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解当地家庭教育观念以及家长对农村教育的看法,进一步加强学校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交流,使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有机结合,让学生全面发展、快乐成长。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青苗计划”支教团于7月5日-7月11日每日下午放学期间进行针对性的家访。 家访期间支教团以实地走访的形式,走进学生家庭、走进孩子心灵,让家访变成课程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命运从不讨论公平,有些孩子生而在困境中挣扎,缺乏营养,缺乏教育,缺乏关爱”。豆蔻年华的小希(化名),本该无忧无虑的成长,可她却要承担离别的痛苦。进行家访初期,支教团曾了解到在小希(化名)四五岁的时候,父母因一些特殊原因就已离异,如今母亲一人在外打工已多年未归。父亲几年前再婚,现有一儿一女。支教团在进入小希(化名)家里时,看见懂事的小希(化名)正在帮家里扫地。在与其父亲交流后发现小希(化名)家里的主要劳动力只有父亲一人,几年前小希(化名)的继母患病,高额的医药费让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雪上加霜,现如今经济来源主要靠政府扶持。每次放学之后,小希(化名)都主动的帮家里承担家务。在和小希(化名)相处的这些时光里,支教团也发现了,虽然每次别人问她想不想妈妈,小希(化名)总会笑着回答说不想,可是支教团都明白这是善意的谎言。于是为了让小希(化名)和常年在外的妈妈见一面,经过几番周折,支教团最终打通了小希妈妈的电话,并成功的让小希(化名)与妈妈进行视频通话。这个原本每天见人就笑的小希(化名)见到妈妈时,顿时泣不成声。这不禁让支教团心疼这个懂事的姑娘。 “千磨万击还坚劲, 任尔东西南北风”。在7月5日下午放学的时候,支教团送身体不舒服的小康(化名)回家。一路上支教团老师,牵着小康的手(化名)经过了长达一个小时左右的路程,最终达到了小康(化名)家里。在送小康(化名)回家的路上,支教团也了解到原来小康(化名)的父母也常年在外打工,鲜少回家。小康(化名)平时都是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到达小康(化名)家里时,只有其舅舅一人在家,一番了解后发现,小康(化名)的爷爷奶奶因常年务农、打工,平时小康(化名)的一日三餐并不能保证。有时爷爷奶奶忙碌时,小康(化名)就会随便找东西吃,有时候饿了甚至喝水充饥。这也导致,小康(化名)的身高体重远远比不上正常孩子的身体数值。 “必须把儿童当儿童看”,这是教育家卢梭儿童观的核心思想。可是在这里很多孩子都被迫的成为一个又一个“小大人”
。小希和小康(化名)这样的家庭不只是个例,还有很多这样的孩子,他们的爸爸妈妈有的身患残疾,有的父母离异,有的从一出生就是爷爷奶奶在照顾,等等各种情况,这些天灾人祸都重重地压在他们稚嫩的肩膀上。可是在他们的脸上,还是能看到笑容,这些笑容,让人看了又欣慰又心疼。 支教,教育扶贫,于国于家,意义深远,支教老师在这十几天里能做到的就是,像陶行知先生说过的那句话“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尽自己最大努力,给孩子带去更多关爱和启发,让孩子们能有些改变,无论是学习上,生活习惯上,还是文明礼貌上,都能有所收获。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青苗计划”支教团在行动,并将会一直坚守下去,也希望更多有志青年参与进来,筑梦乡村,助力成长。 作者:升达学院“青苗计划”支教团刘文文
河南省大爱郑州
|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