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全部转载于“乡兴志联” 肖倩老师带来的以创新重塑乡村价值,以实干践行千万工程,2014年,肖倩放弃邮政局“铁饭碗”,因家乡岐山猕猴桃滞销问题,带着电商物流经验返乡创业。从对农业一窍不通的“小白”,到陕西永红猕猴桃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两家农业企业领头人,2023年更当选中国妇女十三大代表——11年间,她以“创新 + 实干”破解产业难题,走出一条猕猴桃产业振兴路,也成为乡村女性创业的标杆,书写了新时代农民的成长答卷。 一、向下扎根:从“怕吃苦”到“懂技术”的蜕变 初回乡时,肖倩面临“三缺”困境:缺技术(不识猕猴桃品种特性)、缺经验(无种植管理能力)、缺信任(性格内向难与果农沟通)。为破局,她苦学专业:利用农闲与夜晚,啃下《作物生理学》《农业经济学》等23本专业书籍,考取农作物植保员、农业技术员、农业师、电子商务师等证书,从“门外汉”变“专业人”;练沟通力:列出客户与果农名单逐一致电,倾听产品建议与种植需求,从“不敢开口”到能精准解答农技问题,逐步赢得乡亲信任;扛住挫折:2015年因温控设备失误,120 吨猕猴桃全部冻坏,她在笔记本写下“农业不是浪漫的田园诗,而是与自然对话的精密科学”,更坚定“科技赋能农业”的决心。 二、向上升长:以三大创新突破产业瓶颈 面对农产品同质化、第三方电商平台亏损、猕猴桃品质参差等问题,肖倩聚焦“模式 + 技术”双创新:破电商困局:放弃高佣金的第三方平台,受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生代理卖果启发,组建本土电商团队——免费培训留守妇女、返乡青年、大学生做微商,把最大利润让给从业者,团队从几人扩展到上百人,年收购量达 5000 多吨;建全链体系:打造“公司+合作社+基地+果农”产业化模式,分工清晰:合作社负责示范栽培与果农培训(保品质),电商公司负责渠道拓展与客户开发(保销路),配套建成有机猕猴桃基地、专用冷库、电商服务中心;融循环农业:将猕猴桃古树枝条粉碎“高效还田”,既解决农业废弃物燃烧污染问题,又改良土壤肥力,实现生态保护与产业增收双赢。 三、向外延伸:激活乡村多元价值,带动万人增收 以猕猴桃产业为核心,肖倩推动乡村“生态 + 经济 + 社会” 价值共生:生态赋能:推广有机种植、绿色防控技术,建设循环农业示范区,让猕猴桃基地成为“春有花、秋有果”的生态景观;文化融入:挖掘岐山周文化底蕴,将周秦纹样印在产品包装上,推出“周风果礼”礼盒,直播卖果时同步讲解本地农耕民俗,让猕猴桃承载文化记忆;联农带农:每年组织40余场农技培训、产业研讨会,累计培训 4 万余人次,技术推广至全国20多个省市;年均提供 600 多个就业岗位,带动330户贫困户脱贫,帮助周边3万余户果农年均增收 5000 元,所在的唐家岭村 2021-2022 年连续两年获评“全国乡村振兴特色产业亿元村”。 四、向内沉淀:反思中补短板,构建抗风险能力 2020年疫情致600万斤猕猴桃库存滞销,肖倩紧急转型抖音、亿亩田等平台直播带货,最终清空库存并开拓新渠道。事后她牵头反思,重点布局“精深加工”破局:稳扎研发: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产学研合作,研发出猕猴桃果酒、冻干果球、果脆、果粉等16款深加工产品,先通过代加工试销,根据市场口碑与销量“优中选优”建设生产线;建功能区:打造60 余亩综合产业园区,分三大片区:A 区(有机果品储藏 + 全国县级优质农民田间学校)、B 区(电商物流 + 网红直播基地)、C 区(精深加工中心 + 现代农业展示中心),实现“季节性鲜果”到“全年产品供应”的转变;解共性难题:针对农业创业常见的资金短缺(拓展银行融资+争取政策扶持)、人才匮乏(培养本土人才 + 引进外部专家)、抗风险弱(加强市场预判 + 推动产业链协同),形成可复制的运营方案。 结语:乡村是最好的成长课堂 11 年扎根泥土,肖倩带领合作社斩获“国家级星创天地”“全国百强农民专业合作社”“全国生态农场”等43项市级以上荣誉。而2023年当选中国妇女十三大代表,对她而言更是一份“责任勋章”—— 这份荣誉不仅是对她个人“放弃铁饭碗、带农增收”的认可,更让她成为乡村女性的“发声者”:在大会上,她分享岐山猕猴桃产业中的巾帼奋斗故事,呼吁更多女性投身乡村振兴,让“妇女能顶半边天”在田间地头落地生根。 肖倩用实践证明:乡村不是“退路”,而是充满机遇的“沃土”。只要肯向下扎根、敢创新突破、能实干担当,就能在乡村振兴中实现自我价值,更能带动一方乡亲,让更多乡村因产业而兴、因奋斗而美。
郭编辑
|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