市领导常保利、张曼如、靳东风出席开展仪式。 此次展览在安阳博物馆2楼的2个展厅内举办,展厅面积约2400平方米(不含公共区域),展出各类文物近4000件。种类包括骨器、石器、青铜器、陶器、瓷器、金银器、玉器、铜镜、陶俑、墓志等文物,器形多种多样,年代序列完整,包含了从旧石器时代至清代的各类文物。即日起面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预计在安阳展出三年。 市委常委、副市长张曼如在致辞中说,安阳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总干渠最早开工的地级市。工程建设中,安阳市科学安排,精心组织,在工程用地征迁、工程建设技术试验和临时用地返还复耕等方面,发挥了开创性的作用,被赞誉为征地拆迁工作中的“安阳速度”。安阳段的文物考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共发现各时期墓葬1300余座,保护抢救了一大批珍贵的文物,许多新发现还填补了安阳乃至河南考古的空白。其中,安阳县固岸墓地被评为2007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张曼如表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文物保护成果展能够在我市举办,这既是对我市文物工作的鼓励,也是对我们工作的鞭策。希望各位领导、各位朋友,能够对我市的文物保护提出意见和建议,帮助我们进一步改进工作方法,提高工作水平。我们将以此为契机,进一步加大对文物保护工作的投入,完善文物工作机制,为推动文物保护和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作出新的贡献。 南水北调工程是我国合理配置水资源、缓解京津华北地区等严重缺水而实施的一项跨地区、跨流域的大型水利工程。文物保护是南水北调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中线工程,穿越了中国古代文化、文明的核心地区,文物保护任务十分艰巨。其中,河南是所经线路最长、涉及面积最大的省份。在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文物保护工作过程中,河南省文物部门历经10年,考古发掘文物点369处,考古发掘总面积92万平方米,出土文物10余万件。出土文物年代上迄旧石器时代,下至明清时期,文物数量众多、年代序列完整、器物种类丰富。其中,许多文物点具有重要学术价值。鹤壁刘庄遗址、安阳固岸墓地、荥阳关帝庙遗址、新郑唐户遗址、新郑胡庄墓地、荥阳娘娘寨遗址等6个项目分别当选 “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为了更好的展示文物保护工作的全貌,迎接2014年南水北调工程通水,与社会公众共享光辉灿烂的人类文明,河南省文物局从干渠沿线8个地市调集各类文物6000余件,在安阳博物馆举办《流过往事——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河南段文物保护成果展》。此次展览展厅面积2400平方米,展出各类文物近4000件。展览按照南水北调工程由南而北的流向,对库区及干渠沿线南阳、平顶山、许昌、郑州、焦作、新乡、鹤壁、安阳等8个地市的出土文物进行了集中展出,展现了南水北调工程沿线的历史与文明风貌。 ![]()
来自: 安阳新闻网 ;原作者: 郭臻臻 不离;不弃
|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