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民网 首页 河南公益 公益资讯 查看内容

追溯红色记忆 讴歌时代篇章 ---河南工业大学学子探寻红色遗迹

2022-7-10 10:46 | 评论: 0

摘要: 勃利密塞是继东宁要塞,虎头要塞后,又发现的日寇在我国东北的军事要塞。勃利密塞位于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勃利县城区西北约三公里处的丛山密林之中,占地47.4平方公里,建于1934年,是日本侵华时期一个重要的空军炸药 ...
勃利密塞是继东宁要塞,虎头要塞后,又发现的日寇在我国东北的军事要塞。勃利密塞位于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勃利县城区西北约三公里处的丛山密林之中,占地47.4平方公里,建于1934年,是日本侵华时期一个重要的空军炸药库,供应侵华日军在东北及华北战场上所需的航空器材与弹药。它与其周边的互助、荣光、吉兴、双河和勃利东山等五座军用机场同属于“东方马其诺防线”的第二道,是为第一道军事要塞和日寇永久地控制东北,秘密提供军火和空中支援的重要军事基地,现有保存完好的洞库八个野库一个。为了更好贯彻落实党的思想,更好地了解革命历史知识、革命传统,更好的感悟革命精神,2022年暑假,河南工业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风之信子实践团队决定走进日军侵华重要遗址勃利密塞,学习红色文化,积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提升民族自豪感,为红色文化在青年群体中更为广泛的传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团队成员刘爽在6月27日上午11点左右到达黑龙江省七台河市勃利县勃利镇勃利密塞山脚,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刻有勃利密塞四个大字的石碑,在拍照留念后,本次参观学习活动正式拉开帷幕。

   
(入口处刻有勃利密塞四个大字的石碑)

勃利密塞位于两条相交呈“<”形的山沟之间的大山上,而山顶恰恰又有一个山坳,靠一条小小的山沟与外界沟通,密塞便隐藏在这山坳中3座大山的阴影里。当年日军正是利用这里复杂特殊的地形,躲避了空军的探测,隐藏自己的累累罪行。实践团队成员到达密塞后,首先看到了道路左侧两个日军保存炸弹的洞库和右侧密封的涵洞,由于涵洞地势较高,为了避免雨水季节的洪涝灾害,因此被堵死。洞库整体潮湿阴冷,里面还有日军修建的排水痛风的管道,不仅如此,走在密塞的山间小路,随处可见当年日军炮火轰炸的痕迹,尽管很多地方已经杂草丛生,重要的运输铁道也被拆毁,但这些斑驳的残骸,让那些残忍血腥的历史不由得浮现在我们眼前,令人触目惊心。   

(洞库外景以及有关涵洞信息的指示牌)

走进大山深处,映入眼帘的是一个新修建的展馆,实践团队成员在展馆中发现了大量的文字图片以及遗留下来的历史实物。它生动地向我们讲述着发生在勃利这片土地上的抗战故事,通过询问相关工作人员和当地的老人我们更加清楚地了解了当时的历史背景:在密塞的四周,当时是一圈电网,电网内外各有一道“刺鬼儿”,最外围又分别是铁线围成的“墙”,四周是岗楼和探照灯,戒备森严,令人毛骨悚然,无数劳动人民被诱拐后关押在这里作为奴隶不分昼夜地进行着暗无天日的工作,他们用血肉之躯筑起了这一座座的罪恶之堡,最后还面临着被屠杀的悲惨命运。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可能很难地体会到当时的场景究竟有多么的残酷和泯灭人性,我们能做的就只有在这些墙灰炮头残砖断瓦的遗迹下,用心聆听那些凄惨恐惧愤恨的无法言说的哀魂。

  
(团队成员参观展馆前与展馆合影)

下山的路上,我们会经过唯一一座保存完好的野库,在这片荒草萋萋的沉睡之地,这座建筑显得尤其突出,我们可以想象到,里面曾经存放了多少的不公和罪证。挺立的石碑,迷宫式的道路,大大小小的坑洼;整个密塞最大可能地还原了日军侵华的惨状,对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罪行,提供了鲜活的证据,是最生动的历史教科书之一。千百年来,红色基因是共产党人的生命密码,蕴涵着我们党的信仰、宗旨和追求。学习红色精神,追寻红色记忆便是最好的传承。作为青年一代,我们要将抗日精神渗透在我们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只有牢记过去的历史,才能痛定思痛,以史为鉴;只有强大自我敢于奋斗,才能傲立于世界。战争时代已经过去,但红色精神将生生不息,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千百年来永不屈服的铮铮傲骨,是引领新时代青年人不断前进的明灯和旗帜。河南工业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风之信子实践团队全体成员将永远怀抱着热爱祖国崇敬英雄的信仰,为弘扬新时代红色精神添砖加瓦。

(唯一一座保存完好的野库)

(河南工业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风之信子实践团队 刘爽 耿靖涵 黄美琳)
郭编辑



难过

郁闷

无聊

擦汗

奋斗

慵懒

最新评论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