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民网 首页 河南公益 公益资讯 查看内容

开封【善读书院】他山石-11|“双减”下的鸡飞狗跳?--社工破解现代家庭的“幸福难题”

2025-10-20 11:28 | 评论: 0

 


在线收看河南社会工作云课堂应瑞娅和刘备备老师分享的“双减”下的鸡飞狗跳?--社工破解现代家庭的“幸福难题””,作为有专业知识的志愿者如何去看待“双减”政策,如何去认识“双减”政策

一、志愿者对“双减”政策与《家庭教育促进法》的认知框架

1. 政策与法律的核心关联

· “双减”政策目标
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和校外培训负担,推动教育回归“立德树人”本质,要求学校提升课堂教学质量、家长转变教育观念。

· 《家庭教育促进法》要求

明确家庭是“第一课堂”(第五条),父母需承担主体责任,避免“唯分数论”(第十四条);

规定家长需“合理安排学习时间”(第二十二条),与“双减”中作业时长限制形成法律呼应;

要求对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家庭建档立卡,提供生活与教育支持(第三十条)。

志愿者角色定位:作为政策与家庭之间的“翻译者”和“支持者”,帮助家庭理解政策意图、提升科学养育能力,尤其关注弱势群体的教育公平。

二、家庭教育层面志愿者的服务方向与实践路径

1. 家长认知提升:从“焦虑内卷”到“科学养育”

服务内容

政策普法工作坊

通过情景剧(如“家长会上的分数争论”)解读“双减”与法律要求,强调“减负不减质”;

分享典型案例(如某家庭因过度补课被约谈),说明法律对“教育功利化”的约束。

“双减”家长沙龙

邀请教育专家、律师与家长对话,解答“如何评价孩子成长”“法律对家庭教育的具体要求”;

展示“非学科类活动成果”(如社区机器人比赛获奖作品),减少家长对学科成绩的依赖。

法律依据
《家庭教育促进法》第十四条(父母需用正确方法教育未成年人)、第十九条(鼓励参与公益性家庭教育指导)。

2. 家庭教育能力建设:提供可操作的工具与方法

服务内容

双减”作业辅导包

制作分学科、分年级的《家庭作业指导手册》,包含“错误题目分析模板”“效率提升技巧”;

录制短视频(如“5分钟检查数学作业”),供家长快速学习。

亲子沟通工具箱

发放“情绪温度计”卡片,帮助家长识别孩子压力信号;

教授“非暴力沟通四步法”(观察-感受-需要-请求),改善亲子对话质量。

家庭教养方式评估

使用标准化量表(如《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帮助家长了解自身教育风格;

根据评估结果推荐资源(如权威型家长可参与“亲子共读计划”)。

法律依据
《家庭教育促进法》第十七条(父母需掌握科学方法,提高家庭教育能力)。

3. 留守儿童与困境儿童支持:填补家庭缺位

服务内容

“云端亲子课堂”

联合技术志愿者,为外出务工父母提供线上互动指导(如如何通过视频开展“家庭故事会”);

录制“给留守儿童的一封信”音频,传递父母关爱。

“城市体验日”活动

组织城市志愿者家庭与乡村儿童结对,参观科技馆、图书馆;

设计“职业体验角”(如模拟医生、教师),激发孩子兴趣。

建档立卡精准帮扶

联合社区、学校为留守儿童家庭建立档案,定期走访提供学业辅导、心理支持。

法律依据
《家庭教育促进法》第三十条(对留守儿童家庭建档立卡,提供关爱服务)。

4. 社区教育生态构建:整合资源营造支持环境

服务内容

“双减”资源地图绘制

调研社区内免费或低价教育资源(如博物馆、公园、青少年宫),制作可视化地图;

链接高校志愿者,开设社区“四点半课堂”,提供艺术、体育等非学科类辅导。

“家庭-学校-社区”联动机制

协助学校开展“家长开放日”,展示“双减”后课堂教学变化;

组织社区“教育议事会”,收集家长对政策落地的建议并反馈给教育部门。

法律依据

《家庭教育促进法》第二十八条(鼓励高等院校开设家庭教育课程,培养专业人才)。

三、志愿者的专业素养与资源整合能力

1. 政策与法律知识储备

参加“双减”政策与《家庭教育促进法》专题培训,掌握核心条款;

关注地方实施细则(如某省“双减”落地20条),提供本地化指导。

2. 沟通与共情能力

学习“积极倾听”技巧,避免说教式指导;

尊重家庭文化差异(如城乡、民族背景),提供包容性服务。

3. 资源整合能力

建立“志愿者-学校-社区-企业”联动网络:

联合书店提供公益借阅服务;

链接企业赞助非学科类活动材料(如绘画工具、运动器材)。

善用数字化工具:

开发小程序预约家庭教育咨询;

建立线上家长社群,分享“双减”实践案例。

四、典型案例:志愿者如何破解“幸福难题”

案例背景

某社区部分家长因“双减”后孩子空闲时间增多,产生焦虑,偷偷报班或增加家庭作业,导致亲子冲突升级。

志愿者行动

1. 组织“家长成长小组”

通过角色扮演(如“如果我是孩子”)引发共情,讨论“分数与幸福的关系”;

解读《家庭教育促进法》第二十二条,强调“合理安排学习时间”的法律要求。

2. 链接社区资源

邀请非遗传承人开设“周末剪纸课堂”,将文化传承与兴趣培养结合;

协助家庭制定“家庭公约”,明确每日运动、阅读、自由玩耍时间。

3. 提供长期支持

每月举办“亲子成果展”,展示孩子非学科类作品(如手工作品、运动证书);

对高风险家庭进行个案跟踪,联合心理志愿者提供干预。

成果

8  %参与家庭表示“亲子冲突减少”,孩子自主管理能力提升;

社区内违规补课行为下降60%,家长对“双减”政策支持率从45%提升至78%。

结语

志愿者在“双减”政策与《家庭教育促进法》的落地中,通过政策解读、能力建设、资源整合、弱势群体支持四大路径,帮助家庭从“焦虑内卷”转向“科学养育”。这一过程不仅需要志愿者具备政策知识、沟通技巧和资源链接能力,更需以“儿童利益最大化”为原则,推动社会教育观念的转型,最终实现政策目标与家庭幸福的双赢。

 

郭编辑



难过

郁闷

无聊

擦汗

奋斗

慵懒

最新评论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