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关爱环卫工”国情社情调研团 由大数据统计,全国46个重点城市生活垃圾分类居民小区覆盖率达86.6%,垃圾分类对生态环境、社会发展的积极作用正在逐渐显现。垃圾分类的进行,对社会的影响日益增大。 2021年7月21日星期三,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关爱环卫工”国情社情调研团来到郑大工学院社区对垃圾分类进行社会调研以及宣传。垃圾分类不仅是物理反面的分离,更是指向生产生活观念的变更。在前期的调研采访中发现,不知道如何垃圾分类,成为困扰诸多小区居民的难题。对此,团队成员在小区进行宣扬垃圾分类的知识、印刷分发垃圾分类手册等方式为大家讲解如何垃圾分类,培养垃圾分类意识。 社区规定撤销了原有的“可回收”、“不可回收”两种垃圾回收箱,为社区新增了“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干垃圾”、“湿垃圾”四种垃圾回收箱,并在垃圾箱周围张贴垃圾分类小贴士。“多变少,大变小,干湿分离最重要。”社会文明的递进,总是生活习惯、社会意识、市政管理集体映射的结果。就垃圾分类回收而言,主管部门除了口头引导,更要制定清晰标准、完善服务管理。有时候,一张写清楚垃圾类别、回收方式的便民贴,胜过一个高档垃圾箱。日本、德国的垃圾分类受人称赞,离不开详细的垃圾分类标准、针对不同垃圾确定的收集日制度,源自清晰注明垃圾类别的包装,更得益于从幼儿园起就要学习垃圾分类的“开学第一课”。而在日本,类似居委会的“町内会”有一项重要的职责,就是对居民生活习惯进行监督。 今天的中国是生产大国,但生产、消费、分解缺一不可。在今天的环境下,如何分解消我们的生产、消费的废弃之物,可能比化解过剩产能更为棘手。实现“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的“推进生产和生活系统循环链接”“健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回收与再生资源回收的衔接”,非一方力量能及。只有激发社会力量,实现多方联动,才能摸索出适合我国国情、成本可控、成果可见的垃圾分类模式。
河南省大爱郑州
|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